【中师生-专栏】回忆民权师范三年校园生活 (二)/ 作者:史恪仁

点滴民师事,追忆难舍情

――回忆民师生活

史恪仁

人生如茶,细品才能尝出淡淡的清香,求学似水,潺潺流淌才有活力。每一次知识积累都是晨读悟道的体现,每一次能力提高皆是潜移默化的修炼。

记得初入师范时,我们还是懵懂少年,不知如何学习,怎样提高自己。只记得为了参加一次比赛,需要做几个周的的准备。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做操,可以放假不回家。我们就这样挥霍着青春,消费着年华。

 一、习练毛笔字

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书法比赛,要分年级评出一、二、三等奖。都是第一次参加,觉得写的好的都参加了。

每次书法比赛学校都提前两周告知,这就给学生预留了“练笔”的时间。

王典卿是我们的书法老师。王老师四十岁左右,体态偏胖,步履沉稳,脸上经常挂着笑容,中间门牙好像掉了一颗,说话诙谐有趣。王老师先教给我们笔画的具体写法,特别是柳体字运笔方法技巧。然后我们就笨拙的拿起毛笔慢慢练习,虽然写的点不像点,横不像横,字不像字,难看之极。我们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反而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早起别的同学都在读书,我们在练字,午间别的同学回宿舍休息,我们在练字,晚上别的同学已进入梦乡,我们也在练字。就这样,我们每人都写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字。比赛时挂在了去往澡堂的东墙上,近百幅书法作品挂在一起,感觉很壮观。每次走到这里都想看看自己的作品,可都要看一会才能找到。

大概一周后,在教学楼前的宣传栏内公布了书法比赛结果,我们都去看,我从三等奖开始找自己的名字,令人惊讶的事情出现了,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了一等奖里面,一股喜悦涌上心头。

那时第一次觉得上师范挺不错的,学校的天空很蓝,草儿绿,花儿也美。

自此以后我又多了一个爱好,练字也成为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三年师范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墨水,写秃了多少毛笔,不过我觉得练字充实了我们的师范生活。

二、餐厅里的音乐比赛

每年国庆节都要举行庆祝晚会,并邀请县委领导参加,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提前做准备成了音乐老师的惯例。

记得师范二年级时,学校要排练《黄河大合唱》,需要选出近百人的合唱团,我班被选上6个人左右,值得庆幸的是我也被选上了,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

音乐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具体的要求及训练方法,学校的副校长为了让我们放心参加大合唱练习,做出承诺,参加排练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不影响升级和毕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参加大合唱的学生欢呼雀跃,餐厅内充满欢乐的气氛。自此以后别人去上课,我们去餐厅排练。在音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个周的排练,我们熟练排练了民权师范校歌及《黄河大合唱》,无论演唱还是动作配合都很娴熟,排练老师非常满意。

国庆节那天晚上8时许,全校师生准时自带凳子按指定位置坐好,静待节目开始。我们第一次穿上西装,戴上领带,梳妆整齐的在后台等待着。随着一段欢快的舞蹈,主持人用流利的普通话主持着节目,拉开国庆节文艺汇演的序幕。89级师哥一首《再见了,大别山》,声音高亢,富有磁性,特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民师生嘹亮的歌喉。之后是我们的《黄河大合唱》。两位主持人配合默契,欢快的导入我们的压轴节目。

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到了我们展现民师风采的时候了。我们已提前在幕布后有次序的站在台阶上。钢琴伴奏缠绵而温柔,校歌美妙而动听,演出动作整齐而娴熟。《黄河大合唱》如黄河波涛汹涌,激情澎湃,如勇士们站在高台上勇敢的怒吼。钢琴伴奏连贯而有力,合唱整齐而化一,激情而澎湃。我们的合唱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记忆如佳酿,越久酒越香,生活如佳肴,调好了才有味。三年民师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打开记忆的闸门,美妙的文字就激情的流淌。

作者简介:

史恪仁,商丘市宁陵县人,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7月毕业于民权师范。喜欢书法,爱好读书,乐于写作。以文会友,切磋交流,趣味翻滚。习作梦想,咬文嚼字,圈点美文。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教师文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中师生-专栏】难忘母校民权师范三年 / 文:史恪仁

 得语文者,得天下: 回顾高考2018,展望未来高考大势!

【有视频有数据】郎咸平教授:河南,是高考最委屈的省份!!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出炉!再见北大清华!

名校精英告诉你:上大学有什么用?

2018高考英语课标全国卷Ⅱ:全解全析!

依照考试成绩的相对位置选志愿 / 文:四面八方

深圳交警部门用“隆重表扬”强力回击吹毛求疵者:教育部门,你能如此霸气回应吗?

  一个特岗教师的生活记录

【教师文学-专栏】我的小学班主 任/ 施 扬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60后的童年记忆/ 文:馨怡

感动无数人的北大才女张培祥遗作:《卖米》

【教师育问题-专栏】学生出走了!/ 老纳爱花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教师文学-专栏】微信改变生活   作者:彩霞满天

【儿童文学-专栏】丝绸之路之春蚕记 / 卢一丹

【儿童文学-专栏】玩芭比娃娃 / 文:蒋菁玲;指导老师: 郑向阳

【中师生-专栏】阿 文 / 文:随风飘悠

【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师范生活 / 文:馨 怡

[中师生-专栏] 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荷塘月色

【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沙鸥

 先辞班主任,后辞教职,这位老师为何在"六一"前夕去意决绝?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1.  教师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2.  儿童文学专栏3.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4.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5. 《译海精品》专栏;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6.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