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石摩崖石刻
李松与辽宁绥中三处明长城石刻(一)将军石摩崖石刻
(2017-02-08 22:26:11)
转载▼标签: 长城石刻绥中将军石张学颜李松宁前兵备分类: 远足纪行《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录了绥中有三处明长城石刻遗迹,分别为“鼓山长城题刻”、“椴木冲楼题铭记碑”和“将军石摩崖石刻”[1],因均与乡贤李松有关,故2016年10月4日前往瞻顾,其中椴木冲楼题铭记碑因故中途放弃。三处石刻都在永安堡乡,分别位于石匣口、曹房子、獐狼铳三个村屯附近。永安堡乡虽属绥中,但离山海关稍近,落脚点选在山海关,相对于绥中火车班次多,食宿更方便。山海关去永安堡,因为跨省,没有直达的班车,打车的话,节日期间要价很高,也不一定有司机愿意去。既经济又省时的选择是乘大巴到前所(源于明代的中前所,古城犹存),打车往返,再乘大巴回山海关。10月3日住山海关,4日一早乘开往绥中的大巴,到达前所后打车。司机建议先由小路去獐狼铳(“铳”字当地人读作chōng),之后石匣口,中午在乡政府所在地大甸子用午饭,下午去曹房子,最后由大路返回。小路到獐狼铳大约30公里,一路向北开。在翻过一座山,穿过几条干涸的河滩后,沿着山麓蜿蜒前行,路的左侧是还没有收割的玉米地,不久在地的尽头看到了一大片群山拥抱的水面,那就是大风口水库,这里是水库的西南角。司机虽然常去獐狼铳,却不知道将军石,出发前特意打电话问他那边的朋友,得知今年(指2016年)夏天水大,大风口水库向上游延伸,原来通往将军石的道路被淹,要坐船才能过去。
将军石位于獐狼铳村东北,大风口水库北岸。这里明代隶属广宁前屯卫(治今绥中前卫镇),《辽东志》记有“镇辽将军石”:“城(指卫治,引者注)西北三十里,石如柱,高数百丈,亭亭北面,势若将军,因名石将军。成化间,都督王锴立石碣题此名。”[2]相同记载也见于《全辽志》[3],并以“一峰天柱”列“前屯八景”[4]之一。清康熙二年以后,这里隶属宁远州(治今兴城),康熙《宁远州志》记有“将军石山”:“城(指州治,引者注)西一百七十五里,高数百丈,一石如柱,亭亭孤立,前有碑,镌'镇辽将军’四字,一曰'天柱’。”[5]将军石以“孤石镇远”列入宁远州“金汤八景”[6]。李松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任宁前兵备[7],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十一月升任辽东巡抚[8]为止。按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宁前兵备“嘉靖四十二年设,山东按察司列衔副使或佥事一员,整饬宁远、前屯、中后所、中左等处军务。”[9]《明世宗实录》则记载设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己酉,督视辽东军情兵部左侍郎葛缙奏:'辽东东起广宁,西至山海,绵亘五百余里。镇巡官隔远,其宁前一带势甚孤危,请添设兵备官综理。’诏吏部覆议,从之。于是升山东青州府知府陈绛为按察司副使整饬宁前兵备。”[10]《全辽志》收录的《敕宁远兵备道》[11]虽未注明年代,据此可知即明世宗任命陈绛的敕书,全文如下:近该督视辽东侍郎葛缙题称:辽东镇巡等官远在广宁,其宁前地方势甚孤危,欲添设兵备官一员,画地综理。事下该部,议覆相应。今特命尔前去整饬宁前地方兵备,初夏驻劄宁远,秋冬驻劄前屯。无事则修整边隘,补练兵马,纠察奸弊。有警则率督兵将,收敛人畜,相机战守。东至宁远塔山所,西至前屯中前所抵关,所辖宁、前二卫,城堡驿所共三十二处,其备御、掌印指挥等官悉听尔统摄。凡用兵事务与参将计议停当而行,仍听督抚官节制。尔受兹委任,须持廉秉公,正己率下,庶副任使。如或因循骄怠,自贻罪谴,尔其慎之。无独有偶,《四镇三关志》收录的《敕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司副使李松》[12]与以上敕书一字不差,而李松由佥事升副使在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三年(1575年)之间[13],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少十年以上,着实不“近”,所收敕书或因编纂者失误,造成张冠李戴。张学颜、李松分别为第二和第五任宁前兵备[14],作为地区军政长官,足迹遍及辖境内的山山水水,在将军石上以各自的方式留下了历史印记,供后人追忆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2008年4月,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根据线索发现了将军石摩崖石刻。据《报告》记录:石刻分为东、西两处,均为阴刻楷书,其中东侧高2.7、宽0.9米,题为:大明隆庆元年春日万古擎天兵备副使张学颜题上下款小字0.18×0.13米/个,中间大字0.62×0.7米/个。西侧高3、宽1.04 米,题为:□□年春日重修永镇关辽永安堡都督佥书邵升题上下款小字0.13×0.12米/个,中间大字0.53×0.53米/个。张学颜,字子愚,直隶肥乡(今属河北邯郸)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历任曲沃知县、工科给事中、山西参议、永平兵备副使和蓟州兵备副使。隆庆五年任辽东巡抚,万历六年升户部尚书,十一年改兵部尚书。二十六年卒,赠少保[15]。《明史》有传,但未记宁前兵备副使任职履历。另一位题刻人邵升,其人未详。永安堡今已成村落,在獐狼铳村正西稍偏南约3公里处。《辽东志》记载“永安堡”:“官军一百五十一员名。堡北瓮圈山可屯兵,堡东背阴障可按伏,滥泥沟空通贼道路。宁远守备官、前屯城、中前所兵马可为策应。”[16]《四镇三关志》记载有“中前所提调”[17]一职,“防备铁厂、永安二堡”,共五人,“系本镇指挥、千百户内选用”,不由朝廷钦委升任。佥书为所军政官佐贰[18],或即该官。而“都督佥书”一般称五军都督府佐贰[19],官阶非卫所官员可比,因此“永安堡都督佥书”究系何职着实费解。将军石上虽未发现李松的题刻,但崇祯《大城县志》收录有李松《咏将军石》[20]诗,恰与张学颜的题刻珠联璧合,交相辉映,题咏如下:莫把将军平等看,出头羯虏胆应寒。天生柱石今东北,昭代威灵赖指南。此诗可能作于初任宁前兵备佥事之时,诗中“将军”、“柱石”语带双关,抒发了李松为国柱石保釐东土,英勇无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随着逐渐接近水库,左前方对岸山崖上斜伸出的一块巨石十分显眼,像极了猿猴的半身侧影,顶部是前探的头,左侧是佝偻的脊背。车一拐过来,水面转而开阔,对岸刚才的“猿猴”霎时变成了拔地而起的石柱,高与众峰相颉颃,我怀疑那就是将军石。到獐狼铳村口下车,巨石就在对岸500米开外,“石柱”又幻化为半身侧面人像,头似戴冠,眉目依稀可辨。问过村民,回答正是。年长的一位对我说:“上面全是字儿,省里(的专家)来过好几次,每次都是我带他们去看。”年轻的一位问我要不要过去看看,坐船往返付50块钱。岸边泊着一条小铁船,形似公园里的手摇船,等他回家取得油来给船加满后,我们就向将军石驶去。 獐狼铳村村口,对面为大风口水库北岸的将军石。绥中境内的石河原名石子河,以河床多河卵石得名,是大风口水库的水源,流出水库后曲折入海。2016年夏天水库入水量大,水位升高,并向石河上游河床延伸外溢。水中的那棵树标志出那里原来在河岸以上。船不紧不慢地行进着,犁开层层波浪,回首小山村,绿树掩映,农舍错落,清爽安详。将军石越来越近,仰望巨石背倚苍天独立绝壁,越发觉得高峻挺拔,气势磅礴。据村民说,将军石上有擘窠大字,只是年深日久风化漫漶,但有“风景华山”四字遇阴雨天气时常会显现出来。他指给我看其中的“景”字,我凝神看了半天,只觉得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而且“华山”二字颇感蹊跷,不知出自何典。 驶到将军石脚下的绝壁前,村民关掉发动机,用木浆徐徐划船。区别于将军石上的大字,他称摩崖石刻为“小字”。他说水下六七米就是原来的路,以前看这些小字要站在崖下仰望。拜脚下碧水之赐,如今我可以觌面凝视,但约有四分之一的字难以辨识。右侧(东侧)题刻的上款“隆慶元年春日”,下款“兵備副使張學顏題”,中间大字“古”几个字清晰可辨,“天”字只露出一半,另一半在水下。“萬”、“擎”两字因笔画繁复,分辨不清。左侧(西侧)题刻上款“年春日重修”,下款“永安堡”、“僉書邵”、“題”,中间大字“永”、“鎮”比较清晰,“遼”字的一半也在水下。 离开将军石,村民又驾船带我看了看西面二三百米处的一座烽火台,原来就是《报告》记录的“小山口烽火台”[21]。是一座实心敌台,平面圆形,截面梯形,外壁由毛石砌筑,顶部杂草丛生。《报告》称直径10米(应指底部最大直径,引者注),原来残高6.54米,如今一半淹在水下,成为一座水中央的孤岛。他说乡间世代相传台上曾有仙女下凡,早年间乡民将这里作为祈求神灵的祭坛,香火很盛。 驶离烽火台回到村口,至此,将军石揽胜结束。上岸后,驱车前往下一站石匣口,去看鼓山长城题刻。[1]《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版,页424~426。[2]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2集,《辽东志》(嘉靖十六年重修)卷一《地理志·山川》,页15下。[3]《辽海丛书》第2集,《全辽志》(嘉靖四十四年重修)卷一《山川志》,页31下。[4]《全辽志》卷六《艺文志下》,页21下。[5] 将军石山:《辽海丛书》第7集,《宁远州志》(康熙二十一年冯昌奕、王琨修)卷一《舆地志·山川》,页3上。[6]孤石镇远:《宁远州志》卷一《舆地志·名胜》,页5上。[7][8][13]参阅本博客拙文《明李松墓志铭考释》。[9]《四镇三关志》(万历四年刻本)卷八《职官考·辽镇职官·文秩》“宁前兵备”,页59。其中“中左”疑系“中左千户所”,在今葫芦岛连山区塔山。[10]《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九,嘉靖四十一年己酉条。[11]《全辽志》卷五《艺文志上》,页4上。[12]敕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司副使李松:《四镇三关志》卷七《制疏考·辽镇制疏·诏敕》页89上。[14]①同注9。②《全辽志》卷三《职官志》“宁前兵备”,页10下。[15]《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张学颜传》,中华书局点校本,页5853~5857。[16]永安堡:《辽东志》卷三《兵食志》“前屯城堡墩台操守”条下“边墩”。页8下。[17]中前所提调:《四镇三关志》卷八《职官考·辽镇职官·武阶》“中前所提调”,页144上。[18]《明史》卷七十六《职官五·各所》:“凡千户,一人掌印,一人佥书,曰管军。”页1874。[19]《明史》卷七十六《职官五·五军都督府》:“其各府之掌印及佥书,率皆公、侯、伯(间有属老将之实为都督者,不能十一也)。”页1857。[20]咏将军石:崇祯《大城县志》卷八《艺文志》,页75上。[21]《报告》,页407。我的更多文章:李松与辽宁绥中三处明长城石刻(二)鼓山长城题刻
(2017-03-27 00:30:53)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2013-07-07 17:32:00)《明实录》《明史》中关于李松的史料摘抄(2012-05-31 21:29:18)明兵部左侍郎辽东巡抚李松及李松墓(下)
(2012-05-29 21:49:20)明兵部左侍郎辽东巡抚李松及李松墓(上)
(2012-05-29 00:28:29)分享:4
喜欢0
赠金笔阅读(610)┊ 评论 (7)┊收藏(2) ┊转载(3)┊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前一篇:青海湖西的吐谷浑王城伏俟城遗址后一篇:李松与辽宁绥中三处明长城石刻(二)鼓山长城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