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存韓第二

古风藏书

(国学导航·子部)

韩非子

存韓第二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遮蔽;遮挡】蔽,入則為蓆薦【席子和草荐。】,出贡以供,若席荐居人下。秦特【只、单】出銳師取韓地,而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赘,缀连也。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韩为内臣,秦犹灭之,则天下从赵攻秦,计为得矣。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如山原然。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懃【同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劳饷者。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均如貴臣之計,均,同也,谓同其计而用之。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既进退不能,则同于为质者。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弊,尽也,尽以召士。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弊)【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齐、赵。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老子语】不可不審用也。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搆矣。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諸侯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於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侯也。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夫攻伐而使從者閒焉,不可悔也。

  詔以韓客【韩非】之所上書,書言韓子之未可舉,下臣斯【李斯】,臣斯甚以為不然。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㤥【hài】然,㤥,妨也,心腹虚也,而病为妨。喻秦虚心待韩,韩终为妨。㤥,音艾。若居濕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矣。谓疾得冷,卒然而走必发矣。喻秦虽有恩于韩,有急,韩之不臣之心必见矣。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秦與趙為難,荊蘇使齊,未知何如?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趙而應二萬乘也。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今專於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發矣。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非【韩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為重於韓也。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利於秦,而以韓利闚陛下。窥陛下之意,因隙而入说以求韩利。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见重于二国。此自便之計也。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說,靡辯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今以臣愚議: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疑伐己也。臣斯請往見韓王,使來入見,大王見、因內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與韓人為市,則韓可深割也。因令象武發東郡之卒,闚兵於境上而未名所之,則齊人懼而從蘇之計,是我兵未出而勁韓以威擒,強齊以義從矣。聞於諸侯也,趙氏破膽,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敵矣。願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秦遂遣斯使韓也。

  李斯往詔韓王【名安】,未得見,因上書曰:『昔秦、韓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數世矣。前時五諸侯嘗相與共伐韓,秦發兵以救之。韓居中國,地不能滿千里,而所以得與諸侯班位於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時五諸侯共伐秦,韓反與諸侯先為鴈行以嚮秦軍於關下矣。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杜倉相秦,起兵發將以報天下之怨而先攻荊,荊令尹患之曰:「夫韓以秦為不義,而與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為鴈行以攻關。韓則居中國,展轉【反复变化】不可知。」天下共割韓上地十城以謝秦,解其兵。夫韓嘗一背秦而國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聽姦臣之浮說,不權事實,故雖殺戮姦臣不能使韓復強。

『今趙欲聚兵士卒,以秦為事,使人來借道,言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後秦。且臣聞之:「脣亡則齒寒。」夫秦、韓不得無同憂,其形可見。魏欲發兵以攻韓,秦使人將使者於韓。今秦王使臣斯來而不得見,恐左右襲曩姦臣之計,使韓復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見,請歸報,秦、韓之交必絕矣。斯之來使,以奉秦王之歡心,願效便計,豈陛下所以逆賤臣者邪?臣斯願得一見,前進道愚計,退就葅【zū,同菹: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戮,願陛下有意焉。今殺臣於韓,則大王不足以強,若不聽臣之計,則禍必搆矣。秦發兵不留行,而韓之社稷憂矣。臣斯暴身於韓之市,則雖欲察賤臣愚忠之計,不可得已。邊鄙殘,國固守,鼓鐸之聲於耳,而乃用臣斯之計晚矣。且夫韓之兵於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強秦。夫棄城而敗軍,則反掖之寇必襲城矣。城盡則聚散,聚散則無軍矣。城固守,則秦必興兵而圍王一都,道不通,則難必謀,其勢不救,左右計之者不用,願陛下熟圖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願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意專在圖趙,使臣斯來言,願得身見,因急與陛下有計也。今使臣不通,則韓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釋趙之患而移兵於韓,願陛下幸復察圖之,而賜臣報決。』

【译文】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谋,将要发兵伐韩。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说明不削弱泰国则诸侯必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明白赵国计谋不错的了。

韩是小国,而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备物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今若伐韩,不能一年就灭国。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巩固合纵,从而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祸害。进而击赵不能取胜,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全按贵臣的计策行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如今我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厚赂执政大臣,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给魏国送去人质使其心安,率韩伐赵。即使赵与齐联合,也是不值得担忧的。攻打赵、齐的事完了后,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的。这样,秦一举而两国成灭亡之势,而楚、魏也一定自动顺服了。所以说“武器是凶残的东西”,是不可不慎用的。拿秦和赵抗衡,加上齐国为敌,今又排斥韩国;而没有用来坚定楚、魏联秦之心的措施,这一仗如果打不胜,就会构成大祸了。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的,是不能不深察的。究竟赵、秦谁强谁弱,不出今年就分明了。再说赵国和其他诸侯暗地谋划好久了。一次行动就示弱于诸侯,是危险的事;定计而使诸侯起心算计秦国,是最大的危险。出现两种漏洞,不是强过诸侯的办法。我希望陛下周密考虑这种情形!攻伐韩国而使合纵者钻了空子,后悔是来不及的。诏令把韩非的上书——书中说韩国不可攻取——下达给臣子李斯,臣子李斯认为他的说法非常不对。秦让韩存在,就像人得了心腹之病一样,平时就难受,假若住在潮湿地方,痼而不治,快跑起来,病就犯了。韩虽已臣服于秦,未必不是秦的心病,一旦有突然上报的事,韩是不可信的。秦与赵为敌,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在我看来,齐、赵两国的关系不一定因荆苏而断绝;如不绝交,这是要倾动全秦来对付两国兵力。韩并非顺服秦的道义,而是顺服强大的,现在集中对付齐、赵,韩就一定会成为心腹之病而发作起来。韩与楚如果谋划攻秦,诸侯响应,那么秦国必定再次看到兵败崤塞的祸患。韩非的到来,未必不是想用他能存韩来求得韩的重用。巧语连篇,掩饰真意,计谋欺诈,来从秦国捞取好处,用韩国利益窥探陛下。秦、韩关系亲密,韩非就重要起来了,这是便利他自己的计谋。

我看韩非的言论能够文饰他的混说狡辩,很有才华。我担心陛下受韩非辩说的迷惑而听从他的野心,因而不详察事务的实情。现在按我的愚见:秦国发兵但不说明讨伐对象,那么韩国的执政者将会采取侍奉秦国的计策。请允许我去见韩王,让他来晋见,大王接见时,趁机扣留他,不要遣返,随后召见韩国大臣,用韩王和韩人交易,就可大量割取韩地。接着命令蒙武征发东郡的士卒,在国境上陈兵窥伺但不说明去哪儿,齐人就会害怕而听从荆苏的主张,这样,秦兵不出境,劲韩就会慑于威势而就范,强齐就会由于道义而服从了。其他诸侯听说后,赵人胆战心惊,楚人犹豫不决,必定产生忠秦的打算。楚人不动,魏不值得忧虑,各国就可逐渐侵占完毕,就可以和赵国较量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我的计谋,不要忽视。于是秦国派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前往告谕韩王,没能见到,就上书说:“过去秦、韩同心协力,因此互不侵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像这样有几十年了。前段时间五国诸侯曾相互联合共同讨伐韩国,泰国出兵前来解救。韩位于中原地带,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两全,是因为代代相教侍奉秦国的作用。先前五国诸侯共同讨伐秦国,韩国反而联合诸侯,并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来和秦军对阵。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尽,没办法,只好退兵。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而先攻楚。楚国令尹以此为患,说:‘韩国认为泰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关。韩既居于中原,反复无常,不可料知。’诸侯共同割取韩上党地区十个城去向秦国谢罪,解除了秦军威胁。韩曾一次背秦而国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奸臣的浮说,不权衡事实,所以即使杀掉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如今赵国想集合士兵,突然进攻秦国,派人来韩借路,说是想伐秦。它的趋势必定先击韩而后击秦。况且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秦、韩不能没有共同忧患,这种情形显而易见。魏想发兵来攻韩,秦国派人把魏国使者带到了韩国。如今秦王派我来却得不到召见,我伯大王重演过去奸臣之计,使韩又有丧失领土的忧患。我得不到召见,请让我回国报告,秦韩关系必将断绝。我来出使,奉着秦王使两国交欢的心意,希望进献有利韩国的计谋,难道陛下就这样来接待我吗?我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陈说愚计,然后接受死刑,希望陛下多加关注!现在即使把我杀死在韩国,大王也不足以强大;但如不听我的计策,那必将构成灾祸。秦出兵不停地前进,韩国国家就可忧虑了。假如我在韩暴尸街市,那么大王即使想考虑我向您效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边境残破,国都死守,杀声贯耳,那时才想到用我的计策,就晚了。再说韩国兵力几何是天下都清楚的,如今又背叛强大的秦国。如果城失兵败,内寇必将袭击城邑;城邑丧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军队就没了。要是死守都城,秦国必将兴兵把大王包围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谋划就难确定,这种形势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没有用场,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吧。假如我所说有不符合事实的,希望大王能让我上前把话说完,再受刑杀也不迟。秦王饮食不甘,游玩不乐,心意全在谋取赵国,派我前来通知,希望能得到亲自接见,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计策。如今使臣不通,韩国的诚信就无法弄清。秦国必将放弃赵国的祸患而移兵到韩,希望陛下再一次认真考虑这种情形,并把决定告诉我”。

(0)

相关推荐

  • 李说我听:韩非子是怎样结下怨敌的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攻打韩国,不为别的,只为一介书生---韩非. 韩非何许人也? 今天我们都称韩非为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成就最高的人.他虽然没有老子 ...

  • 戏说上下五千年 | 他虽然口吃,却是秦王嬴政的超级偶像……

    谏逐客书 /典故卡 <史记·河渠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当秦王嬴政决心统一六国时,韩国为求自保,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削弱秦国的人力物力,牵制秦东进.此事暴露后 ...

  • 李斯

    李斯(前284年-前208年)[2],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马迁著<史记>,将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 ...

  • 卷一 存韓第二

    存韓第二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蓆薦[出貢以供若蓆薦居人下]秦特出銳師取韓地而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贅綴連 ...

  • 《韩非子》存韩第二原文翻译

    存韩第二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 ...

  • 韩非子003存韩第二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日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 ...

  • 《韩非子》解读 存韩第二

    古风藏书<韩非子>解读存韩第二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韩国将秦国当作宗主国来侍奉已三十余年,对外,为秦国提供屏障,阻止东方各国的进攻:对内,就像草席和坐垫一般屈居在下,听任 ...

  •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原文翻译

    大体第二十九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一性一:不吹一毛一而求小疵,不洗垢而 ...

  • 《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原文翻译

    功名第二十八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 ...

  • 《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原文翻译

    用人第二十七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 ...

  • 《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原文翻译

    安危第二十五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一爱一恶: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 危道:一曰, ...

  • 《韩非子》观行第二十四

    观行第二十四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一性一急,故佩韦以缓已:董安于之心缓,故弦统以自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