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篆和玉箸篆
铁线篆书以小篆为本,清人对篆法的使用比较严谨规范。随着创作的深入,后来者更参以许多其他方面的篆法,以补充小篆的局限,多有创见。汉许叔重有“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之论,是有其局限性的。愚以为,可以尝试着打破陈规,用字技巧若穿凿合度,有道而裁成,也许会另出境界,何乐而不为。研究上要严谨,创作上要变通。故铁线篆书的创作不必拘泥小篆一端,略施以融通之理,可得新趣。
《峄山碑》
现代习惯于将笔画纤细匀称一致、结构工整的小篆称为“铁线篆”。李斯、李阳冰是此种书体的形象代言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峄山碑》、《城隍庙碑》、《谦卦碑》,犹以《峄山碑》更是深入人心。但此种书体另外的叫法就是“玉箸篆”或“玉筋箸”,似乎亦被谈忘了,人们很少用此种称谓。应该说“玉箸篆”或“玉筋篆”的称呼比“铁线篆”更传统、更古雅、更能体现此种书体的气质。
“铁线篆”传达的信息是比较简单的,状如铁丝,纤细匀称,像铁一样的线,铁给人感觉是冷峻的、有力量的,古时亦有“银钩铁画”之谓。但他只是铁,不能有文人所能付之的高贵气质。历代书法论文集,古代书论中没有“铁线篆”的字眼,言必称玉箸,看来“铁线篆”的称谓是近现代才有的,起缘于何时何人应另当考据,但何以“铁线篆”的称呼如此之深入人心,亦不得而知。
“玉箸篆”,状如筷子,整齐划一,更重要的他是玉质的,玉给人的感觉是透亮的,温润的,有高贵的气质,是君子之所佩之物。古人论书常有“多骨丰筋”之谓,筋侧重于人内在的血脉气机的描述,而谓之玉筋则更能体现内在气质的高贵。“玉箸篆”、“玉筋篆”的称谓更能传达对篆书高格调、高气质的理解。
所以,写小篆时,要写出玉的特质,要写出提按通畅的感觉,并非只是描画出停匀画一的线条,更要写出有筋骨的生命气象,此等篆书方能接古人之余绪,以达传承之使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