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和长期的重复复习是一回事儿吗

温故而知新,这是千年前老夫子留下来的话,这也是目前老师嘴里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孩子们在学校里,比上新课花时间更多的实践。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真理吧。

不过,当你离开学校之后,当然了,除非你还要去坐下来考试另当别论,你还可以找到什么书,或者什么文章,会让你像曾经学过的课本一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重三倒四、翻来覆去的去复习呢,反正对于我自己来讲,是找不到的,除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经典书籍,我会时常翻起,那是因为,我要用到上面的东西,或者感觉它真的有意思。

孔子的时代与现在的时代相差千年,那个时候,学富五车,要是咱现在看那个时候的五车书的话,可能也用不到几个月吧,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书可是用一片一片的木头片和竹片用绳子穿起来的,一百斤这样的书,半天一天看也就看一遍了,秦始皇可是一天要批121斤奏折的(这个数据是从书上看到的,也可以百度)。皇帝一天,要做那么多事情,要见不少人,还要应对那些后宫,所以,人家一天都可以看一百二十斤书,要是咱啥事儿没有,光坐在那里看书,不得看两三百斤呀,五车书,也就不是事儿了。就是弯弯前些天看的《天龙八部》154万字,可能五车也就两部这种书而已。

关键的关键在于,一个穷人,在孔子的时代,你能够找到几本书呢,那可是要花不少钱去买的竹片做成的册子的,我听说,有时候一些不值钱的文字,还要用刀把字全部刮掉,重新用毛笔写上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书,所以,书是很贵的。

至于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听听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没读过书的皇帝,同样可以治天下,而且治得不错。在书很少的时候,一个人,要是有钱,有闲,就可以读完天下所有的书,而且,还能够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反正当时有的家,自己都可以是。书少,就可以用背诵的方法来解决,背完了,可以把书卖了,也是钱的,要是交换一下,就更重要了。这样,那种摇头晃脑,背书的形像,就一直流传到了清代。

其实在清以前,纸和印刷术就已经让书,不容易短时间看五车了,不过,和现在一样,老师们和统治者们认可的书不多,什么四书五经呀,考试也就考那些东西,还是一样要背。所以,咱们有所谓的大儒,这些人就是读多,背多了,也写多了这些经典的人。

现在呢,可以随意走进一个城市的图书馆,虽然它不一定是省级的,也不是国家级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你要是敢说,要把这些书都看一遍,自己想想,会不会自己都感觉疯了呢。要是再复习复习,再背下来,想想是不是就够了,够了。

现在,每一天产生的新文字,可能比从商朝到清朝所有的文字都要多,开完笑,想看完。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大的郑也夫老人家,才在七十岁的时候,告诉他面前的,全国最优秀的精英孩子们,不要再看中那些分数了,快快的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吧, 多读,要有兴趣的读,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那么,要是向在孩子还是小学呢,中学呢,这就是读书的黄金时段呀,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做为家长的,就不要那样去想了。你家的孩子在学校的时光,你已经无法去改变了。不过回到家里来呢,你要是做为家长,随意不要太重视那卷子上的分数,要知道,八十分和一百分的差距,可能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是可以拉开距离,可以让孩子去一些优质的学校。可是在小学,在中学的平时,它是个啥?

用到把80分刷到99分或者满分的时间,用来读书,大量的读书,大量的读那些有意思的书,那么,12年下来,你的孩子能够读多少有意思的书呢,他可是过了12年有意思的人生,这就是青春,活力、阳光的青春年华哦。

书读多了,要知道,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作者,一生的经验写出来的,那么他就得到一种不同的人生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是那种断章取义的弄个节选当课文的书能够相比的吗?是那种用公理、定理堆起来的数学物理化学书一样的书吗,不是的,有意思的书从来都不是那样的,任何的事情,不讲得有血有肉,丰满的历史,谁都不喜欢的,让孩子多读这些有意思的书,那么当他面对中考与高考的时候,无论是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就与那些只啃教材与刷教辅的孩子,都要强太多。

关键是,他们有自己的兴趣,从而才会有向往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