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营造传统,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发源于苏州、影响遍及太湖流域的营造技艺随着该地区的历史起伏而发展演变,至今薪火尚存。文章梳理了近年来香山帮研究的进展并对香山帮的起源、历史变迁进行回溯。

本文将从:建筑格局、量度体系、构架贴式、榫卯特征、装饰艺术等五方面介绍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特征,尤其是香山帮建筑中抬梁技术和穿斗技术的高度混合;继而讨论了香山帮营造技艺在江南地区的影响,以及香山帮的变迁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香山帮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 2006 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最早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之 一

此后, 在 2008 年、2011 年、2014年又陆续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含22项建(构筑物的营造技艺, 2009 年,集合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等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香山帮越来越引人瞩目

香山帮在当代的声名鹊起源于1979 年苏州获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建造委托,获得这项委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苏州大量园林古建筑常年的维护需求使得苏州保存了一支技艺精湛的古建筑营造工匠队伍。明轩建成以后,苏州陆续向多个国家出口了苏式古典园林和仿古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外出承揽古建工程的苏州工匠非常乐于自称为香山帮的传人,这种身份认同加强了苏州工匠的凝聚力。

四十年来,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日益重视,新中式建筑和古典园林项目大量增加,饱满的工作量使得苏州的工匠队伍得到发展,或许可以说,苏州传统建筑营造行业重遇发展的春天,这在客观上使香山帮的薪火得以保存并延续。虽然现在的工匠组织制度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再也不是匠帮的时代,但在今天与传统建筑相关的工程中,香山帮工匠及其营造技艺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香山帮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探讨香山帮营造技艺,既离不开对古代“香山帮”的溯源,也离不开对如今这些香山帮传人的研究。

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特征

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最重要的营造技艺代表,其营造技艺充分反映了江南地区的营造传统,是明清以来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匠作系统代表之一。香山帮这一系的重要不仅在于所处江南地区的重要地位,而且作为唯一有营造文献保存的民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系民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香山帮营造技艺最基本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种与技艺

今天大多数的研究认为香山帮是一个以水木两作为中心,同时包含石作、油漆、彩画、叠山等古建筑和园林营造全部工种的一个工匠群体。但是从苏州梓义公所的各种碑刻看,被提及的香山帮工匠主要包括水木两作工匠。而姚氏在《营造法原》中提到的内容除水木两作外仅有石作,其他诸作都未提及。在第十四章《工限》中,除“木作工限”和“水作工限”外,还提到“驳岸工限”和“做细清水砖墙门工限”两种。驳岸主要是石工做细清水砖墙门是水作当中比较专门的一小类,也属于水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营造法原》所涉内容仅有木作、水作和石作。但是明清苏州私家园林发达,彩画、叠山不仅在大型府邸宅园中非常普及(图 2—图 3)。

即便普通民宅,也往往有一角花园,一幅脊檩包袱锦彩画(图 4)。

所以这些其他类的营造工种在苏州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营造业中以水木两作工匠为主,而水木两作工匠又以出自香山地区为多,所以才有了香山帮的名号。随着时代发展,当香山帮成为苏州营造业的一个标志符号的时候,其他诸作工匠便渐有依附,因而现在渐渐把油漆、彩画、叠山等全部工种也归入香山帮营造技艺之中。营造技艺可以分解成两个词、四层意义的叠合。

“营造”和“技艺”。“营”是规划设计,“造”是建造,对于当手师傅来说,目营心计不可或缺,在建造之前的擘画设计也是营造技艺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却往往比操作技术更难传授,需要依靠工匠勤奋好学并经年累月参与营建活动才能有所成就。“技”和“艺”则是一体两面,工匠的技艺既有侧重于形而下的技术的一面,又有与形而上相关的艺术的一面。

二、建筑格局

建筑格局和量度体系是营造技艺的重要内容。在《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中有一幅根据现有基址进行地盘拟画的草图(图 5)。

可以看出香山帮有代表性的建筑格局设计,与苏州民居实例(图 6)可以相互印证。

建筑布局有明确中轴线,层层递进,规模较大的民居会有多路轴线,在主路房屋一侧或两侧辟避弄(也称备弄),沟通南北,避免从合院中间穿越。一般前部院落房屋是会客的厅堂,通常是一层,后部院落房屋是居住的上房(楼厅),往往是两层,以及一些辅房。大规模的民居也是这种格局,只是前部会再增加前厅、门厅(轿厅),后部会有多重居住院落,边路还会设置花厅、书房和花园等等。每个合院中的建筑均以厅堂(楼厅)为主,两厢较小甚至没有,有的变成连廊,仅起空间连缀、交通的作用。正对厅堂常用砖雕门楼,偶用回廊,进深也很小,所以整个合院最主要的用房就是朝南的正房。天井尺度适中,一般前大后小,大小天井交替穿插。厅堂前天井比较宽大,日照充沛,后天井窄小,主要用于通风、采光和排水的组织,上房楼厅则一般不设后天井。前天井面宽较大,一般略大于进深,呈横长的矩形。后天井进深往往极小,面宽与进深之比常常超过 2 ∶ 1。厅堂檐口高度和前天井进深的比值较小,空间比较宽敞;楼厅檐口高度和前天井进深较接近,但是比值也往往小于 1 ∶ 1。建筑的前檐高度总是大于后檐,有利于日照的获取。这种格局是对当地气候和用地条件的一种回应,是香山帮营造技艺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量度体系

建筑采用营造尺来度量,在姚氏拟画的地盘图中,标注了各进建筑的开间与进深尺寸,以丈、尺、寸为度量单位。而在《营造法原》第六章《厅堂升楼木架配料之例》中,叙说了木构架主要构件尺度的确定依据,即通过梁的跨度确定梁高。这是符合现代力学原理的一种朴素的经验总㐀。《营造法原》中记载大梁的尺度与“内四界之深为比例”。“内四界”是苏式的称呼,“南方建筑物,常连络四界承以大梁,支以两柱,此间之地位,即名内四界。”内四界的深度就是大梁的跨度,所以梁的尺度与跨度成比例。“步柱及桁、枋以开间为比例”,也是依据与跨度成比例的原则来确定构件尺寸。

在木构架的量度体系中,另一个特别值得注重的是“机面线”的运用。机面线在《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中也经常写作“几面线”,张至刚先生增编《营造法原》时将“几”改成了“机”。《营造法原》附录辞解中这样解释机面线,“自机面至梁底之距离,定此线为用料之标准”,这条线是香山帮营造木构架体系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基准线。“大木不离中”,柱子的基准线是中线。但是,香山帮工匠在竖向上控制梁、桁的相对位置时并未依据构件的中线。香山帮工匠在竖向的尺寸量度时,依据的是机面线,侧样的单线图中所绘线条就是指这根线的位置。“机”可见于《营造法原》附录辞解中“连机”一条这样解释:“桁之下辅以与桁平行通长之小木枋。倘其短者名为机。机因所雕花纹式样之不同,名水浪机(图 7),蝠云机、金钱如意机、滚机等。

机面,即指机的顶面,也是桁的底面,究其根本仍是以桁底定高度。但是称其为机面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凸显构件的连接关系和榫卯开凿位置,因为这根线是连机和桁连接的位置,更是梁上桁椀开凿的位置。机面位置的确定十分重要,对于梁上机面位置的确定,《营造法原》中仅有两字原则——“酌定”。在对工匠的采访中,也发现这个尺寸由把作师傅斟酌确定,并无定例。总的原则是既不能过分削弱梁的断面,又能使接触面足够大,桁条搁得稳当。(图 8—图 11)

四、构架贴式反映的大木技术源流

香山帮工匠把“在一纵线上,即横剖面部分,梁桁所构成之木架谓之贴”、“其式样称为贴式”。《营造法原》中罗列了各种平房楼房贴式,总的看来主要体现了抬梁式结构的特征。(图 12—图 14)正贴通常以内四界为中心,从内四界梁架外观看,柱上承梁,梁上搁檩,是为抬梁构架无疑。但若是细细考察柱、梁、檩相交处的榫卯节点,会发现有与北方抬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地方。

北方的抬梁结构,梁搁在柱上,檩搁在梁上,檩和柱没有丝毫接触。在香山帮营造体系的建筑中,虽然外观上看起来桁和柱也没有接触,但是由于圆作的厅堂中使用箍头仔的榫卯做法,梁端被柱头穿透直抵桁下,所以桁是由梁和柱两个构件一起直接承托的。(图 15)这就意味着此类构架仍部分保留了柱子直接承托桁的关系。

结合香山帮影响区域以南的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区常见的插梁式构架,可以发现若隐若现的抬梁式结构技术特征渗入这些地区穿斗结构建筑中的时空脉络。(图 16)

五、三向联结的榫卯设计原理

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中作为框架的建筑大木构架,其主要的榫卯连接均为 X-Y-Z三轴联结的方式。譬如柱、梁、桁节点榫卯设计,除了常会使用箍头仔做法使柱头穿透梁端,还在桁椀中“留木高宽寸余,谓之留胆。而于桁端下面,凿去寸余,使与留胆处相吻合,谓之开刻。”而扁作厅堂在脊桁下部以山雾云帮扶,也是基于三轴联结的节点最稳固的原则。(图 17—图 19)

六、装饰原则与重点

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中的装饰原则总的来说是崇尚“外简内奢”,这与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密切相关。苏州文化的这一特征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外观简朴,内里奢华。繁缛的装饰通常出现在建筑内部,这是苏州民居建筑和浙皖地区民居建筑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

(图 20)苏州民居雕镂精致的做细清水砖雕门楼,通常出现在宅邸内部,建筑装饰绝不简陋,甚至有雕饰过度之嫌,但是建筑外部往往是朴素的一道石库门,表现仍然是谦和而内敛的;而徽州民居恰恰是反其道而为之,华丽的砖雕门楼均朝向外侧以作炫耀。木作的装饰重点往往集中在梁上,尤其是端部。而水作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屋面和山墙上的灰塑,以及做细清水砖在墙面、门窗洞口等处的细致装饰。

(图 21)除以上基本特征外,香山帮营造技艺与苏州地方文化的密切相关还体现在彩画上苏州传统建筑的彩画与当地的丝织品纹样设计有密切关联;吴门画派的山水画与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也交相呼应;工匠在图样上记数采用的是当时商业百货等行都通行的苏州码,1 ~ 10 的写法为: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这些都体现了香山帮营造技艺与苏州文化的关联。可以说,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由苏州文化孕育而来,其技艺特征与苏州文化息息相关。(图 22)

香山帮传统建筑格局巧妙,呈现中轴明确、层层递进的多重天井院落布局;量度体系中进深方向以界计,梁枋大小与跨度成比例,高度方向则使用机面线控制构架;构架常用正贴、边贴两种贴式,特色鲜明的箍头仔榫卯使柱和梁共同承托檩条,反映了抬梁结构技术和穿斗结构技术深度混合的特征;装饰艺术的地域性也很鲜明,与苏州精巧雅致的文化相一致。苏州地方文化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文化基石,从建筑遗存、工匠技艺和苏州地方文化两方面相互印证,可以了解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主要轮廓。这些营造技艺对太湖周边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论文《香山帮的变迁及其营造技艺特征》

论文作者: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讲师沈黎

(0)

相关推荐

  • 苏州藏了个香山帮

    物道君语: 期望下一个千年,香山帮匠人们依然能活跃在中国建筑的舞台,而不只是一个有江湖味道的传说. 一提到"香山",许多人马上会想到北京的红叶.而看到"香山帮" ...

  • 闲游香山里

    文/网络 图/手机随拍 香山帮是一个历史悠久,传承2500多年建筑流派,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北京故宫.天安门.苏州园林等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世界文化遗 ...

  • 多彩非遗: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

    大木作是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艺,主要应用于建筑主体为殿堂.厅堂的宫殿.寺庙.祠堂.府第等.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是在继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木作技艺,其广泛应用于潮州 ...

  • 营造12式,看传统建筑之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 ...

  • 营造 | 中式营造带您读懂100个传统建筑基因-“廊”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影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玉砌雕阑"系列将针对园林建筑类型,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带您走进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 ...

  • 中式营造:带您读懂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构建-墀头 ​​​​

    墀头,是中国传统建筑局部构建之一,北方古建筑常用的雕刻装饰.墀头是墙体立面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这部分位于檐柱以外的山墙的上部被称作墀头, ...

  • 木水格调(二十八) ▎苏派建筑和香山帮的历史渊源

    木水格调: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 木水格物:建筑遗产工程领域 木水格论: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点 苏州古民居,缘水而筑,与水相依,叠石堆山,置园造林,引山入水.轻巧简洁.古朴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雅,体现 ...

  • 探秘俄罗斯传统建筑象征——圣巴西尔大教堂

    去过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人都知道,圣巴西尔大教堂是莫斯科.甚至是全俄罗斯最具体而微的象征,也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建筑. 圣巴西尔大教堂由建筑师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所设计,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坐落在莫 ...

  • 营造 | 中式营造带您读懂100个传统建筑基因-穿斗架

    内容导读 文/陈斯亮(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原题: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穿斗架研究 引 言 任何一种民居建筑鲜明特点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的有效支撑.对于民居建筑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结构本身的探究,这样将有助于我 ...

  • 带您读懂传统建筑基因中的12种营造元素

    这些建筑营造 你了解多少? 它们和而不同,展现了盛唐的万千风仪 也造就了中式建筑独特的美学魅力 枋上层叠挑出的弓木为栱,栱间穿插咬合的方木为斗,合称斗栱. ▲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斗栱 唐代孔颖达说:&q ...

  • 营造 | 中式营造带您读懂100个传统建筑基因 - 京派建筑

    北京 建城3000余年 建都800余年 公元前1045年 周武王灭商并封召公奭(shì)于北燕 北京建城 公元1264年 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 北京建都 作为千年古都 过去的天子脚下 北京城内处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