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三):认识自己,不处处跟别人比较的人最幸福
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我。你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记忆。
心理学家把这种对自己的感知称为自我图示。自我图示也是对自己的认识,比如知道自己身材好、长得好看、聪明的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人。
就比如你是一位身强力壮的运动员(也可以假设称为运动员是你的自我图示的一部分),你就会特别注意别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时候的技巧;假如你是一个发廊的托尼老师,可能遇到人就不会太注意他的身体素质,而是发型如何。
不同的人在生活中重视的方面是不同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其中相同的是:那些与自我图示相符或者相似的信息往往会得到特别关注,比如朋友的生日与你的接近,你更容易记住。
人们的自我还体现在沟通交流上,一个人谈话的内容往往是他自己“认为的”或者是“重视的”,比如两个年龄差不多的人刚认识,他问你哪个大学毕业的,若是怕尬聊的话就主要让他讲讲他的大学,可能这个谈话就变得非常愉快了。
当然这个也得看情况,比如你去相亲的时候,人家父母问你学历可能只是为了确认下条件,这时候再拉扯学校的话可能就没有之前的效果。尽管这样,别人说的话也是他们所重视的,细品的话也能从中也能看到他们的“思想”。
反之,一些察觉敏锐的人也能从你说的话中把握到你的一些“思想”,这就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利,毕竟“敌暗我明”是一种不太好的形式,所以老辈人告诉我们的“少说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的自我概念还包括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就是可能自我。包括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比如富有、苗条、充满激情或者是仁义道德等;同时也有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比如破产、身体健康变差、学业上失败等。
这种可能自我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
然后我们就在世界的这份大剧本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切都像别人期望的那样,是公司的好员工,家里的好丈夫,然后这些角色逐渐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所接受。
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当我们扮演角色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刻意为之,我们也为自己的角色说了很多好话,不知不觉地,我们会越来越相信这些话,为这些话提供证据。就这样本来只是一个角色,最后也就演变成了事实。
意识到自我后,就会进行思考,思考就产生了判断。在社会上的的判断就是社会比较。我们周围的人会帮我们建立富有或者贫穷、聪明或者愚蠢、高大或或者矮小的标准:我们会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
当别人不漂亮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美丽或者英俊,当别人迟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聪明,当别人冷血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同情心。
我们评价别人的表现的时候,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作比较。因此我们可能会为别人的失败而暗自高兴,特别是当我们嫉妒的人遭受失败或者不幸的时候。
这种比较常常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当人们攀爬成功的阶梯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们常常将自己与“更好”的人进行比较。
我们追求向往的东西,追求不到的时候痛苦,等到追求到了又会感觉无聊,就这样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不要做任何比较—————查尔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