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我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有朋友发起众筹,于是和朋友相约一起去看了。我对电影宣传文字的过分煽情略有反感,但是对电影中记录的六位草根诗人却印象深刻——这些普通工人的作品比我原想的要好很多,感情特别真挚,直击人心。比起那些没有人生历练、矫揉造作的文字要有意义得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诗人是许立志。一个90后大男孩,本来应该阳光明媚,对未来的生活就算有一点迷茫,但是也应该充满希望才对。但是他的内心超越了所有同时代的年轻人。他的诗歌除了表现工厂流水线上的那些沉闷、重复、繁重的工作以外,还反复出现死亡的主题。他无数次在诗中想象自己死去的时刻。我想,他应该是一位被严重抑郁症折磨的年轻工人。他说别人常常问他发什么呆,说他总是做白日梦。他笔下的死亡总是轻描淡写,充满戏剧性和预言性。最终,他也按照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在23岁的年纪,有条不紊的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旅程。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去年在网上买的花瓶

昨天晚上才收到

实事求是地说

这不能怪快递公司

怪只怪

我的住处太难找

因此当快递员大汗淋漓地

出现在我面前时

我不但没有责备他

还向他露出了

友好的微笑

出于礼貌

他也对我点头哈腰

为了表示歉意

他还在我的墓碑前

递上一束鲜花

——《悬疑小说》

本命年真的是一道槛

我怕自己过不去

——《本命年》

我知道会有那么一天

那些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

会走进我的房间

收拾好我留下的残骸

清洗我淌满地板的发黑的血迹

把凌乱的桌椅摆好

把发霉的垃圾倒掉

把阳台上的衣服收回来

那首没来得及写完的诗会有人帮我写完

那本没来得及读完的书会有人帮我读完

那支没来得及点亮的蜡烛会有人帮我点亮

最后是那抹长年没拉开的窗帘

帮我拉开,让阳光进来逗留一会儿

再拉上,然后用钉子死死钉住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庄严肃穆

收拾完这一切

人们排队离开

再帮我把门悄悄带上

——《我知道会有那么一天》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这只是电影里冰山一角的诗歌。如果了解了这几位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刻的理解。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本身就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只不过后来慢慢变得越来越矫情了。谁要说自己会写诗,听见的人会酸掉大牙。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想法,真的很不流行了。所以当电影中那些沾满血汗,铿锵有力的文字在屏幕上跳跃的时候,看电影的人都沉默了,有人还偷偷擦了擦眼泪。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两个收获,一是发现当代有如此好的诗歌;二是通过这些质朴真诚的诗,看到了这个社会光鲜的背后那些阴暗的角落,让人不由得反思。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民、或者工人,一般都是没有读过太多书,文化水平较低,才会去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高危的体力劳动。记录片里展现的六位工人的日常生活,跟我们想象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他们内心的敏感,以及文字表达的思想性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流水线上的诗人还不止这六位,他们是在社会底层发出呐喊声的人。但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整个社会听见。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导演秦晓宇也是一位诗人,这或许是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导演作品。他对这些工人诗人的才华的痛惜之情可以感觉出来,但是作品影视作品真的有点用力过度了。

好的纪录片不应该通过脚本和剪辑创造虚拟的人物和故事,也不会过多的干预被记录的对象。《我的诗篇》本来已经有非常好的题材和拍摄对象了,这些草根诗人们的作品和生活已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了,导演好像总觉得不够,非要可以煽情,反而让人觉得有点过分喧嚣。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矿工老井和工友们一起下矿井的时候,一个长镜头对着头顶的矿井口。井口的光亮越来越小,恍恍惚惚,越来越模糊,一股越来越强的压抑感迎面而来,仿佛我也随着整个升降车被大地吞没了。

电影里面有很多这样好的有表现力的镜头,但是吵杂的配乐干扰了镜头语言的力量。

或许诗人在做别的事的时候,都有点力过猛的毛病。

不论如何,还是希望这些优秀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让人听见他们的声音。毕竟这个社会,有的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血战钢锯岭:你的原则,就是信仰

翠湖小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