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CHENG探展|在长博看展,我竟然变成了一枚香囊?!
撰文|雷陈颐欣
摄影|雷陈颐欣、陈雅婧
编辑|雷陈颐欣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对贵妃念念不忘,派人返回马嵬坡寻找她的尸身,却只得一句:肌肤已坏,香囊仍在……”
此时此刻,站在这枚贵妃同款香囊前,我回想起杨玉环香消玉殒的故事,不由感慨万千。
长沙博物馆 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
(长沙博物馆/供图)
2021年8月,长沙博物馆,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
此次展览我慕名许久,然而八月疫情反弹,博物馆关闭了好一阵儿。也正好,趁着闭馆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终于等到开馆通知,立马前来一饱眼福。
这是法门寺地宫文物第一次离开陕西开启全国展览,文物们到达的第一站便是湖南长沙。地宫共出土2499件唐代文物,来到长沙博物馆的58件则是精粹中的精粹,国家一级文物占比高达62%,其中更有成套的唐代皇室茶具、香具、食具等,简直是一场饕餮盛宴。
展厅昏黄的光线似乎在有意引导观众走进这穿越唐朝的“时光隧道”,每件文物仿佛都在我的耳边低语。它们催促着我来看看那精妙的錾刻、千年的划痕;催促我于无趣的现实里昏睡,一头栽进千年前旷渺的迷音中……
再醒来便是唐代。
01
文物“活”了?
我的嗅觉先清晰起来,那是幽幽檀香。
慢慢嗅寻着香的来处,视野也渐渐开阔。四周景象陌生,却有东西似曾相识。我察觉到自己变小变胖,置身高处,想要伸伸四肢,却一点儿也动弹不得;鼓起腮帮努力呼出一口气,却发现自己气吐如兰,处处留香。
我觉得不大对劲,便一动不动,暗暗观察周遭一切。室内布置得像是一间古代宫殿,正中央坐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身着华服,面前的桌上还有一套精致茶具。我不认得这孩子,却觉得这茶具莫名熟悉。
系链银火箸 长沙博物馆展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长沙博物馆展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茶碾子、茶罗子、茶笼子、银盐台、银火箸……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唐僖宗!长沙博物馆看到的僖宗茶具!
我终于醒悟过来,意识模糊前我正在长沙博物馆看展,可是现在……这是哪儿?
按着自己看展前做的功课和阅读过的文献推测,眼下这个位居主位的年轻帝王应该是唐僖宗李儇。
唐朝共有八位皇帝六次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至长安供养,李儇的父亲唐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位迎佛骨的皇帝。但他在迎回佛骨不久后便病逝了,膝下第五子李儇在灵柩前继位,送还佛骨的重任便担在了他的肩上。
公元874年正月,唐僖宗送还佛骨,将诸多珍宝与佛骨舍利一同封存地宫,直至1987年地宫打开,这些宝物才再次被人发现。
我的大脑开始疯狂转动——
此时僖宗茶具还在桌上,没有被封于地宫,证明舍利没有被送回法门寺,窗外又是光秃秃一片……
这是公元873与874年的交界!
唐“八帝六迎”表(长沙博物馆/供图)
一股炭烤茶香扰乱了我的思绪,定睛一看,皇帝的近侍开始在金银丝结条笼里烤茶。
真的在“用”文物!我忍不住高呼,注意力一下转移到这制茶过程上来。
只见他手持银箸不断翻转,待茶饼烤至泡状,放于坛中冷却,取出后掰成小块放在茶槽内,滚动碢轴碾成碎末。
唐鎏金银茶碾子 长沙博物馆展(雷陈颐欣/摄)
还在博物馆时,这件茶碾子便是我驻足良久的文物之一。它最妙的地方在于考虑到碾茶人左右手施力不同,而设计了长短不一的力臂,如此碢轴便总能保持直立,将茶叶彻底碾碎。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长沙博物馆展
(雷陈颐欣/摄)
将碾过的茶叶倾入茶罗,摇动罗筛,通过筛面的茶末便可以入水煮制了。但唐人吃茶与今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喜欢加很多调味品,这就需要盐台的存在。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长沙博物馆展(陈雅婧/摄)
鎏金魔羯鱼三足银盐台!
我没想到自己竟记住了它的名字。博物馆展出的它已历经千年变化,整体有些歪斜;如今眼前却是金光闪闪的新盐台,魔羯鱼纹路清晰可见,莲叶设计栩栩如生。
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手绘图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眼看侍从提起盐台盖,抄盐入水,我急得恨不得在他耳边高喊:“轻点拿!这可是要流传千古的文物!”
待气泡如泉涌连珠,他立即将茶末投入水中,不一会儿,沸水腾波鼓浪,茶香四溢。将茶水均于碗盏后,他打开盐台顶部莲蕾,取胡椒撒入盏中调味。
莲蕾打开状(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我虽然不习惯喝调味的茶,但此时鼻腔被茶香充盈,竟也想尝一口。
青釉秘色瓷散出温润光泽,顶光照射,恍若盛了半碗水一般;黄釉秘色瓷富丽堂皇,是制瓷技艺与金银细工的完美结合。茶汤入碗,青绿沸水与瓷器色泽交相辉映,气雾缭绕、四逸开来。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 长沙博物馆展
(雷陈颐欣/摄)
唐银棱髹漆金银平脱鎏金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
长沙博物馆展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直筒琉璃杯静立着,通体透明,是伊斯兰地区特有的产物。它随商队穿越丝绸之路的烈日黄沙,作为贡品呈于帝王面前。茶汤缓缓倒入,朦胧玻璃霎时间焕发出崭新色泽。
唐菱形双环纹深直筒琉璃杯 长沙博物馆展
(雷陈颐欣/摄)
面前这样上好的琉璃秘瓷被唐僖宗作为茶具使用,我羡慕得“眼泪快要从嘴角流下来”。
近侍开始向僖宗陈述随舍利封存于地宫的供养物——双轮十二环锡杖,用金2两,银58两,足有一人多高。
唐迎真身双轮十二环银锡杖 长沙博物馆展
(雷陈颐欣/摄)
檀香木函内放置着为捧真身菩萨特制的五件簇金绣小衣物,其上金线是由金箔缠绕蚕丝制成,比一根发丝还细,是大唐工艺登峰造极之作……
我一边听他讲,一边回想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慨叹这千年时光,也为唐代工艺啧啧称奇。
唐紫红罗地蹙金绣案裙、半臂、袈裟、
大团花拜垫、流云纹案裙 长沙博物馆展
(雷陈颐欣/摄)
“陛下,诸位王公贵族献给法门寺的供养物已准备妥当,有金银玉器,也有百余件贴身的丝绸服饰。陛下是否也取些随身物件封于地宫供养佛骨?”
唐僖宗点点头,指向手边那套茶具。那是他从小用到大的器物,将它们献给佛祖能够表示大唐皇帝对于佛教的最高敬意。
近侍躬身道:“陛下排行第五,老奴在上面刻上'五哥’,佛祖看见了便能知道是您的供奉,明白您的心意。”
唐僖宗茶具上的“五哥”划刻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利器划刻金属的声音响起,我忽而感慨万千。
过去这二百多年,一代又一代帝王将无限诚意献与佛祖,只求保佑大唐盛世万代千秋。但没有人知道,这次唐僖宗送还佛骨后,再也不会有类似“八帝六迎”的壮举。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带着李唐复兴的梦,在地宫中沉沉睡去,千年未醒……
唐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长沙博物馆展
(图源/上海书画出版社《周秦汉唐文明特集》展览图册)
突然,我被人拎了起来,从高处取下,一枚金属香囊被挂到了我刚才的位置。
我抬头看那香囊,正左摇右晃。挂香囊的人又将它取下,打开确认其中安置了持平环,香料没有撒出来,才又放心挂回去。
香囊内部结构(网络图)
我僵住了,那人将我取了下来,却挂上新香囊,所以这是在换香囊!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不是人类,而变成了大唐宫殿里的一枚金属香囊!怪不得圆圆胖胖还挂在高处……
我顿时哭笑不得,谁曾想去了一趟博物馆,竟然经历了如卡夫卡一样的的变形记!
渐渐的,感受到体内的香料散发殆尽,我眼皮开始打架,最终失去意识,沉沉睡去……
香囊内部结构
(图源/上海书画出版社《周秦汉唐文明特集》展览图册)
02
客厅大小的地宫竟藏有千件文物?
“金子!全是金子!”
一声高呼将我震得一个激灵,睁开黏糊糊的双眼,发现周围漆黑一片,想用胳膊撑起身来,却发现身体还是不受控制,忍不住哀嚎:“天啊,我不会还是个香囊吧!怎么做了这么久的梦还没醒?!”
先搞清楚自己在哪才是重中之重。
抬头望去,一束窄窄的光从头顶两米外的缝隙中投射下来,一双眼睛正凑近缝隙向下看,我不由打了个寒颤。环顾四周,一件件金银器堆叠着,眼尖如我,立马发现了那套熟悉的僖宗茶具。只是与唐宫所见大有不同,器身光泽不再,纹路也模糊许多,仿佛受过千年光阴捶洗,倒有点像博物馆里的展品了。
法门寺的半壁残塔(网络图)
我倒吸一口凉气,忽然猜到了自己身处何处。
1981年秋,关中地区淫雨成灾,法门寺佛塔垮塌一半,迫于修复难度,专家们决定拆塔重建,重建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塔基下的地宫,埋藏了1113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
法门寺塔基、地宫纵剖面图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法门寺地宫只有三十多平方米,客厅大小的空间,却被分成了前室、中室、后室三个部分,每一室都摆着唐王朝供奉给佛祖舍利的珍宝,后室珍宝最多,足有109件。
刚刚头顶的呼喊应是有人发现了后室的金银器。后室的发掘是通过打开顶部石板将文物吊出去,而前室中室则是寻到了入口从石门进入。
听着头顶撬动石板的声音,我用意念为他们加油鼓劲。实在是太想呼吸新鲜空气了。
“轰!”前室传来声响,皱起眉仔细听,有说话声和慌乱的脚步声。原来是有人被坠石砸中眉骨,血流不止。我的心也随之揪了起来。
安静了一阵儿,又有呼声响起——
“物帐碑!物帐碑出来了!”
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
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拓片 长沙博物馆展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我兴奋得想要拍手叫好,却忘记了自己早已变成球型香囊,没有四肢。金属身躯震颤着发出嗡嗡声,四周的金银器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快乐,被撞得嗡嗡作响。
这块物帐碑上详细记载着唐王室送至地宫封存,用以供养舍利的数千珍宝,简直是一个礼物单,有了它,考古人员就能方便快捷对文物进行一一清点。
正高兴着,大片光线倏地撒了下来,头上的石板开了!两位考古人员被绳子吊了下来,他们手持纸笔,开始为地宫后室绘制平面图。
地宫后室平面图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慢慢的,我察觉到有小步快跑的声音,夹杂着声声谨慎嘱咐,推测了一下进度,应该是前室的丝绸正在被转移出室外。我曾看过资料,说地宫前室不过十平米,却叠摞着小山一样的丝织品,其中还有800多件帝后服饰!
我又想起前一场梦中在唐宫看到的秘色瓷和琉璃器,忆起它们就在中室的一只檀木箱内,便暗暗希望考古人员加快发掘速度。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长沙博物馆展(雷陈颐欣/摄)
不知过了多久,一门相隔的中室骚动起来——“一箱瓷器!13件!”
全世界最精美的13件秘色瓷终于被发现了!那可是秘色瓷中的标准器,它的发掘会为中国古代瓷器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迎真身双轮十二环银锡杖 长沙博物馆展
(图源/上海书画出版社《周秦汉唐文明特集》展览图册)
后室的文物正在被逐渐转移,看到那根双轮十二环锡杖被提了出去,我高兴极了——
长期以来,日本以其正仓院所藏白龙头六环锡杖而号称世界锡杖之王。地宫出土的这件锡杖是唐懿宗专为佛祖释迦牟尼打造的,无论从其质地还是制作工艺,或是从历史意义来看,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世界锡杖之王!
唐迎真身双轮十二环银锡杖手绘纹饰图
(图源/文物出版社《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我转向后室北侧的鎏金带座银菩萨,闭上双眼,诚心向他拜了三拜,希望自己这梦能早早醒来,回到2021年的长沙博物馆再与诸位珍宝见面。
唐鎏金带座银菩萨 长沙博物馆展(雷陈颐欣/摄)
03
是谁守住了这千年秘密?
睁开眼睛,面前是那枚鎏金雀鸟纹银香囊。身旁的玻璃展柜内有僖宗茶具,尽头还有捧真身菩萨和簇金绣。
终于回到博物馆了,我长舒一口气。
长沙博物馆 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
(长沙博物馆/供图)
展厅光线昏暗,没有人注意到我此时神情好似大梦初醒。拿出手机一看,竟离进展只过了一个小时。大量的记忆如潮水翻腾,我缓缓步入展厅的屏风内,坐在矮凳上整理思绪。
这时,一个疑问蹦了出来:“为什么没有防盗措施的法门寺地宫时过千年仍保存完好?”
通过和博物馆讲解员交流,我终于获得了答案——
唐朝过后,随着国内经济文化中心迁移,曾经名噪一时的法门寺,也在人迹罕至的黄土风沙中悄然没落。但即便如此,仍有僧人在此坚持,倾心守护。困难时,寺内食物衣物紧缺,却从没有人动过打开地宫的念头。
到了明代,人们将寺内破败的四层木塔改建为十三层砖塔。在砖塔地基修建之时,地宫的秘密已被发现。但当时的人们不但没有破坏,反而尽力加固了地宫封口,人们的虔诚佛心守住了国之瑰宝。
朱子桥 1874-1941(网络图)
民国的朱子桥先生甚爱古迹,1939年主持重修法门寺时,地宫的金光灿灿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彼时正值日寇大举侵犯,朱先生告诉工匠,地宫内是民族的瑰宝,一旦泄露,则是国家民族之重大损失。于是,工人们悄悄将其重新掩埋,并再次做了加固。大家都清楚,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绝不能成为民族的罪人。民族的骨气守住了这千年秘密。
1987年地宫被发掘,时任陕西省副省长孙达人在报告中写道:“此次法门寺地宫发掘是我省继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将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其价值可能不亚于秦兵马俑。”与此同时,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指导法门寺保护开发问题,千千万万的国内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从四面八方来到法门寺,为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法门寺地宫发掘现场(网络图)
法门寺地宫,不仅在物质方面埋藏着秀地锦天的“半个盛唐”,在精神层面,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和最坚强的精神亦附着其上。
经历了这样奇妙的一场旅程,我站在长沙博物馆地宫宝藏特展的出口,感慨万千。向后是千年故事,向前是现实世界,恍若大梦初醒,千回百转。
此时此刻,面对阳光,面对众人,面对这个爱了许久的城市,我呼出一口气,在风中轻念——
“这个秋天,来长沙博物馆吧。来亲身感受地宫宝藏带来的这场,穿越盛宴。”
# 注释 #
①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在2012年1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法门寺佛塔地宫》中描述了后室的绘图作业:“按照工作程序要进行绘图,下面全是堆积的宝器,怎么绘法?大家想到了搞土法'空中作业’。有人拿来一根50厘米长的棍子,用绳绑在中间,白金锁骑了上去,几个小伙把他吊在空中,但在半空中身子来回旋转无法工作,又有人从他的腰间直插了一条棍子,这才基本固定。白金锁和赵赋康轮换着上上下下,开启了奇特的绘图作业。”
②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浙江绍兴人。他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为赈灾奔走呼号。1937年,朱子桥在担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期间来到法门寺,为重修法门寺开展广泛的义赈活动,完成了明代法门寺塔建成后330年第一次大规模整修。法门寺佛塔能够修复一新,其下地宫能够秘密保存,他在其中做了很大了贡献,是法门寺历史文化保护进程中不可多得一位先驱。
③文中提到的烤茶用具”唐金银丝结条笼子“为法门寺出土的展品,现存于法门寺博物馆,此次未达长沙。现展于长沙博物馆的笼子名为”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为唐代宫廷香笼。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2007年
[2] 韩伟:《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大事记》,《文博》1993年第4期
[3] 肖东发 李勇:《皇家寺院御赐美名的著名古刹》2014年
[4] 李新玲 任新来:《大唐宫廷茶具文化》2017年
[5] 韩金科:《法门寺佛塔地宫》2012年
[6] 江道贵:《第一次公开披露法门寺护宝纪实》,《情报杂志》1993年第1期
[7] 李发良:《佛教供养、世俗厚葬兼防盗功能的统一——法门寺唐代地宫文化内涵再探讨》,《西部学刊》 2013年第1期
[8] 陈锦航:《唐朝政教关系在衣物帐中的反映——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器具分类的反思》,《农业考古》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