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5章 含德如赤子

55章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子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已。


这段可以看做“老生常谈”章,几乎每一项内容在前面都已经说过,比如: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老子对于婴儿的观察不可谓不细,但凡为人父母的,都有过跟孩子的亲密接触,但我们很难有老子看待婴儿的这种眼光,我们只是凭借着父母的本能在抚养孩子,而这种喜爱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浓度是日渐下降的,所以,爱是一门分离的功夫,由深情走向扯脱。

可惜的是,老子这个人的详细情况,至今扑簌迷离,否则,真想知道老子的育儿日常是怎样的,会不会沦陷在孩子的屎尿屁当中,还是依旧可以提炼出哲学。

“”益生曰祥“,这句话有些费解,字面意思以为是善于养生就会获得吉祥福祉,但真正的解释确是说:生不可益,过于在乎生,就是有为,反而适得其反,跟五十章内容完全呼应。

老子有老子执拗的地方,有些喜欢唱反调,你提倡什么,我偏要高调反对什么,这也是一种逆潮流的呐喊。

“心使气曰强”,人生气的时候,表情、言语、行动都很激烈,呈现出主动进攻的态势,这就是强为,人不可能不生气,但气本身还有其他的作用,如果说心是意志的代表,气就是行动的代表,有力气才能做事,人活一口气,就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生气的背后是多种情绪的组合,所以我们要控制的不是生气这个行为,而是看它的出发点,那个开关,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爱看西方一些行为指导性的书籍,而愿意看一些哲学心理学基本层面的内容,因为一个是末处着手,一个是从根本上追问。

这方面,孩子才是情绪的高手,比如,昨晚刚跟她们生气,她们很快睡着了,我却还在调伏,第二天,想着如何跟她们恢复一下,她们已经全然忘记了昨天的一切,依旧乐呵呵地开始新的一天,对此我只能自叹不如。

她们不存储情绪,随时清空自己,这真的是造物的力量,成长中的生命律动就是如此,健康的生命也当是如此,喜乐随时光流转,不困于过去。

成人年不一样,生命是积累的,负重难返的身心,智慧一点的人,能努力这一堆负荷中,提炼出一点点可保留的滋味,这就是难得的收获了。

这就是老子给我的眼光,除了管理与被管理,还多了一层生命形态的对照,孩子,果真是我们的镜子,每一个生孩子的人,都是在试图揭露造物的秘密。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和气”“和光同尘”,“”礼之用,和为贵“,“柔和”“调和”,最难做到的一个字,能知道怎么和,跟自己和,跟周遭相合,跟这个世界相合,就是佛家的圆融,圆融就会通达,通达了内心就会清明。


最近图书馆看书去,习惯摘录一些小片段:

西塞罗说:“依照自然而生活,就是最高的善。”

过去只是我们告诉自己的一个故事。

弗洛姆说,人们创立了三种克服孤独的方式:

第一种是进入忘我的恍惚状态,比如吸毒酗酒

第二种是将个体彻底陷入世界之中,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认可的样子

第三种,用创意克服孤独,比如艺术。

以下来自写《瓦尔登湖》的梭罗:

“我在大学期间学会了“表达自我。

我宁愿在地域有个单间,也不愿在天堂与人共勉。

“我们的思想才是我们生命的纪元,其他的一切只不过是,此时吹过我们的风的痕迹。

“睡眠是悬挂在床边的花饰。”

希望每座城市不仅要有读书的场所,同样也有思考的场所。也许有一天,家家户户不仅有卧室、餐厅、聊天室或客厅,而且还有沉思室。它将被建筑师们纳入设计蓝图,用一切有助于严肃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材料来装饰。“


扩展阅读: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按: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这就是现代史上有名的"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一、没有了中国

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中国在对面不见人形的浓雾中,在万象蜷伏的严寒中:没有光,也没有热。为着寻觅光与热,中国人正在苦闷,正在摸索,正在挣扎。有的虽拼命钻进古人的坟墓,想向骷髅分一点余光,乞一点余热;有的抱着欧美传教师的脚,希望传教师放下一根超度众生的绳,把他们吊上光明温暖的天堂;但骷髅是把他们从黑暗的边缘带到黑暗的深渊,从萧瑟的晚秋导入凛冽的寒冬;传教师是把他们悬在半空中,使他们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虚无境界中漂泊流浪,憧憬摸索,结果是同一的失望。

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

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日本的画家常常说:“西洋人虽嫌日本画的色彩过于强烈,但若日本画没有那种刺目的强烈色彩,那里还成为日本画!”我们在文化建设上,也需要有这样的认识。

要从事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我们应在这三方面尽其最大努力。

二、一个总清算

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曾占过很重要的位置。从太古直到秦汉之际,都在上进的过程中。春秋战国形成了我们的希腊罗马时代,那真是中国文化大放异彩的隆盛期。但汉代以后,中国文化就停顿了。宋明虽然还有一个新的发展,综合了固有的儒、道和外来的佛学,然而并未超出过去文化的范围,究竟是因袭的东西。直到鸦片战争才发生了很大的质的变动。巨舰大炮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消息,带来了威胁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警告,于是古老的文化起了动摇,我们乃从因袭的睡梦中醒觉了。

随着这种醒觉而发生的,便是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

曾李的洋务运动只知道“坚甲利兵”和“声光化电”的重要,完全是技艺的模仿。康梁的维新运动在于变法自强,不过是政治的抄袭。这都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见解,随在当时也自有其除旧布新之历史的使命,然毕竟是皮毛的和改良的办法,不能满足当时的要求,于是有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他以把中国固有的“从根救起来”,把人家现有的“迎头赶上去”为前提,主张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作彻底的改造。

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的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中,一般人以为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于是就发生了以解放思想束缚为中心的五四文化运动。经过这个运动,中国人的思想遂为之一变。

新的觉醒要求新的活动,引导辛亥革命的中华革命党遂应时改组,政治运动大为展开。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声浪遍于全国。由此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国民革命。其间虽有种种波折,但经过了这几年的努力,中国的政治改造终于达到了相当的成功。

这时的当前问题在建设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建设既已开始,文化建设亦当着手,而且更为迫切。但将如何建设中国的文化,确是一个急待讨论的问题。有人以为中国该复古,但古代的中国已成历史。历史不能重演,也不需要重演;有人以为中国应完全模仿英美,英美固有英美的特长,但地非英美的中国应有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并且中国现在是在农业的封建的社会和工业的社会交嬗的时期,和已完全进到工业时代的英美,自有其不同的情形;所以我们决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除却主张模仿英美的以外,还有两派:一派主张模仿苏俄,一派主张模仿意、德。但其错误和主张模仿英美的人完全相同,都是轻视了中国空间时间的特殊性。

目前各种不同的主张正在竞走,中国已成了各种不同主张的血战之场;而透过各种不同主张的各种国际文化侵略的魔手,也正在暗中活跃,各欲争取最后的胜利。我们难道能让他们去混战么?

三、我们怎么办?

不,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在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

1、中国是中国,不是任何一个地域,因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同时,中国是现在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自有其一定的时代性。所以我们特别注意于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国本位的基础。

2、徒然赞美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是无用的;徒然诅咒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也一样无用;必须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其可赞美的良好制度伟大思想,当竭力为之发扬光大,以贡献于全世界;而可诅咒的不良制度卑劣思想,则当淘汰务尽,无所吝惜。

3、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要。

4、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创造,是迎头赶上去的创造;其创造目的是使在文化领域中因失去特征而没落的中国和中国人,不仅能与别国和别国人并驾齐驱于文化的领域,并且对于世界的文化能有最珍贵的贡献。

5、我们在文化上建设中国,并不是抛弃大同的理想,是先建设中国,成为一整个健全的单位,在促进世界大同上能有充分的力。

要而言之,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认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这认识才算得深切的认识。

循着这认识前进,那我们的文化建设就应是:

不守旧;

不盲从;

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 检讨过去, 把握现在, 创造未来。

不守旧,是淘汰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努力开拓出新的道路。不盲从,是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昧其自我的认识。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判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是要清算从前的错误,供给目前的需要,确定将来的方针,用文化的手段产生有光有热的中国,使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重新占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劲最强的生力军。

王新命 何炳松 武堉干 孙寒冰 黄文山 陶希圣 章 益 陈高傭 樊仲云 萨孟武

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十日


像老子这样的书,永远都是思想的源泉,它是一个纲领,也只是一个纲领,不代表绝对真理,因此也不负担现实结果的好与坏,现实的接力棒,在每一代现实人群的手里。

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对于传统是一种思想的减负,它开始变得没那么神圣,也没那么固执陈旧,它是包容开放的系统,就像这世界一切日新月异的内容。

上周去故宫看千古人物展,当时特意看了很多画里的字体,看到了很多怀仁圣教序的衍生字体,尽管每一个书画家写出的字体形态各异,但还是可以看到圣教序的结构在其中显现,我想这就是经典,经典就是这样,让你感觉有出处,花样翻新,生机无限的感觉。

所以,我也不认可传统文化有断层这一说,我相信它是一直都在的。

就是我们对一个人,越深切了解,就会越爱护,对知识也是一样。

(0)

相关推荐

  • 历史学考研高分笔记!!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青史考研帮 最专业的历史学考研公众号 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即宣扬封建复古思想,倡导中国的旧文化.旧道德,企图从文化思想上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1934 年国民 ...

  •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性人物是哪个人?

    先秦时期形成了灿烂的群星文化,在众多思想流派中,道家自成一体,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补充,弥补了儒家思想重作为,轻自然的缺点,丰富了中国文化,在先秦的群星文化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29章 去甚 去奢 去泰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英文翻译: If anyone should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33章 自知自胜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He who knows other men is discerning (有眼力的,有洞察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36章 聪明不如微明

    将欲将于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以上内容都是在讲对立转化,事物因为有对立转化才有变化,体现为无常性,佛家的空性,在悲观时有希望,在得意时不忘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2章 本与末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阅读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3章

    分句53章  阅读笔记: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有知,意思是倘若我稍微知道一点内容,我就想着我要去追大道,这样是很可怕的,这个怎么理解?我追求大道难道有错吗?当然不是.我理解这其实是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4章 善建善抱者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6章 “不言”与“玄同”

    56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践.故为天下贵. 阅读笔记: 本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7章 老子的人本思想

    57章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句有多解,有人认为"正&q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8章 光而不耀

    58章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殊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