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被罢官后,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但多数人却不知道下一句
2021-05-28 14:14
华人号:中国文化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这是最近热门歌曲《赤伶》中的几句歌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了吧!说实话,这首歌确实非常好听!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一句千古名句。
不过,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关于这句诗的解释,却着实有点不敢苟同!
一些人说,这首诗是陆游在临终前写下的“绝笔”。但其实不然,这首诗写于宋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而陆游是在公元1210年去世的,也就是嘉定二年。这也就是说,该诗写成到陆游去世,中间相隔了34年之久。
所以,说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成的,确实不正确!
当然了,实事求是地说,陆游这首诗的确写得非常好,尤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不过,它的后一句也同样经典,只可惜鲜有人知罢了。
我们本文就来简单赏析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究竟好在哪儿!
原诗如下: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通读全诗,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满腔忠愤的七律诗。
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其官职清闲,无多少事情可做,而陆游又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一心想报效朝廷,因此总是郁郁不得志。
后来,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举荐,陆游被调到嘉州做通判,虽说不是什么大官,但至少也可以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但好景不长,虞允文病逝后,陆游又被调回蜀中当通判。在这期间,陆游深入考察蜀中地方风土民情,先后游览了蜀中多处风景名胜,被这“天府之国”深深吸引,甚至还想终老于此。
然而,忧国忧民的陆游跟当时所有的“主战派”一样,都想以北伐来收复宋王朝丢失的北方大片土地,完成“国家的统一”,但结果却遭到了“主和派”的大力诋毁和打击,陆游最终也被皇帝免了职。
而自从被朝廷罢官后,陆游一家的生活一路急转直下!而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这年夏天,陆游还生了一场大病!然而尽管如此,陆游忧国忧民之心依旧没有改变。
刚刚大病初愈的他,面对如此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有感于自己不为世容、屡遭白眼的境遇,突然间又想起几百年前诸葛孔明挥师北伐之壮举,顿时心潮澎湃,情不能已,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病起书怀》的七律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该诗的首联主要起到叙事、点题的作用,同时也是当时诗人的真实写照!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病体削弱消瘦,以至于头顶上的乌纱帽也显得有些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这万里之外的成都濯锦江边。
这里的“纱帽宽”,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即指自己病后瘦损,所以帽檐宽松,也暗指自己被罢官。
陆游一开始就以忧郁之笔写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事业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以此表明了诗人的急切报国之心。
该诗的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这两句诗使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充分体现了诗人时刻为国家民族着想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纵观陆游的一生,可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他一生的写照。而也正因为他为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因此面对短暂的挫折时并不介意,认为一生的真伪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因为他始终坚信历史是公平的,后世的评价是理性而公正的,尽管现在的现实社会浑浊不堪,但孰是孰非,悠悠青史必定能给予公平、公正的答案。
不过,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之重任。因此,颈联就着重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并呼吁朝廷能够兴兵北伐,收复失地,以此告慰北方父老乡亲之深切期望。
而尾联,作者则以诸葛亮曾写给蜀后主刘禅的《出师表》结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坚持北伐的决心。而此句,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孔明无比之钦佩。
当然了,诗人以《出师表》作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愿望,这是值得后世学习的。
所以,现在虽然已经是夜半三更,但诗人仍旧手不释卷,挑灯夜读。如此细节,充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并想报效祖国之急切心情。
诗人的这种深切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无疑对后世有着极其深刻的启迪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