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系列】重读鲁迅
你像我一样吗? 人到中年,努力之余,会有疲倦感,觉得自己像木偶无从摆脱提线。
满堂家俱,一室杂物,自己所要的却不在其中。
读论语,读老子,读诗文,几千年的文章美则美矣,读多了为何有雷同感?道德文章,隐士风标,为何不能破去这中年的疲倦感?
于是,捡起鲁迅的《故事新编》,尧舜的德、采薇的志、 文王的礼、老子的道、孔丘的言都在嘲讽滑稽中打破,这一本薄薄的册子大吼一声:你在故纸堆里找什么?睁开眼看看这真实的世界!
再读鲁迅,距离中学时程式化的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鲁迅当年被捧上神坛,如今又被人遗忘。
孔乙己还有吗?寒窗并培训班十几年,挤上或挤不上大学,没有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又自恃不是靠体力的劳动者,这样的人算不算孔乙己?
阿Q还有吗?可能更多了吧。精神胜利法对于蜗居、无地位、争抢生活的人们不起用了,但又有烟酒、谩骂、谣言、民族荣光的麻醉法了,如果有机会投机一把革命,可能上场的人不少。
阔了、上位了,再讲佛道仁恕的人还有吗? 有的,不仅讲孔孟老庄,还成了书画家、文学家的大有人在。
吹捧了说自己无能为力只好随波逐流,诋毁了说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的媒体还有吗? 还有呢,新加入的还有各种有意无意的自媒体。
中国人的“善于宣传”呢?官样文章、走过场、粉饰吹颂,你我心知肚明,依然一本正经的进行。
至于被鲁迅批得最厉害的知识阶层呢? 一些“躲进小楼成一统” ,一些肉麻的厉害,一些开文学小店,一些复古去了,一些用文字换权力和钱去了,一些离乡背井去了, 一些不点名的批判着,一些努力着生活。
批判了一切,是不是无益于生活? 我不知道,如果有人非要擦亮你眼睛,把你从风花雪月或家长里短中拔出来,面对生活的虚假和绝望一面,你会感激他吗? 在现在,呐喊已经不合时宜,彷徨也不要去碍别人的路。
所以鲁迅成边缘的了,他如果活着,应该高兴这样,他从来和主流不合,也不愿意被人利用。
把虚假的希望打破,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也好。
我庆幸中国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
--
附:
因为重读鲁迅,继而想去了解他的个人生活。
他出生清光绪年间,少年家道中落,出入当铺和药铺,受亲戚冷落和宗亲欺负。
十六岁当家,待两个弟弟如父如兄,十七岁离家时曾写诗给弟弟们,督促学习,告诫“文章得失不由天”,在日本时敦促二弟周作人翻译外国文学,二弟懒怠,鲁迅用手打他的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后,攒钱买房,接母亲和弟弟们来京团聚生活,在六家大学兼职任教,养活家人。
二十五岁和朱安成婚,但因为没有感情,过着独身生活,据他学生讲述,鲁迅为了抑制性欲,冬天只穿单裤。四十二岁和周作人断交分居。四十六岁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四十八岁时,因为夫妻避孕失误,儿子海婴出生。
五十七岁因肺气肿去世,遗言: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并告诫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了解他的生平,写出他的私事,不是出于写名人隐私轶事的快意,是出于女人尤其旺盛的好奇心,更是想了解什么样的人写出如刀如匕的文章,也写出“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伤逝》的温柔和细腻,《野草》的狂迷和痛怆、《朝花夕拾》的童心和诗意。
所以喜欢鲁迅的文章冷峻,也怜惜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却又看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