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琐忆(6)与牛为伴学农活 ||章永海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跟着父母学干农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特别是与牛为伴的农活儿,都能提起我的兴趣。
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一般有十亩以上土地的农家都会养一头牛。我所在的龙江乡(当时乡很小,人民公社化以后是郊区公社东风大队)傅庄有近30户人家,有牛的不足10家。我家连租种的10亩分收地,共有20余亩,也养了一头黄牛。记忆中,我家那头牛高大威武,毛色金黄,两只向前上方弯翘的长角令人生畏,可实际上却是一头脾气很温顺的母牛。父亲常会教我清早去河边放牛。奶奶说牛吃露水草长膘。我解开缰绳,牵牛出棚,在牠屁股上拍两下,牠会自动趴下,待我翻身骑上,缓缓站起,到了河边,将我放下,牠就寻草吃去。个把小时后再驮着我回家。所以,我和我家那头牛有很深的感情,很喜欢干与牛为伴的活儿。
第一个学会的是打场。那时候,没有脱粒机,小麦,秋豆,收割以后脱粒,都是要打场的。所谓打场,就是把收割的作物运到家门前的场地上,摊成一个大圆形,用牛拉着大石滾,(石滾呈圆台形,长约80——90公分,一头直径约60——80公分,另一头直径略小,石滾表面做成齿沟状,石滾两头圆心处凿有直经约6——8公分,深约5——6公分的圆洞,套滚杓用)在场上转圈,成螺旋形前进,每一圈只前进1/4——1/3石滚的长度,转圈的直径应该是所摊作物圆的半径略多。这样,从转圈开始到结束刚好将作物用石滾压了个遍。结束后,用杈将桔杆便挑便抖,堆拢到场地的一角。再将混在一起的粮食和木橪等用扫帚、推扒归到场地靠上风头的一边,借助风力扬场,将粮食与木橪分开。用这样的方法给作物脱粒,一般要进行三次,俗称头场、二场、尾场,谷粒就脱干净了。
打场都是男人的活儿。在我家当然是父亲和大哥干。看着他们打看喱喱赶着牛转圈,我就觉得很好玩,心痒痒地想上去干。我不敢跟父亲说,当大哥打场的时候,就悄悄地从大哥手里拿过牛缰绳,扬着树枝或扫帚枝(打场时一般不用鞭子的)赶着牛也转起圈来,转得不好,大哥就一样一样地给我纠正,因为並不是什么太复杂的活儿,很快也就基本掌握了。后来,父亲看我干得还不错,再到打场的时候,套好牛,干脆就交给我干了。不过,打场的时候,也有一件特别令人讨厌且尴尬的事:牛拉屎!牛在拉屎之前是要翘尾巴的。当看到牛翘尾巴的时候,打场人必须迅速抓起一大把作物,捧在牛屁股后面,把牛拉的屎捧着撂到粪塘里去。那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教训那些不肯学习且成绩很差的孩子:“你呀,就是捧牛屁股的命!”可能即由此而来吧!(呵呵,小学毕业那年,如果不是大哥背后给我两毛钱报名费考初中,我可能也是捧牛屁股的命呢。)
学会的第二件农活就是耕田、刺麦沟。开始学的时候,最难掌握的是犁的深浅和走线的弯直。其关键是要把犁梢扶稳。耕田的深度约8寸,刺麦沟的深度不超过5寸,这都是要掌握好的。这两样活儿最讲究一个走直。我家租种地主的10亩分收地是一块很标准的长方形,长约150米,父亲和大哥耕的时候,那真是非常直,说它和木匠用墨斗拉的一样也不为过!这一点我始终没有学到家。但是,也可以算是基本掌握了。记得我在钵池中心小学工作的时候,小学下放大队办。有一年放秋忙假,教师都分配到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被分配在马庄一队,当时我的任务是帮忙运肥料。我看到有人在剌麦垅,我也想表现一下,说:“能给我刺刺看吗?”我接过手刺了起来。看我刺得像模像样,挺符合要求的,社员们夸奖我说,想不到啊,刺得蛮好的。当时的生产队长楊保友说:“好啊,这张犁就交给你吧。”就这样我整整刺了4天麦垅,直到麦子播种结朿。4天下来,我那两条腿酸啊!胀啊!真不是个滋味。种田确实是很幸苦的啊。怪不得那时候姑娘找对象流行两句顺口溜:宁跟八十拎皮包,不跟十八扶犂稍。在那个时候,谁願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一辈子地呢?
最后说说耙地。耙这种农具现在几乎见不到了。现在的中青年人可能没有人见过。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耙是用来平整土地,打碎土坷垃的一种农具,长方形,长约1.6——2米,宽约0.6——0.8米,中空,呈方框形,两长边上装有耙齿,齿长0.1米左右。我在百度中搜索的耙是两面都有齿(可能是水田用的),那时我们家的耙是一面有齿。耕过的土地需要整平,将翻起来的土坷垃打碎,这就需要耙齿朝下。秋季小麦播种以后需要将土地进一步平整,又不能触及刚播下的种子,则需要将耙齿朝上。耙地的时候,人是站在耙上的,需要练就平衡的功夫。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长河中,牛是农民最忠实的帮手。耕田、耙地、打场,那一样离得开牛?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牛对人们的贡献真是太大了。现代农业已经进入机械化、智能化的时代,不再需要牛来耕田耙地打场干农活了,但是,我们不可以忘记牛在几千年农耕社会中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我们应该永远发扬农家牛那种任劳任怨、忠于职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倡的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者简介

章永海,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淮安清江浦区人。1962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40年(期间曾任教初高中语文数学5年)。1978年起任淮安市永宁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直至2001年退休。退休后被聘任清河法院行风监督员,永宁小学、清河实验小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5年因身体原因(耳聋)请辞。

往期荐读

▼▼▼

儿时琐忆(5)小滿三日

儿时琐忆(4)勤劳善良,封建保守

儿时琐忆(3)亦粮亦蔬,自给自足

儿时琐忆(2)农家肥

儿时琐忆(1)粪窝子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0)

相关推荐

  • 歪 爷 || 文:张德宏

    歪 爷 文:张德宏 ''歪爷''是父亲的亲弟,是我唯一的叔叔.从我记事起,村庄上辈份长的.辈份晚的好像都称他为''歪爷''.究其原因,似乎与他的倔犟脾气有关.据说他把我爷爷''八角''的脾气遗传得一览 ...

  • 河南农村大哥小学没毕业自己修的院子太漂亮了,这园林技术真牛

    河南农村大哥小学没毕业自己修的院子太漂亮了,这园林技术真牛

  • 越度阡陌

    汪华 稼穑艰难.漫长的农业社会,或云农事是劳动的样本,农民是辛劳的典范.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避风尘,夏不避暑热,秋不避阴雨,冬不避寒冻.古人以此描写农民的辛苦,农事的艰辛.当然,最典型的莫过于 ...

  • 儿时琐忆(5)小滿三日 ||章永海

    5月21日,农历四月初十,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也是初夏后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小满,我都会不由回忆起童年时代奶奶总会重复唠叨的两句农谚. 一是"小满三天遍地黄",说的是小满后 ...

  • 儿时琐忆(1)粪窝子||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粪窝 ...

  • 【往事】儿时琐忆(11)时代淘汰了它们 ||章永海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地发展进步之中,新生事物总是不断涌现,而当更先进的亊物出现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事物被取代,被淘汰.人类就是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在本文中忆及的三类物件就 ...

  • 儿时琐忆(4)勤劳善良,封建保守 ||章永海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就一个勤劳善良而封建保守的家庭.我的父亲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全家经济生活的收支,皆依赖于父亲的运筹,他的思想直接主导着家庭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一点不一定是他意 ...

  • 儿时琐忆(3)亦粮亦蔬,自给自足 ||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解放初土地改革时 ...

  • 儿时琐忆(7)广惠寺和广惠初级小学 ||章永海

           广惠寺座落在老石桥街东首约300--400米处,北邻里运河,南傍一条宽不足40米的小河(可能叫文渠河).寺庙呈一方形独院,院门朝东,院中有一硕大的香炉.记忆中广惠寺规模不大,畧呈长方形, ...

  • 儿时琐忆(2)农家肥 ||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庄稼 ...

  • 亚凌随笔:儿时琐忆

    [张亚凌,<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渭南市作协副主席.数十篇散文.小小说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及各种模拟卷,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 ...

  • 儿时琐忆(8)少小未识运河美 ||章永海

         从呱呱坠地到年逾八旬进入耄耋之年,八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回首往昔,从弹小球,滚铁环,到读书求学入职工作,再到退休赋闲,仿佛一场人生长梦.        梦开始的地方,就在古运河边.我这个喝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