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底额闸北区 侬还认得伐?

原闸北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区北部,东与虹口区、宝山区为邻,西与普陀区、宝山区毗连,南隔苏州河与黄浦区、静安两区相望,北与宝山区接壤。

新客站、老北站、共和新路上的老厂房、上海马戏城、彭浦夜市……这些都是老底子满满的回忆。2016年3月,原静安和原闸北区“撤二建一”,新的静安区成立,老闸北自此只在回忆里了。

有人说这里曾经是苏北人的聚居地;也有人说这里记录着很多60、70后的奋斗史,还有人调侃说,没有在南北高架堵过车不足以谈人生……很多人的记忆中闸北区,作为上海比较老的区域,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画面,不少人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学生时代。

30年前,人们最熟悉的不是如今的上海站,

而是曾经的老北站,

今天就从老北站说起。

老北站即上海北火车站,位于天目东路宝山路口。

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

直至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建成后停用,

原址现为客技站。

更多北站的故事点击《最后的老北站》一文。

上图是新客站全貌。

宝山路天目路

天目东路

天目东路西藏路

天目中路

天目中路2号,闸北区图书馆。

天目西路

宝山路207号,闸北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宝山路584号,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长寿路桥,两区的“分水岭”。

桥东闸北,桥西普陀。

大统路农贸市场

浙江路桥

从浙江路桥西望

四行仓库是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一幢仓库建筑,

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

它的故事也是说来话长,

请参阅《四行仓库风云史》一文。

共和新路567号,上海新新百货公司。

共和新路957号,上海铁路第一中学。

顺着共和新路走下去,走到共和新路1207号,

已经很少人知道这里,这里是上海自行车四厂。

上海自行车四厂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凤凰自行车厂。

或许更多人不知道的是,

如今的凤凰,却沦为共享单车的代工厂。

再往下走,当年的这一路都是厂房。

曾经的上海华通开关厂,

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鼓风机厂,

上海造纸机械总厂,彭浦机器厂,

现在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共和新路2500号,上海华通开关厂。

当年厂房前面可不像现在这样子,

南北高架还不知道在哪里。

曾经有句话,闸北内环内每一寸土地都被棚户覆盖,

中环沿线都是老厂房一统天下。

多少闸北人一家人的养家糊口都靠它们,

那才是真正的顶梁柱。

共和新路2901号,上海四方锅炉厂。

共和新路3000号,上海鼓风机厂。

现在大宁地区,曾经是老工厂们的天下,

爸爸在四方锅炉厂的,妈妈在鼓风机厂,

这样的夫妻搭配不在少数。

共和新路3001号,上海造纸机械总厂。

共和新路3201号,彭浦机器厂。

延长路共和新路口

延长路149号,原来是上海工业大学。

后来延长路149号是上海大学校区了,

图为行建楼。

延长新村

中山北路西和田路口

中山北路642号,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

中山北路903号,上海压缩机厂。

广中路701号,上海起重机械厂。

广中路1001号,上海水工机械厂。

和田路中华新路口

中华新路459弄10号,闸北区业余大学。

中华新路485号,上海市闸北体育馆。

中华新路619号,闸北区中心医院。

中华新路979号,闸北八中。

中兴路1111号,闸北区文化活动中心。

中兴路1577号,中兴影剧院。

说到电影院,还有芷江西路1号星火电影院。

当年的电影院在搬家和拆迁的城市发展大潮中,

至今还留存下来的并不多。

星火就是这样一家记忆中的老牌电影院,且依然健在。

看到这张图时,我不禁和父亲感叹,

“星火怕是我年纪还大了吧。”

父亲笑笑回答说,

“当然,都不比我年纪小呢。”

芷江西路46号,和田路小学。

芷江西路151号,闸北区少科站。

芷江西路

恒丰路立交桥

恒丰路北眺

恒丰路300号,上海扬子木材厂。

洛川东路500号近共和新路,沪北电影院。

闻喜路800号,彭浦文化馆。

彭浦夜市

彭浦新村。

更多内容请参阅《彭浦新村的人间烟火》

彭浦新村街道文化中心站

彭浦中学,在三泉路604号。

新民路115号,泰山电影院。

虬江路865号(公兴路)上海汽车站。

虬江路1150号,上海铁路工人文化宫。

沪太路671号,上海织袜一厂。

灵石路709号,上海第一石油机械厂。

六十中学,青云路323号。

青云路437号,青云中学。

宝通路449号,上海电影技术厂。

永兴路211号,上海铁路第一小学。

永兴路365号,市北中学。

海宁路830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中)。

新中高级中学,原平路555号。

景风路300号,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

老沪闵路800号,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

汶水路210号,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

汶水路251号,上海重型汽车厂。

可以说,老闸北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印记。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学习的闸北人,出去闯荡不论到了哪里,也不会找到比这里更有亲切感的地方。这是一种用语言难以形容的感觉,说起关于老闸北的回忆,那真的是一文难尽,太多太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