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期的不良风气:不光食色性也淋漓尽致展现,僧尼都被污染
北魏后期的纵欲风气:食色性也被淋漓尽致展现,通奸案层出不穷
披览有关北魏后期的典籍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当时上流社会的生活,便很容易发现当时盛行一时的纵欲风气。入主中原的鲜卑贵族人,在生活上带有明显的暴发户的特征,其来势之猛烈、程度之疯狂、危害之严重,令后人不得不发出空前绝后的感慨。不可理解的是,他们自己竟然还曾以此自傲,所谓“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正是这种心态最坦率的表达。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种纵欲风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蓄女色,纵情声色;二是追求极大的口腹之欲的满足。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这两者都算是人的本能,古代圣贤早有言曰:“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都是就此而言的。但在北魏后期,上流社会情欲的泛滥,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封建道德的规范。当时的王公显贵都竞相蓄聚美女,既可显示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又可放纵情欲。
史载,高王阳元雍就有“妓女五百,隋珠照目,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他“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饶吹响发,茄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中有美姬修容、艳姿,“并蛾眉皓齿,洁貌倾城”,修容能为《绿水歌》,艳姿善《火风舞》,“并爱倾后宫”,又有徐月华善弹箜篌,奏《明妃出塞曲》,“闻者莫不动容”。河间王元琛有“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其中有朝云善吹筬,“能为《团扇歌》、《陇上声》”。威阳王元禧“贪淫财色,姬妾数十,意尚不已,衣被绣绮,车服鲜丽,犹远有,简娉,以恣其情”,以致“奴婢千数”。高阳王元雍甚至到皇宫中去抢宫女。当时各级官僚无不仿效,争相置妓,如薛真度“有妓数十,每集宾客,辄命奏之,丝竹歌舞,不辍于前,尽声色之适”。他还曾挑了十多个女妓送给宣武帝。这些妓女在身份上属奴婢,可以随意买卖,她们多数有一定的特长,或唱或弹或舞,姿色动人,专供主人声色之娱。王公显贵拥有众多的美女,无节制地放纵情欲,不少人弄得身心交瘁。如李元护有“妾妓十余,声色自纵。情欲既甚,支骨消削,须长二尺,一时落尽”。这是一个纵欲致病的典型。
北魏上流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淡薄,性放荡之风盛行,各类通奸案层出不穷。孝文帝冯皇后与“中官高菩萨私乱,及高祖在汝南不豫,后便公然丑恣”,明帝时执政的灵太后胡氏,曾“逼幸清河王怿,淫乱肆情”,又与郑俨私通,“宣淫于朝”。权臣元叉则“姑姊妇女,朋淫无别”,并不断带妓女入宫淫乱。由于灵太后与元叉的放荡无行,世风日坏,史载:“自灵太后预政,淫风稍行,及元叉擅政,公为奸秽。自此素族名门、遂多乱杂,法官不加纠治,婚宦无贬于世,有识者咸以叹息矣”。如宣武帝时,恩幸赵修为其父送葬,“道路嬉戏,殆无戚容,或与宾客奸掠妇女裸观”。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性变态狂,如元愿平曾“裸其妻王氏于其男女(儿女)之前,又强奸妻妹于妻母之侧”,令人发指;又有崔延夏,“绝房中而更好男色,轻忿妃妾,至加棰挞,同之婢使”,典型的同性恋者。
这股放荡之风还波及到寺院,导致僧侣生活的堕落。一些贵族捐施尼寺,其中蓄养的尼姑不乏与他们奸通的,而贵族妇女信佛的也不少,往往借修行之名暂寄住尼寺,大纵情欲。如景乐寺“每至大斋,常设女乐,歌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嘹亮,谐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天堂”。瑶光寺也是如此,所谓“天堂”,即纵欲求欢之所。由于上流社会与佛寺往来的日益密切,寺院生活趋于世俗化,丑闻不断。难怪元澄在神龟元年上书说:“像塔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难。下司习而莫非,僧曹对而不问”;北齐人仇子陀更是痛斥佛寺“奸荡奢侈,控御威福,坐受加敬,轻欺土俗。妃主昼入僧房,子弟夜宿尼室”。这说明北魏贵族社会的放荡之风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至于饮食,本是人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北魏王公贵族却以此做为纵欲的方式,夸奢比富,无止境地挥霍物质财富。如高阳王元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日食必以数万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王超“性豪华,能自奉养,食必穷水陆之味”。当时贵族社会有游宴之风,相互品评。宣武帝元恪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曾命赵修设宴,亲临其宅,“诸王卿士悉从”。此风之盛,在明帝神龟年间达于极点,整个上流社会沉湎其中,难以自拔。
当时鲜卑贵族在饮食上主要吃羊肉、牛肉,喝奶酪,如元晖业“唯事饮啖,一日三羊,三日一犊”。汉族官僚则喜吃猪肉,洛阳东部汉人居住区的猪肉很畅销。而南朝降魏的士人“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饮鲫鱼驱,喝饮茗汁”。在归正里、金陵馆一带,他们自立巷市,多卖水产品,人称“鱼鳖市”。当时上流社会普遍喜食鱼,使其价格猛涨,以致“洛鲤伊纺,贵于牛羊”。当时洛阳的时鲜蔬菜、水果的需求量也很大,仅以寺院田庄所产水果的情况,即可说明这一点。《洛阳伽蓝记》卷3记载:“京师诸寺皆种杂果”,尤以城南龙华寺、追圣寺、报恩寺“园林茂盛,莫与之争”。其它如宝光寺“果菜葱青”;白马寺的甜榴和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而且“味异殊美,冠于中京”,人称“白马甜榴,一实值牛”,还有文觉、三宝、宁远、报德诸寺的含消梨、承光寺的石榴、司农寺的枣与桃,都闻名远近,为贵族社会的奢侈品,没有他们的哄抬,怎么也不会出现“一实值牛”的不正常现象的。
与此相关的是酗酒成风。当时的王公显贵多是一些酒徒,如广阳王元嘉“好饮酒,或沉醉,在世宗前言笑自得,无所顾忌”。其实世宗本人也嗜酒,常潜入北海王元详宅,“肆饮终日”。任城王元澄“终日昏饮”,齐郡王元简“性好酒,不能理公私之事”,其妻禁之,“乃至盗窃”。其中还有人酗酒过度,弄得酒精中毒,风痹致残的。至于一般士人,也多酗酒成癖,如夏侯夫“性好酒,居丧不戚,醇醪肥鲜,不离于口;沽买饮啖,多所费用,父时田园,货买略尽,人间债负犹千余匹,谷食至常不足,弟妹不免饥寒”,他称“人生何常,唯当纵饮耳”,最终中毒而死。裴叔茂也好饮酒,“末年剧饮不止,乃至伤性,多有愆失”,成了一个神经病。
从一些记载上看,寺院中僧尼饮酒也很普遍。由于贵族官僚爱喝酒,喝好酒,从中鼓噪,推出了不少名牌酒,特别是洛阳刘白堕所酿的“鹤觞酒”,又称“骑驴酒”最有盛名,其它如河东的“桑落酒”等各类美酒也都很畅销。北魏的官手工业中也大量生产酒,以供应百官的赐酒、祭祀,正光以后,因国库空虚,“有司奏断百官常给之酒,计一岁所省合米五万三千五十四斛九升,孽谷六千九百六十斛,面三十万五百九十九斤,其四时郊庙、百神群祀依式供营,远蕃使客不在断限”。这里所提供的“赐酒”一项所耗粮食如此之巨,其实这仅占全社会饮酒的很小一部分,整个社会的全部耗费简直难以估算。
前文对北魏后期上流社会的纵欲风气做了简单的介绍。这种风气的盛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北魏统治集团普遍沉湎酒色,导致其统治的迅速腐败,统治集团成员大多丧失了治国安邦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无止境的挥霍,造成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耗费,各级官吏为满足其私欲,无不大肆贪污,给广大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所以尽管孝文帝改革一度带来了北魏空前的经济繁荣和强大的国力,但自494年迁都洛阳后,仅过了二十多年时间,北魏便危机四伏、迅速灭亡了。这正应验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消费”。北魏王朝的命运正因如此风气,而加速了灭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