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南凉:我所敬畏的细王坳
我所敬畏的细王坳
有人问我,写了那么多地方,怎么不好好写写细王坳?
是啊,要好好写写细王坳,难啊!细王坳,在我心目中是一块圣地,今生今世我有好多的第一次都留在这里了:第一次跟着母亲去卖棉花,第一次过磅秤称体重,第一次骑在父亲肩头看戏法(杂技),第一次上医院看望住院的亲戚,第一次凭票到生产资料门市部买煤油,第一次跟着祖父赶着家里的肉猪送去食品厂待宰,第一次挑粮食去粮站交上交,第一次去管理区人武干部那里了解当兵信息......每个第一次都够我抖落出数以千计的文字描叙来!
可是我不敢动笔。世居细王坳的人们也许不觉得,我却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细王坳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细王坳和大王坳虽然一字之差,却分属两地:细王坳属于南凉(今天要叫汪岗南凉),大王坳属于三店(今天要叫关口三店)。历史上,它们只是一条驿道(或曰官道)上不起眼的两个点,这条驿道就是从黄州到蕲水众多官道中的一条,大约是从黄冈出发,经过但家店、汪家岗、南凉亭、三家店、鱼塘角抵达清泉镇(望城村)。在这条道上,官差歇脚都不会想起细王坳、大王坳这两个山坳口,他们只停驻在南凉亭,南凉亭在哪里?细王坳村西方,是天子岙村,紧挨着细王坳和天子岙的北部,就是南凉亭村!村还在,亭不存。今之地名“南凉”即源于史上这条黄蕲官道之上驿使官差们歇脚的“南凉亭”!
细王坳历来是南凉公社、南凉乡、南凉管理区的治所所在地,纵使几易其名,办事机构却一直设在那里。不得不说,公家人还是很看重风水的。
细王坳的风水之妙,妙在哪里?妙在它隐着一个太极图!细王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一座缓缓隆起的山岗,东边是一大片视野开阔的平地,这并不奇怪,中国的村镇大多是选择这样的地形安家落户的。而细王坳的南北两边各有一眼水塘,它们才是盘活了细王坳风水的点睛之笔!这两眼池塘分明就是太极图中那黑白两条太极鱼的眼珠子!
且随我围着这两眼池塘,来慢慢走入当年的细王坳吧。
先说南塘。
细王坳的南塘有多深,没人说得清楚,只知道南塘的南岸是一道很高的堤坝,高到与细王坳的后山齐平了。居住在细王坳的人,出门抬头向南望,举目一横,就是南塘的那道堤坝,堤坝之外的田畴一概被遮拦,只望得到再远处的南边的一抹云雾缭绕的山头,那就是两里地以外的罩山,山里有座庙,就是黑鼠庙。
南塘近乎三角形。除了南面高高的堤坝,就是它的后岸和前岸了。后岸边是一长排整齐的高大的白粉墙瓦房,那都是公家的,有合作社的商店,由供销社的收购站,有生产资料门市部。这排房子的尽头,还有两个土圆仓,也是一色的白墙,比刘塆夯土筑起来的谷仓气派多了,所以我断定这两个土圆仓不是粮仓,而是供销社收购站的仓库,里面可能是棉花。我五岁前后,母亲带着一帮刘塆的妇女挑着棉花到细王坳,就是上交给供销社的收购站。那时候我常常跟着母亲去细王坳,供销社收购站的格局我还有一点点印象:厅内由柜台分隔成两半,柜台后面的工作人员吩咐上交棉花的妇女们把棉花篓子放上磅秤,她就报出一串数字,坐在厅内阁楼上的工作人员就噼里啪啦拨动算盘珠子,然后用夹子夹了两张纸顺着一根粗棉索滑下来,柜台上的那名工作人员取下夹子,留取一张纸,另一张纸交由上交棉花的妇女带回去报账。有一次完成棉花上交后,我记得母亲把我往磅秤上一放,便有了我人生第一次准确的体重:29公斤!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公斤”这个分量单位。
后来上了学在老师带领下到天子岙山脚下祭拜英雄曹云露烈士,才知道南凉供销社这里是烈士当年英勇牺牲之所。细王坳的供销社居然不是几间普通的房子,而是解放前一家姓南的大户人家的祠堂。因为改做供销社收购部了,完全没了旧祠堂的气派——也因为这一改,居然将它保存下来,成为了浠水县内仅存的几所古祠堂之一。南家祠堂,也叫南氏祠,是一幢高门大户的砖木建筑。新四军干部曹云露当年被破坏抗战的反动武装俘获,在细王坳机智脱逃。为了不危及无辜百姓,曹云露烈士有意选择了这座高于普通民房的祠堂建筑与敌顽周旋,直至中弹牺牲。真看不出,这间看似和平安详的供销社历史上曾有如此血雨腥风的经历。
几年前读到一本考古杂志《江汉考古》2011增刊,其中有一篇《浠水古祠堂》的文章,有实物照片,有较为详实的介绍南氏祠,摘录主要内容如下——
该祠堂坐西北面东南,一进两重三开间,宽11米,进深13.85米,占地154平方米,青砖墙,木梁架,屋面覆盖小青瓦,滴水上模印回形纹及花卉纹。大门为吞口式,屋内厅堂上有阁楼,阁楼檐枋上雕刻有戏曲人物,屋内穿枋上浮雕有花卉图。
最近在同学圈里提及隐于细王坳的这座祠堂,居然好些人并不知晓。我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以这间祠堂改成的供销社为立足点,往正前方看,是南塘的前岸。高高低低分布着细王坳的好多住户,韦姓人家居多。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了好些树,阴翳蔽日,满目葱茏。沿着这些住家门口走过去,走上去,就可以上到南塘南边那道堤坝,在堤坝顶上再向东走一段,又一个洁净的院子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当年的南凉卫生院。卫生院面积不大,只有一幢房子,房子后面也只有很小一个院子,绿化很好,冲淡了卫生院的消毒水味儿。我在黑鼠中学读书时,我的同学林华的爸爸是南凉卫生院的院长。林华还没等到初中毕业,就被做医生的父母送去读医药类中专了。
再说北塘。
说细王坳的北塘,就绕不开细王坳的后山。因为地势高,这里是细王坳住户密集的地方。细王坳姓王的人家多在此地,我的同学王小明王小平兄弟俩的家就住在那里,当然我的同学甘金明的家也住在旁边不远。在这一片村落的背后,就是细王坳平缓的西坡,坡底有一个土筑的戏台,原来是南凉乡(公社)露天戏台所在地。这个土筑的戏台,演过样板戏、楚戏和杂技。我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来这里看杂技。
在黑鼠庙中学读书期间,有一回我们一帮男生在食堂司务长带领下到位于细王坳的南凉粮站担米,忽然听到戏台那边的大喇叭里飘出熟悉而悠扬的民乐来,就知道那边演杂技了。我们几个跟司务长请了个短假,跑去戏台那边看一会儿热闹。我们挤到戏台根儿下面,正赶上头戴小丑帽的表演者邀请观众上台参与共同表演,一说要被请上台,站在第一排的观众自动后退一步,我们几个一下子“脱颖而出”,被请到台上配合表演了。我记得请上台的有我、红俭、曾秀林、陆新忠等几个同学。在台上,我们参与了两个节目的表演,其一是小丑用一根绳子将我们四人的双手栓在一起,让我们自行想法解开,我们想尽千方百计也不能解脱,那小丑拎起绳子一端只一拉,瞬间松绑;其二是表演戏法的小丑给我们每人左手放一颗海绵球,左右手同时握拳,跟着他在台上绕圈三周,然后面对观众,听他口令同时揸开双拳,海绵球居然出现在右掌心!明明是放在左手,为何出现在右手?当时真的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平生唯一一次亲历魔术戏法的演变,所以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1985年以后,这个戏台夷为平地,成为了新建的南凉中学校园的一部分。新的南凉中学正好处在细王坳北塘的北岸。新学校建成不久,正赶上撤区并乡,南凉乡从汪岗区划分出来,并入三店乡,它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汪岗区南凉乡初级中学”变成了“三店乡南凉初级中学”。原来在汪岗治下,南凉中学经常和汪岗中学、杨祠中学暗暗较劲,比拼教学质量;汪岗中学实力稍强,南凉、杨祠两校实力相当,互有胜负。1985年新建的南凉中学,其首任校长是王桂祥老师,此前已在杨祠中学担任多年的校长,正当王校长带领新南中的老师们信心满满地要把杨祠中学比下去时,南凉并入三店乡,竞争对手变成了豹龙中学和大灵中学。面对并不了解的新对手,王老校长自有打算,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年轻干部上了;很快杜兴贵、刘自如等青年骨干脱颖而出,相继走上了南凉中学的校长岗位;南凉中学教学质量很长一段时间在三店乡三所中学中名列前茅。经王桂祥、杜兴贵、刘自如等几任校长的努力经营,新南凉中学从一所默默无闻的乡村中学逐渐成为了浠水县示范初中,县级文明单位,邻近乡镇家长想法也要把孩子转到南凉中学就读。
在中学和北塘之间,有一幢老旧的红色建筑,那是南凉公社(乡或管理区)的食品厂。说是食品厂,却没有别的食品可卖,只卖猪肉,因为南凉食品厂,其实就是屠宰场,逢年过节是一片肉猪的哀嚎。
细王坳的北塘也是一片近似于三角形的水域。食品厂和中学处于塘的西北走向的岸后,塘的东南走向的堤岸是一条大路,大路外是杜坳村的田畈。北塘的南岸是贯穿细王坳的一条交通要道,至今如此。在这条大路的南边,有两个大院子:南凉粮站和南凉乡政府(南凉管理区)。粮站的围墙很高,大都是仓库连着仓库形成的院子;乡政府的院子则是充满那个时代色彩的红砖砌墙,院墙内一色的红砖红瓦,铁栅栏门口总有人看着,盘问进出的每一个人。
两家大院子之间,有很大一片水杉林,我的学霸同学杜小妹家就在这大片的林子里边,杜同学跟很多学习好的同学一样,选择了提前考师范。因为不用参加中考,她有足够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小说和杂志;中考结束后,我曾去过那片杉木林下杜同学的家,借阅了几本小说。
在乡政府的围墙外,细王坳北塘的东西两个角上,有头脑活络的人各开了一家小卖部,和塘对面的食品厂形成了鼎足之势。两家个体户店内卖着小百货,店外还摆起了台球桌,供细王坳的后生哥玩乐,也诱惑着南凉中学那些想逃课的学生。这都是1985年以后的事了。
细王坳并不是一个低调的山坳,它处在两条河流之间,形成一个分水岭。从细王坳往西顺坡往下再往下,在南凉亭和天子岙交界处的河流叫做扒锄港;从细王坳往东顺坡朝前再朝前,走过杜家塆外边一大片开阔田畈就是陆家河。
扒锄港浅浅,陆家河汤汤,两水之间安卧着细王坳这一块绿洲,那情形恰似二龙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