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清理一下书架,做一次颇费周折的“断舍离”。每决定舍掉一本书的时候,心里都会飘过一个念头:如果我能开书店,这本书就不必离开了。
可是我能开书店么?答案是不能。
于是就哭哭啼啼的把书舍掉了。
开书店恐怕是最不赚钱的营生了,眼下疫情期间,实体书店更要靠“拯救”续命了~即使在非疫情时期,状况也没好哪儿去~
越是在信息免费的时代,越觉得必须回归真正的文本阅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每一个博取了你注意力的公众号,最后都要卖东西给你,要把你的注意力转化为“购买力”。为了不被榨取“注意力”,不被“滑屏阅读”牵着鼻子走,我宁肯买书卖书赔一个差价,也要守住自己的阅读阵地,保卫“注意力”。
在不断的买买买过程中,渐渐摸得门道。有些书买回来就是为了囤着,知道自己看不懂,但是书架上少了它们,就没了主心骨。有些书注定只是过客,但有它们陪伴的每一段时光,都已被写进日记里——既然相逢,必有印记。有些书会时时翻阅,且每次翻阅,必然开卷有益。不一定在哪一段文字里,就遇到了那么一句,“於我心有戚戚焉”。
今晚上在《诗里特别有禅》遇到这句: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想起当年那英老师唱的歌:《山不转水转》,歌词好像绕口令,有种快意人生的狡黠。
山不转那水在转
水不转那云在转
云不转那风在转
风不转那心也转
心不转那风在转
风不转那云在转
云不转那水在转
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
只有愚死的汉
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
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
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昨天睡前读了《无罪辩护》里的一个案例,张氏叔侄十年昭雪案,几度掩卷。大约睡前非常不适合读这类容易动气走心的故事,今早起床后便眼眶疼痛,连带着偏头痛一起,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以这个案子为原型,后来还拍了电影《无罪》。在百度百科上对叔叔张高平的个人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宣判无罪的法庭上,张高平对法官说:“你们今天是法官和检察官,但你们的子孙不一定是。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的话,你们的子孙也可以被冤枉,也可能徘徊在死刑的边缘。
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用近似直白的朴素语句,阐释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他大概是听过《山不转水转》这首歌的。
《断头王后》里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台词: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张氏叔侄的案子中,有些人曾经靠着这个案子升官发达,也有人靠着有违人性与良心的行径,获取龌龊的利益。当权力握在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认为程序与规则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工具。好在天道有轮回,当正义迟到的时候,也一定及时把惩罚送到漠视公平规则的人手里,且不得拒收。
今天早起去邻居家拿野菜,阿姨蒸好了苜蓿。这是我第一次吃苜蓿,果然是春天的味道。回来路上采摘了几朵路边的二月兰,插在小蓝花瓶里。晚上有朋友讨论什么时候你会觉得人间好值得,我的回答是:看见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