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王晓东:探索触觉世界中的乐与忧

触觉与应激,改变了各个脑区内部各种细胞的结构、功能和不同脑区之间的交流模式,从而发挥促认知、抗焦虑的效应。当我们把最多的触觉给予了智能手机时,是进化还是退化。

王晓东

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 教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世界中,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我们得以感受万物的颜色、形状、声音、质地等等。

首先,大家看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有一个共性,它展示的都是亲密的接触和互动。

触觉,是一个我们经常忽略的感觉,存在感不是很高,实际上从胚胎期开始,触觉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可能注意到,负责感受视、听、味、嗅这些感觉,感受器都分布在我们的五官,但是感知触觉的地方在哪儿?遍布我们全身!

大家可以暂时把手机放下来,伸出我们的右手,来抚摸一下我们的左前臂,试一试从手腕向肩膀方向去抚摸,不用太快,轻轻地,关键是在你抚摸的过程中,你注意感受一下,这种抚摸给您带来的感受。

我给大家留两个问题,大家不必回答。第一个,这种抚摸是不是让您感觉有点舒服,甚至有点愉悦感;第二个问题是,您有多久没有这种特殊的感觉了?

我们刚才说的触觉,这个是我们前臂被抚摸的感受,形成了触觉。当然有些人在抚摸的过程中,可能感觉到比较温暖,那是形成了温度觉;还有个别人觉得是在挠痒痒,比较痒,这是形成了痒觉。抚摸前臂引起愉悦感受的适宜速度,在每秒钟1~10厘米范围之间。

触觉的起始点实际上是非伤害性的外力的刺激,作用于我们皮肤下面的一些机械感受器。

这些机械感受器身怀绝技,它们负责感受皮肤的凹陷、牵张或者震动。这些震动随后被编码成神经冲动,这些神经信息经过神经细胞之间的逐级传递,传递到了我们大脑里的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再进一步跟其它脑区沟通,让我们形成知觉,或者初级躯体感觉皮层也可以跟调控认知、或者情绪的这些脑区相互作用。

触觉实际上对于物体识别、对于运动控制、以及社会交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简单说,它具有两大方面的生理意义。第一,触觉具有辨识性意义,借助触觉我们才得以分辨丝绸的柔滑、麻布的粗糙、才能去分辨纸张的厚薄和卵石的大小;

第二,触觉也具有情感性意义,触觉实际上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触”都有表示距离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跟其他人沟通交流,我们可以说“接触”,英文可以说“get in touch”。在人与人之间,来自于母亲的触觉,可以让子女感受到舒适和温暖、来自于同伴之间的握手拥抱,可以让大家感到振奋和快乐;

在动物和动物之间 ,以及人和动物之间,也经常有亲密的触觉互动,比如有些人喜欢养猫养狗,自然也喜欢撸猫撸狗,在这个“撸”的过程中,人和动物双方都感觉到了这种愉悦和快乐;

除了这种情绪性质的意义之外,触觉还会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审美等等高级的精神活动。

比如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就特别讲究工具或者乐器的手感。我们在欣赏画作,尤其是现场看画的时候,除了注重画作的构图也好,色彩也好,还是它的内容,我们还会注意关键细节的笔触。同理,我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一些关键段落和关键音节,我们会特别注意它们的质感或者颗粒感。

现在有很多证据提示,触觉除了上述这些意义之外,它可以积极地去调节我们的认知和情绪。当一些良性的、非伤害性的触觉作用于我们的皮肤,相应的调节情绪的脑区会被激活,如图所示,比如说岛叶、前额叶,通过激活这些脑区,触觉可以发挥促进认知发育,缓解压抑情绪的功能;

反过来说,有一些触觉感知的障碍,或者触觉信息加工的异常,和一些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及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

不管是在胚胎期还是在幼年期,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发育得非常快,这是一个发育的关键期。

在从博士期间开始,我就开始研究应激和精神健康相关的工作。

应激,通俗来说就是压力。压力或者应激,可谓自古有之。古往今来,人们从小到大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应激,比如现代人会有这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等下一代生出来以后,再往复循环这些压力。

但我们可能平时过多去强调压力的这些负面作用,压力本身是一个双刃剑。如果是一个低度或者中度的短期的压力,实际上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和资源,来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只有长期的、高强度的应激,才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情绪,损害精神健康。比如说早年应激,暴露于发育期的这些应激,它是多种神经精神障碍的关键的风险因素。

我在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国之前,我的博士后导师给我送了这样一本书,叫《Love at Goon Park: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哈利·哈洛这个心理学家的一个传记,而且是关于早年应激研究历史的一个经典的回顾。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哈利·哈洛教授,就开展了一系列所谓替代母亲实验。

这个实验的核心部分是这样,恒河猴在刚刚出生之后没多久,当天就跟母猴分离,被团队带到了这么一个单独的笼子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笼子里有两个假的替代母亲,左边的是铁丝母亲,它是金属网做的,右边是在金属网的基础上,我们覆盖了一层毛绒绒的毯子,我们姑且称之为毛绒母亲。

然后小猴子就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小猴子是铁丝母亲来提供乳汁,另外一组小猴子是由毛绒母亲来提供乳汁。

哈洛团队就惊奇地发现,在经过了十几天之后,小猴子绝大部分时间都会攀附在表面上一点生机没有,但是毛茸茸的假妈妈身上,而不管这个妈妈到底有没有乳汁。

所以乳汁虽然能够提供营养,但是似乎这种能提供毛绒绒、柔顺光滑的这种触感,其实对猴子更加重要,哈洛团队把这个触感称为接触的舒适感。

此外这些研究人员也更进一步做了另外一些实验,他们用了一些玩具去尝试惊吓小猴子,比如说这个会打鼓的小熊,或者这个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会发出巨大噪音的这么一个小机器人。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猴子都会选择去奔向自己的毛绒母亲,和毛绒母亲拥抱、抚摸,而且在拥抱抚摸之后,小猴子的恐惧反应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它们甚至去接近,或者去跟这些机器人、跟小熊进行互动。

也就是说,这种毛茸茸的触感,除了有一种接触的舒适感,还有可以给小猴子产生安全感。

当然从我们今天的角度审视,从伦理上来讲是不太合适的。

第二个经典的实验是在同时期,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西摩·莱文教授,他所在大鼠里开展的母鼠和幼鼠的互动实验。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母鼠底下有很多小老鼠,就发现每天,如果把幼鼠和母鼠分离开15分钟以内,可以增加母鼠对幼鼠的舔舐,也就是说这种短暂的分离,在重聚之后,可以增加对这些幼年小鼠的触觉刺激。

这些幼年小鼠在成年之后,它的神经内分泌反应都会明显降低,这是一个良性的表现,而且借助西摩·莱文教授的经典实验,后面的科学家也开展了一些实验,发现幼年期短暂和母鼠分离,从而接受更多舔舐的大鼠,在成年以后,除了神经内分泌有变化,它的抗压性能更好,就是它非常抗压,心里没有压力;第二,就是记忆力更好。

当然了如果分离持续时间过长,比如说超过15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我们把它叫成一个母婴分离。因为在这个时候,母鼠虽然会代偿性地舔试,但是这种补偿远远不足以去弥补分离期间造成的母爱缺失,会长期影响子女的精神发育和行为表现。

通过这两个实验,大家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初步结论,实际上来自于父母的这种触觉的刺激,对于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子代的行为发育和精神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现在研究也发现了触觉丰富,确实具有促认知、抗焦虑的作用,而且揭示了其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我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主要就是研究早年应激不良效应的机制,我们做了大概十几年。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老鼠的一个模型,左边老鼠的笼子看起来就是比较正常,它有一个毛茸茸的筑窝材料,底下有一个非常松软的垫料,但是右边是一个应激的笼子,我们把一些毛绒绒的材料减少了75%,也就是说只剩下四分之一,然后把这个垫料变成一个冷冰冰的,质感非常粗糙的金属网,就等于是一个家徒四壁的环境。

这个母亲受制于家徒四壁的影响,它和子代的互动会变得非常片段化,一会儿出去吃,一会儿出去喝,一会儿给自己化化妆、梳梳毛等等,就导致了母鼠对子女的触觉,或者说是关爱的量和质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发现这些经历过这种早年应激环境的小鼠,在成年之后 ,它们的记忆力确实是不好了,而且情绪确实变得不稳定。

随后我们也看了看它们大脑里面的变化,比如说这边图所示的,就是一个海马体的兴奋性神经元。海马体实际上是记忆存储和情绪加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脑区。经过早年应激之后,成年以后老鼠的海马体里的神经元,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突触会变少等等。

当然我们去研究早年应激,不光是为了看看到底应激有多么不好,产生了怎么样的表型,我们也要看看它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比如说目前我们团队,还有其他团队发现,神经肽和一些跟细胞粘附相关的分子参与到这些作用,这些工作还在开展。

我也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我们可以缓解早年应激的这些所谓的不良的效应,或者不好的效应,是不是因为幼鼠所接触到的触觉的输入异常或者减少,导致了一些相关的行为学的变化,或者说是这种精神不正常的表型?

所以我们就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现在确实有证据表明,这种异常的环境确实是让小鼠的初级感觉皮层,就是负责触觉加工的皮层的活动出现了障碍。我们就进一步大胆地想,是不是我们在成年期给这个孩子,或者给幼鼠更多的触觉刺激,能够逆转早年应激的效应?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能不能补的问题。

因为目前常见的丰富都是做一个非常复杂的丰富,因为在研究一些感觉丰富和运动锻炼的时候,我们都会用到环境丰富的模型,比如说大笼子里边住了好多只老鼠,大家共处一室, 社会交流非常多,另外里边好多玩具,有乐高模型、有管子 、还有跑轮,大家可以看到小老鼠特别喜欢跑这个轮,特别喜欢钻管子。

但是这是一个多模态,或者说多维度的一个环境丰富模型,我们现在想做的就是把触觉的因素从中剥离起来。

我们也注意到之前有研究人员,他是采用手去摸,或者用刷子刷这种方式去做,我们最开始上手也是这样做的,一旦做起来发现有问题,因为手摸的话,力道不好掌握,刷的话,老鼠会被追着到处跑,所以这种方式你很难大规模地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去刷。

所以我们团队又开动脑筋,把有机玻璃珠子穿成串,把珠帘再排成排挂在老鼠的笼子里,这样就等于每一只老鼠就有一个触觉为主题的小乐园,在老鼠平常觅食、饮水,包括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它就可以接触到这些温和的、非伤害性的触觉刺激。

随后我们就发现,短期的触觉丰富实际上确实是没有作用,但是如果老鼠在这种豪华单间里住上了十天半个月,这个时候小鼠对玩具的记忆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小鼠特别喜欢去探索那些看上去比较危险的情境,所以焦虑水平也大大降低。

此外我们也看了一看小鼠脑子里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就发现有一些树突棘,它是呈蘑菇状的,我们把它叫蘑菇状树突棘。这个树突棘大家认为是跟储存记忆密切相关的结构,就发现在经过触觉丰富之后,这些蘑菇状的树突棘数量得到增加,也就是说触觉丰富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或者老鼠的脑子里留下了一些印记,通过这些印记可以来进一步的操控行为。

随后我们就看看,这种成年期的触觉丰富到底有没有治疗作用?

我们就把应激的小鼠分成了两组,一组就不接受成年的触觉丰富,另外一组去接受触觉上的丰富环境。我们发现,的确经过触觉丰富之后,应激小鼠就不再有那种认知损害或者焦虑障碍的这种表现,而且它们海马体里的这种树突棘的数量也显著增多。

当然大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功能复杂、结构非常精密的系统,我相信还有其它相应的脑区,它的细胞结构、它的脑区之间的交流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从而介导这种触觉丰富的作用。

这个工作我们是发表在《自然 通讯》杂志,当然这只是一篇研究论文,在整个科学文献中可谓沧海一粟。

实际上在我们前前后后,也有很多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临床研究也发现,母亲的抚摸可以让婴幼儿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他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正常化,在国外经常采用这种护理,叫袋鼠式护理。这是一种肌肤和肌肤直接相贴的皮肤式的护理,它可以促进早产儿身体机能的恢复,促进认知发育;此外对于10岁左右的青少年儿童,如果父母轻轻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孩子的社交焦虑也会得到缓解。

当然关于触觉、应激以及精神障碍的关系,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

确实在我们的触觉世界里有喜就有忧,有正就有负,如我之前提到,实际上很多精神疾病,可能跟触觉障碍有一点关系,比如说在美国的越战老兵里,有一些人得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你可以看到这些老兵,在接受这些非伤害性的这种触觉的刺激的时候,他们的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明显不活跃,也就是说对触觉的感知降低了;

反之,还有一些神经发育性的疾病,比如说孤独症。现在也有很多临床表明,孤独症很可能是跟触觉过度敏感有关。比如说这个研究者就是在孤独症的小鼠模型里,去阻断外周神经元的活动,用的是这种叫异四氢烟酸,它的作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受体的激动剂,减弱外周触觉的输入。发现减弱外周触觉的输入以后,孤独症小鼠在长大之后,社会行为得到恢复,焦虑水平回归正常。

这种药物也是给孤独症的治疗带来了一些曙光。相关的触觉障碍和精神疾病,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探索。

另外,实际上触觉和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我认为在触觉领域,进行一些产品开发或者技术应用,实际上是大有可为,前景广阔的一个领域。比如说日本的设计师在水果饮料的包装盒,引入了相应水果的触觉元素。

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触觉是不是足够丰富,而是我们所有的活动,几乎都被一种单调的活动所统治。你如果去购物平台搜索“触”这个字,你得到的所有结果基本上都是跟“触”有关的一些产品,比如说触控笔、平板电脑,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被触屏设备所统治的时代,就连动物园里的大猩猩,包括我们实验室的老鼠,都开始使用触屏设备。

在最近十几年来,触觉设备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便捷,但是我觉得现在是时候让我们的触觉解放一下,回归到它最本源的施展空间,让我们去体会那些非常稀松平常,但却弥足珍贵的瞬间。

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触觉从人机的互动中解放出来,去贡献给人与人的互动?有没有这个决心放下手机、去关上电视,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触觉的美好体验?每次回家我们都会看到父母眼睛变得昏花,可能我们讲话听不太清楚,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跟父母来个热烈地拥抱,跟他们去分享美好的触觉体验?

其实人类在触觉互动上面想了很多方法,作为一个智商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触觉的互动方式不仅仅限于之前所说的握手、拍肩膀、或者拥抱,其实有很多的其它的互动方式,比如说我们有击掌相庆、还有击肘相庆、有些运动员还会采用撞胸的庆祝方式。当然我觉得触觉感受器遍布全身,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开动脑筋,去想更多的这种触觉的交流方式。

我建议今天大家回家之后,跟自己的父母、或者跟自己的子女来个热烈地拥抱,通过这种触觉互动的方式,让触觉在我们的脑中激荡、回响,让触觉去缓解压力、消除忧伤!

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