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传统蒜泥白肉经验分享~

蒜泥白肉之溯源

以“白肉”为菜品名最早出现在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也在同一时期耐得翁的著作《都城纪胜》书中有记载。

其后,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美食家袁枚在其著作《随园食单》中,清晰地记载了“白肉片”,说“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并介绍其选料加工:“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满洲人当时是中国的一个部族,昔时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那么,袁枚为什么把“白肉”记载为“跳神肉”呢?原来,满族人在远古就形成一种传统大礼叫做“跳神仪”。富贵仕宦之家,其室内必供奉神牌,以敬神灵、祭先祖,并在春秋之季择日致祭之后,通常要吃“跳神肉”(亦称“阿吗尊肉”)。这种“跳神肉”皆以不加盐的白水煮之,只要火候掌握恰当,食之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所以“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这便是早期关于“白肉”比较完整的记载。

同处乾隆时期著名戏剧家及诗人李调元在整理其父李化楠(四川罗江人,乾隆时期在江浙一带为官) 手稿时,将其父记载的江浙地区“白肉煮法”详细载入了自己编纂的《醒园录》一书中。

在晚清时期,四川名人傅崇矩编纂博物志书《成都通览》一书,“白肉”“椿芽白肉”在该书中以较完整的菜品名称呈现。

…………

△蒜泥白肉卷

2月28日第33期《四川烹饪》烹艺云课
点击进入
春日时尚凉菜技术
百搭醋椒蔬菜汁 秘制香料红油
复制酱油 煳辣油及应用凉菜技术
实战经验丰富川菜大厨实操直播

上述史料较完整地记载证实了“白肉”菜品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满族的祭祀活动中,并较为清晰地展现出白肉菜品的传承脉络,反映出“跳神肉”走出东北地区后,一路南下,最后传遍全国各地,继续演变……

根据我国地域文化特色及人们的饮食特点,白肉菜品经历长期演变后,如今在全国各地流行的白肉菜品可谓丰富多彩。其中较为著名的白肉代表菜品有:川菜系的蒜泥白肉、鲁菜系的酥白肉、浙菜系的五味白肉、苏菜系的春笋拌白肉、京菜系的白煮肉、沪菜系的上海熟白肉,以及云南的云南白肉、山西的九味白肉、东北的酸菜汆白肉……品种可谓是琳琅满目。那么,川菜名肴蒜泥白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如今现存的各种饮食文化史料亦可以佐证,在四川,白肉菜品依然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自宋朝起,四川先民在进行祭祖、祭神等祭祀活动时,通常需要使用“刀头”。须选用猪坐臀肉(猪臀二刀肉),通常重量在1000~1500克,然后整块入笼锅,旺火旱蒸至熟,或整块入白水中煮熟(具体制作手法通常根据当地祭祀文化特点而定),这就是四川民间约定俗成的“刀头”(一些地区须连带猪尾)。无论是祭祖还是祭祀神灵后的“刀头”,均不能扔掉,因为宗教认为,先祖或神灵是大公无私而普度众生的,为了嘉奖祭拜人的虔诚,会与祭拜人分享美食,亦会将各种好运与福气降临“刀头”,祭拜者分食后即可显灵。

早期人们在祭祀后,将“刀头”切成小坨或薄片,再蘸纯盐或味汁直接食用,以此期盼得到先祖及神灵的庇护。这种在祭祀活动中分食白肉的仪式在四川境内流行了极长时间,直到四川先民采用了以回锅肉祭拜先祖及神灵的方式后,才逐渐减少。

△烹艺网课-蒜泥白肉成菜

傅崇矩于晚清1909年所编《成都通览》,被公认为是成都清末时期的“百科全书”。此书在“成都之食品类”“成都之家常便菜类”等篇中共收录了1328种其时成都常见的川味美食,其中收录了“白肉”与“椿芽白肉”,唯不见“蒜泥白肉”。从古至今,成都一直是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餐饮业人才济济,当地餐饮业界的变动惹人注目,堪称是川菜发展的风向标。然而,如雷贯耳的川菜传统名肴蒜泥白肉却在此书中不见踪影。并且,笔者几乎查遍1909年以前其他所有的饮食文化书籍资料,也未找到关于蒜泥白肉的任何记载。依此可以说明,在这一时期,蒜泥白肉尚未成型。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川菜名肴蒜泥白肉成型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在民国初期。因为有记载表明,在民国初年,成都三义园、荣乐园、竟成园、竹林小餐等著名饭店食谱上,才陆续出现了蒜泥白肉这道名肴。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一时期,当蒜泥与白肉邂逅,成就了千年等一回的绝配。蒜泥白肉从此便在全国各地的白肉菜品中脱颖而出,以美味绝伦之态满足普罗大众大快朵颐之欲,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制作传统蒜泥白肉经验之分享

笔者在多年研析传统蒜泥白肉的制作中,积累了一些烹饪经验。在此,特将制作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白肉的选料

白肉用料极为讲究——要选用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准确地说,每头成年猪身上能用于制作蒜泥白肉的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为2000~3000克,选离猪尾越近的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越好。选白肉料时,须注意要选粮食饲养的猪,这样的料制作的白肉肥而不腻;而饲料喂养的猪,其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较次,在烹制蒜泥白肉时多少会影响成菜的质地和口感。

2. 白肉的加工技法

第一种技法为旱蒸白肉:将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整块除尽猪毛及污渍,放入米汤中浸泡五小时左右,漂尽血水。然后入笼蒸至八九分熟时关火,待其自然冷却后出笼,便成白肉料。此技法一定要注意:蒸制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之前要漂尽血水;蒸制后一定要冷却再出笼,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白肉料色白味正;蒸制时要掌握好火候,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若熟透过火,成菜便会逊色许多。

第二种技法为汤煮白肉:将猪坐臀肉或猪连腿肉整块除尽猪毛及污渍,漂尽血水,然后入锅加入米汤小火煮至八九分熟时关火,待其自然冷却后起锅,便成白肉料。此技法煮制白肉料,米汤与猪肉的比例以10∶2为佳;煮制时不宜大火;煮好后,猪肉一定要在锅中自然冷却再捞起,以免白肉料色泽变黄变暗,影响成菜效果。

3. 复制酱油的制作

要想烹制出色香味美的传统蒜泥白肉,复制酱油也特别重要。

其制作方法是:取适量酱油入锅,再加入鲜汤(系土母鸡与猪蹄熬制而成,一般以1只鸡配2根猪蹄,加适量清水熬制成5000毫升鲜汤为佳)、冰糖(红糖)、生姜块、香葱结、八角、桂皮、山柰、小茴香、干姜、豆蔻、草果、白芷、川芎、香叶、陈皮、良姜、罗汉果、香茅草、砂仁、紫草、甘草、丁香等,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熬制60分钟以上(10成的酱油、鲜汤熬制成约5成即可,冷却后呈浓稠状为佳),然后起锅盛于容器中,于阴凉处放置一夜(8 小时以上),最后滤尽残渣取净汁,即可使用。

△折耳根白肉卷

4. 红油的制作

烹制传统蒜泥白肉必须使用红油,其制作亦较为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将舂制的带籽子弹头粗辣椒粉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热水拌匀(以辣椒粉能手捏成坨、干湿合适为度),浸渍放置一夜(8小时以上)。

锅置火上烧热,倒入纯菜籽油烧至三四成热,放入生姜块、香葱结、香叶、八角、白蔻,小火烧至七八成热时,再将生姜、香葱、香叶、八角、白蔻捞起不用;继续小火烧至锅内油面油沫散尽且冒青烟时,再将油倒入油盆中,晾至约七成热时,迅速放入带籽子弹头粗辣椒粉并搅散片刻;待油温降至约五成热时,再迅速放入舂制的二荆条细辣椒粉及白芝麻搅散;最后将其放置一夜(8小时以上),直接使用或滤尽残渣即可使用。

5. 蒜泥的制作

一般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将大蒜放在砧板上剁成极细的末,加少量鲜汤浸渍稀释后成泥;另一种是将大蒜放在石制容器中捣成泥。根据笔者经验,以捣制蒜泥的方法为佳。特别需注意的是,大蒜宜选用大个的鲜独头蒜。

6. 白肉的装盘

第一种为热食装盘:将蒸好或煮好的白肉料斜刀片成薄如纸的大片,要求刀工精湛,厚薄均匀,再将片好的白肉片放入小竹笼中,接着入笼锅用大火“搭一火”,待肉片略有粘度(不宜久蒸,肉片一热即可),取出装盘,然后浇上蒜泥味汁上桌。

第二种为冷食装盘:将蒸好或煮好的白肉料斜刀片成薄如纸的大片,要求刀工精湛,厚薄均匀,整片(或卷制) 装盘,然后浇上蒜泥味汁上桌。蒜泥白肉作为川菜代表名肴,多年来倍受食客青睐,其制作的确需要掌握一些技术要领。当然了,时代在发展,烹饪手法亦在与时俱进,蒜泥白肉在餐饮世界的汪洋大海中也在不断地演变。继承与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要使蒜泥白肉这道名肴经久不衰,川菜烹饪工作者还需继续探索,只有掌握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烹饪秘诀,蒜泥白肉才会在时代的餐桌上永远飘香……

刘冲/文  Hana/编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