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君王谱】罗马帝国(九):四帝之年1
罗马帝国(九):四帝之年1
4.四帝之年
四帝之年是指在公元69年时,罗马帝国在一年中出现了四位皇帝。这四位皇帝就是罗马皇帝加尔巴(Galba)、奥托(Otho)、维特里乌斯(Vitellius)和韦帕芗(Vespasian)。
54年,罗马帝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尼禄即位。在初期短暂的善政过后,尼禄开始滥用权力,一连串的暴政之下,68年4月,路格杜努·高卢的行省长官尤利乌斯·温代克斯首先举兵,这时候,塔拉哥·西班牙行省的长官加尔巴截获了尼禄打算处死他的命令,加尔巴便决定支持温代克斯,亦起兵造反。但温代克斯却被尼禄所遣的上日耳曼总督卢福斯镇压,但在温代克斯被镇压前罗马城里已是谣言四起,尼禄被迫出逃东方,并在逃亡路上自杀。面对温代克斯兵败的消息,加尔巴几乎崩溃,决定自杀。就在此时,传来了尼禄自杀的消息,随即加尔巴又得知全体人民已向他宣誓效忠,于是他率军进入罗马城。
但加尔巴起兵时军心已然不稳,靠着对手尼禄的出逃才得来的帝位是不稳妥的,许多西班牙和高卢的城市曾迟疑而不肯对他宣誓效忠称帝。在一系列失败的举措下,加尔巴的统治颇不得人心,无力控制局面,导致各地将领拥兵自重。罗马陷入内乱。
(1)皇位更迭过程
公元68到69年,路格杜努高卢行省长官温代克斯起兵反抗尼禄,虽然不久就受到罗马日耳曼军团的镇压,但西班牙行省长官加尔巴趁时起兵。首都罗马此时发生混乱,尼禄被迫自杀身亡。加尔巴率兵进入罗马城,被元老院奉为帝国皇帝。
加尔巴就任皇帝时已72岁,因此他立罗马名门之中的批索·里奇尼亚努斯为他的继承人。奥托自加尔巴起兵后一直支持他,却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于是唆使不满加尔巴的禁卫军与人民反抗。加尔巴在混乱中被暴民杀死在罗马广场上,尸体遭到污辱。奥托被拥立为皇帝。
加尔巴在罗马城就任皇帝时,日耳曼军团统帅维特里乌斯率兵对抗。他派军进入意大利时,奥托已成为新的皇帝。奥托带领效忠于他的部队,与进入意大利的维特里乌斯派的日耳曼军团,在贝德里亚库姆展开会战。日耳曼军团获胜,奥托兵败自杀。维特里乌斯进入罗马城,成为新的皇帝。
韦帕芗原本支持加尔巴为皇帝。到了维特里乌斯称帝后,韦帕芗受到东方行省诸将领的拥护,出兵反对维特里乌斯。忠于韦帕芗的部队,从东方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强攻在波河附近的重要据点克雷莫纳。攻克克雷莫纳之后,待在罗马的维特里乌斯无险可守,最后韦帕芗部队进入罗马,在巷战中歼灭对方部队,维特里乌斯被杀身亡。元老院尊韦帕芗为新皇帝,是弗拉维王朝的开始。
这次内战成为后来罗马帝国政治混乱的先声。最严重的混乱,即为发生在日耳曼与高卢地区的巴达维亚叛乱 (Batavian rebellion)。
(2)年表
①68年
4月:路格杜努·高卢行省长官温代克斯起兵反叛皇帝尼禄。
5月:日耳曼军团开赴高卢镇压。温代克斯兵败身亡。
6月:罗马元老院宣布尼禄为“人民公敌”。9日,尼禄自杀。16日,近西班牙行省长官加尔巴称帝,元老院承认加尔巴的帝位。
10月:加尔巴进入罗马城,大肆屠杀异己。
②69年
1月1日:上日耳曼军团拒绝向加尔巴宣誓效忠。
1月3日:凯奇纳率领上日耳曼军团,瓦伦斯率领下日耳曼军团,同时向下日耳曼行省长官维特里乌斯宣誓。维特里乌斯称帝。
1月10日:加尔巴将批索·里奇尼亚努斯过继成养子。
1月15日:奥托受近卫军拥立为帝。加尔巴、批索被杀害。奥托的帝位受到元老院承认。
2月:维特里乌斯进军意大利。凯奇纳率领第廿一军团、以及第四与第十二军团的分队,取道今天位于瑞士的圣伯纳隘口;瓦伦斯率领第五军团、以及第一、第十五和第十六军团分队,取道于今日的热那亚。
3月:凯奇纳越过阿尔卑斯山。奥托派遣使者到纳尔波高卢、阿奎利亚、伊里利库姆寻得军团支持,高卢军与奥托的部队在贝德里亚库姆会师。
4月6日:瓦伦斯与凯奇纳在克雷莫纳会师。
4月15日:贝德里亚库姆战役。奥托派失败。
4月17日:奥托自杀。
4月19日:元老院承认维特里乌斯的帝位。
6月:维特里乌斯进入罗马城。
7月1日:犹太行省长官韦帕芗,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称帝。
7月:东方军团与联盟王国支持韦帕芗,有九个军团向韦帕芗宣誓效忠。叙利亚行省长官木奇亚努斯率领第六军团与数个分遣中队向意大利进军。韦帕芗掌控埃及,使罗马城有断粮之虞。安托尼乌斯急行军,进攻意大利。
8月:凯奇纳率军迎战安托尼乌斯。
9月:凯奇纳的第一军团、第廿一军团与骑兵中队,在克雷莫纳城加强防御。
10月:拉温纳的海军舰队投靠韦帕芗。凯奇纳计划倒戈,但被忠于维特里乌斯的将领拘禁。
10月27日:第二次贝德里亚库姆战役。安托尼乌斯击退敌军,维特里乌斯部队退守克雷莫纳。安托尼乌斯增援部队到达,强攻克雷莫纳。
10月28日:克雷莫纳攻陷。维特里乌斯派的军队投降。
11月:瓦伦斯在摩纳哥寻求援军时被俘,西班牙、高卢、不列颠投靠韦帕芗。维特里乌斯掌有十四个近卫中队、海军舰队与数支骑兵。
12月:安托尼乌斯连下二城,逼近罗马城。
12月17日:维特里乌斯宣布愿意退位。
12月19日:罗马城骚动,卡匹托利山丘的神殿焚毁,撒比努斯(韦帕芗的兄长)被维特里乌斯下令处决。
12月21日:安托尼乌斯攻下罗马城,维特里乌斯受缚及被杀。当时留在城里的韦帕芗之子多米提安就任凯撒。
③70年
1月:坎帕尼亚的维特里乌斯派宣布投降。木奇亚努斯大军进入罗马。韦帕芗与其子提图斯担任执政官。
(3)加尔巴
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ServiusSulpicius Galba),前3年-69年。他在尼禄自杀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结束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在他就任帝位期间,并未稳定帝国的内外混乱局势,仅仅七个月就遭到杀害。在这一年(69年)中,在罗马城陆续出现了四位皇帝,因此该年也被称作四帝之年。
①早年生活
加尔巴出身于罗马古老的一个名门望族。在李维的书中曾提及一位凯尔特人领袖“加尔布”,因此这一有名的氏族可能来自于古代的凯尔特。加尔巴的曾祖父曾经参与了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谋刺凯撒的阴谋,后被处死。加尔巴的祖父曾任罗马的大法官,而且是一名历史学家;加尔巴的父亲更曾经就任罗马的执政官。
加尔巴出生于塔拉奇那(位于今日罗马城的南方拉丁那行省)。早年他曾被利维娅过继为子,因此传说他在小时候,奥古斯都曾对他说过:“孩子,将来你也会尝到我的权力的滋味。”后来的提比略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加尔巴在36岁那年担任了执政官,并在阿奎塔尼塔担任行省长官。后来,卡利古拉任命他为上日耳曼行省总督;他以严格的纪律和训练要求士兵,在当时有相当高的治军名声。卡利古拉遇刺时,有人鼓动他趁势而起,但他却保持沉默,因此得到后来的皇帝克劳狄乌斯的信任,以“代行执政官”的身份派任到阿非利加行省(约当于今日的突尼斯,这是元老院行省中的荣誉职)担任总督两年。由于他在日耳曼与阿非利加的业绩,他获得了凯旋服饰和三个祭司职务。后来他在尼禄当政初期的大部分时间,退出政治事业,过着隐退的生活。
直到60年,他就任了塔拉科西班牙的行政长官。起先,他在行省中以严厉的刑罚处理各类犯人,甚至于将犯罪的罗马公民钉死在十字架上——在古罗马共和到帝国初期,只对奴隶或行省人民才处以十字架之刑,罗马公民的最重极刑一般为斩首。后来他在行省则逐渐采取放任的消极治理;罗马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认为,这是加尔巴为了怕引起皇帝尼禄的嫉妒,才刻意地在职务上不求任何表现。
68年4月,卢格敦高卢的行省长官文德克斯,以“解放人类”的口号,举兵反叛皇帝尼禄。这时候,加尔巴截获了尼禄打算处死他的命令;为求自保,加尔巴便决定支持文德克斯的起兵,响应反抗尼禄的行动。他在西班牙行省内征募了一个军团、两个骑兵大队和三个步兵大队,并拥有骑士阶级“志愿兵”的卫队支援。但不久之后,他的骑兵大队军心不稳,加尔巴差点遇害。
5月,效忠于帝国中央的日耳曼军团,由卢福斯率领进入高卢,与文德克斯发生战斗。文德克斯兵败身亡,这对加尔巴是件重大的打击。当加尔巴正准备自杀之际,从罗马传来尼禄死亡的消息,全体人民向他宣誓效忠。于是加尔巴接受“凯撒”的称号,率领效忠于他的部队进入罗马城。
②称帝
68年10月登上帝位的加尔巴并未能立即解决帝国的混乱局势,许多措施还招致了人们更大的怨恨。
由于他刚就位之际,许多西班牙和高卢的城市曾迟疑而不肯对他宣誓效忠,因此他后来便对这些城市征收了苛税,并将那里的首长连同其妻子统统处死。许多先前受惠于尼禄而成了正式士兵的部队,加尔巴强迫他们恢复原来的水手身份;当他们向新皇帝陈情时,加尔巴则是派遣骑兵驱散他们,并对他们采用“十一抽杀”的残酷刑罚。他还遣散了历来担任皇帝卫队的首都日耳曼部队,并毫无报酬或补偿地要他们回到日耳曼故土。他也未遵循新皇帝继位的习惯——发放给所有士兵犒赏奖金,因而引发所有士兵们的不满情绪。
加尔巴进城之后,大力整肃与尼禄亲近的人员;深受士兵喜爱的日耳曼军团长鲁弗斯被他下令解职,改派维提里乌斯就任。此外,他为了补充国库,下令追回过去曾接受尼禄的所有赏赐。因此他在得到皇帝权位之后,反而引起许多阶层人士的不满。69年1月1日,上日耳曼军团拒绝向皇帝宣誓效忠,他们拥立维提里乌斯叛变,向罗马进军。
引起加尔巴杀身之祸的导火线,则是他收养了批索·里奇尼亚努斯为自己的继承人。过去热切支持加尔巴的奥托,原本期望年迈的加尔巴会选择自己为他的继承人,但在希望落空之后,便开始鼓动罗马城内对新皇帝的不满的人们,并暗中取得近卫军的支持。
1月15日,奥托在罗马城发起人民暴动。加尔巴原先想留在宫廷中静观情势的发展;但后来他误信受到奥托收买的亲信之言,以为情势已经稳定,暴乱平息,并怂恿他亲赴广场演讲。但当加尔巴到达现场时,受到激愤鼓动的民众立刻向加尔巴攻击,加尔巴的近卫部队袖手旁观,于是加尔巴就在混乱之中被杀。他的头颅遭到砍下插在长矛之上送给奥托,尸体一直没人理会。后来,他的一位获释奴隶才以金钱买下加尔巴的头颅,与他的尸体合葬于他的私人花园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