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气喘,情绪低落?问题在肺肾,中医辨证调理,告别呼吸问题
在生活中面对工作、家庭,经常劳累,或者作息混乱,有时会觉得胸口发闷,还喘不上来气。爬个楼梯或是登个山都像是噩梦一般,经常会怀疑自己这么快就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是不是在加速衰老。甚至有时还会情绪莫名地低落,不知所以……其实,之所以会有这些表现,可能是'气短气喘'所致。
很多患者觉得很难辨别自己是不是属于气短,其实气短顾名思义,就是呼吸短促,患者可表现为呼吸较弱、中气不足,说话常常中断、语言连续性低,气短还可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头疼。气短患者往往伴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呼吸系统疾病,因此要治疗气短需要先找到病源,如果气短加剧、呼吸困难,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因缺氧严重导致脏器受损。
气短气喘,警惕肺肾摄降失司
在临床中可见气短者常见面色白而无光泽,说话声小、气短、倦怠,动则尤甚,郁久致气喘。而气短喘病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不像喘病呼吸困难之甚。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迫也。”若气短不加以调理进一步加重,可呈虚喘表现。
中医学认为,虚喘以脱证为险讯,实喘则以肺闭为凶兆。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息与肺肾的关系至为密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故肺肾摄降失司则喘息多出现异常。因此出现气短气喘症状,应警惕病在肺肾。
如临床常见因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又如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或是因情志失调捎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中医辨证调理,既调理气短气喘,亦改善肾肺
因而在喘病的治疗原则多是按虚实论治。辨虚实可以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等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比如58岁的患者李某,初诊因活动后气喘2年,加重20天来诊。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喘,咯痰则咳,痰多色白,不易咯出,喉中痰鸣。时心慌、恶心,偶呃逆,无发热,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黄,脉弦。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喘证。经中医辨证:肺肾气虚,痰浊阻肺,气机不畅。治则:调理肺肾,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以紫菀,杏仁,苏子,苏叶,前胡,炙杷叶,地龙,姜半夏,五味子,枸杞子,山萸肉,太子参,黄芩,甘草。
服药7剂后,二诊自觉气喘减轻,痰量减少,色白易咯出,喉中痰鸣、恶心减,药后胃中舒适,时心慌,时有右胁疼痛,无下肢浮肿,纳食佳,大便日行1次,略干,眠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治则治法:调理肺肾,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晨起稍喘,10余分钟可缓解,咯痰基本消失,无咳嗽,胃脘部灼热感,无返酸,纳可,眠可,大便2次/日。舌淡红,苔黄略腻,脉弦。治则治法:调理肺肾,宣肺降气。3个月后随访,患者情况已基本稳定。
当然,喘不独与肺肾有关,与人体脏腑皆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五脏皆能致喘。如《内经》说:“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难经·四难》亦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人体一身之气的生成以及输布必须依赖于脏腑,而脏腑的功能活动又是靠气的激发、推动而产生,临床应用不可一概而论,本案中患者病史不长,但肺肾气虚之象表现明显,故初诊起虽痰浊内阻之症仍较明显,但仍早期予以调补之剂,方中加入太子参、五味子、山萸肉、枸杞子等。肺肾之气不足,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喘难平,邪难除。而初期治疗即少少介入补益之剂,并不碍邪;而肺脾肾功能正常,正气渐充,反而促进痰化,邪去而病除。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