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国展精英专栏」2020国展精英 NO.3余震东
董文科 游胜利
余震东陈剑锋
刘远明 冯华 赵振
访谈者:凌霜茗
采访对象:余震东老师
余震东 1972年1月生人,大学本科。籍贯江西吉安,现居广东佛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监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佛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1、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书协)
2、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入展。(中书协)
3、2019“中国书法·年展”楷书作品展前100名。(中书协)
4、第五届全国“康有为奖”书法展入展。(广东省书协)
5、全国首届“静宁苹果杯”书法作品入展。(书法报)
6、全国“丝路风情杯”书法展入选。(和田地委宣传部、和田市文联)
7、“大沥杯”广东省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广东省书协、最高奖)
8、江西省第十二届书法临帖展优秀奖。(江西省书协)
9、广东省第二届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广东教育学会)
Q1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和学习轨迹不同,往往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书法给您带来了什么?您是如何走上学书之路的?
余震东老师:
书法带来的是坚持,沉稳,精神满足。印象中从小是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一年级开始,每个星期天的上午不许出去玩,写两张描红,其实是怕我出去惹事。然后我们家附近有个书法不错的李老师,小时候感觉老师的字像印出来的,学了几年。后来初中进了学校的书法兴趣班,也就是书法有些基础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虽然自己练得不怎么样,但还是开阔了书法的眼界。高中因为学美术,要进行美术考学的专业练习,基本没时间练字。大学一年级新生三笔字比赛,毛笔拿了一等,钢笔二等,提高了自己学书法的信心和兴趣。
Q2
书法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在取法经典的同时,您的书法也十分注重向今人取法。您认为向今人取法的意义是什么?
余震东老师:
向今人取法,也是开阔自己眼界,少走弯路,或者建立自己风格的好方法。今人的法可以是美术的,可以是音乐的,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最高级的艺术是“气韵生动”,所有的取法,所有的技巧都是为“气韵生动”服务的。
Q3
您的书法作品曾入展许多重要的展赛并多次获奖,从投稿者的角度出发,投稿之前,您是如何准备的?在投稿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余震东老师:
投稿前保持平常心,选择符合赛事的内容和字体,自己熟悉或有特色的纸张,称手的笔墨。尤其注意繁简字,容易用错字的使用。投稿时,虽然不用装裱,但可以托一下底,作品怎么都好看点,作品反面要写好作者和联系电话。邮寄作品,不差钱的可以买画筒,实惠的可以用PUC管。
Q4
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获奖入展的作者平时并不写某个风格,而是为了参展创作“热门”风格进行投稿,对此,该如何看待?
余震东老师:
某风格平时不写,参展才写而能入展,我只能说“佩服”。
Q5
国展的投展中,创作内容该如何来选择呢?
余震东老师:
我觉得积极的,健康的,爱国的,爱家的,催人奋进的都可以吧。
Q6
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瓶颈期,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余震东老师:
摆正心态,开阔眼界,有针对性的练习积累,艺术的进步都是量变到质变。
Q7
纵观历史上的书法人物,五体皆善者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保持勤奋和兴趣之外,“专攻”也尤为重要。那您如何理“专”与“博”的关系?
余震东老师:
我的感觉,像学习武术一样,当你还是菜鸟的时候,你肯定要有个门派打基础,当你对本门的功夫都烂熟于胸的时候,你应该是师傅或师叔一级的了,你肯定要看看别派的功夫,有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可以弥补本派招式的漏洞。我想五体皆善者除了勤奋,应该还要有一定的天赋了,那些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Q8
近期,您习的什么帖?如何处理临帖和创作的转换关系的?
余震东老师:
主要是王铎的草书,临创的数量按6:1或7:1吧,临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作能用上。同一张帖,临的时候目的不同,收获也会不同。比如:字形、字组、墨色,结构等等。
Q9
“擅长行草者不擅长篆隶,擅长篆隶者不擅长行草”愈来愈常见,请您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余震东老师:
擅长某一两种字体的说法,应该是指能快速获奖,获奖了固然好,可以作为前进的动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基础,自己的喜好去练习,这样你的字进步也会快一些,反过来也会提高你练字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不把书法当作发财或赚钱工具,我们是不是应该朝着国家提倡的“德艺双馨”目标前进?
Q10
“任何事物,顺合则易,背融则难”。书法创作亦是,碑帖融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以及最核心元素该如何汲取并融合,请您谈谈观点。
余震东老师:
碑的特点是古拙、奇逸,帖的特点是雅致、圆融。要融为一体,要求对字的欹侧,结构的轻灵,厚重,笔法,墨法,气息等等的娴熟,先由生趋熟,复由熟返生,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地。
作品欣赏
▼
黄庭坚采桑子 97×180cm
看花啸志联 32×180cm×2
东坡先生诗一首 240×104cm
漫研细嚼联 180×32cm×2
苏轼诗一首 240×104cm
春风秋水联 32×180cm×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8×38cm×2
东坡行香子述怀 70×180cm
东坡诗一首 70×180cm
辛弃疾词一首 180×9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