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红高粱。

红高粱产量虽然很低,但对当时的社员来讲,这就是叶家村大队第三生产队全体社员的“细粮”了。

谷子磨出的小米,每人分得壹贰十斤,大家都舍不得吃。一般是逢年过节或妇女生小孩,俗称“坐月子”时才能吃上小米粥。

大米一年到头是见不到一粒,想吃大米的话,就用二斤粗粮去八棵树粮站换一斤大米。由于粮食不够吃,一般的社员家是舍不得换的。

白面只有过年时,八棵树公社才能给每人分配二斤。但一斤白面还要用一斤粗粮去换,并按国家粗粮和细粮的价差拿钱买,也可以用粮票和钱买。

1969年11月以后,随着庄稼在场院渐渐打完场。我们知青按每人每年360斤的标准,共分到高粱、玉米、谷子、大豆等皮粮360斤。

皮粮就是没有去皮的粮食,100斤高粱磨去了皮,最饱满的高粱能出75斤高粱米,这叫成品粮。就这样,实际上我们每人的360斤皮粮,磨成了成品粮就变成270斤成品粮。

社员一家,上有老下有小,都分到360斤皮粮,吃饭时干稀搭配还能对付吃饱。对我们这些二十多岁正值当年的知青来讲,每天不到一斤的粮食,哪里够吃呀!好在生产队每人还分了150多斤地瓜,而且没有算口粮,我们青年点分到了1200多斤地瓜。

这360斤皮粮,我们知青每人分了二百多斤高粱,八十多斤玉米,剩下的就是谷子、黄豆、小豆、绿豆等各色杂粮。从此,我们就真正地开始了一天三顿,其中两顿是高粱米干饭,一顿玉米面大饼子的知青生活。

到了1970年1月,青年点的玉米吃完了,每天开始吃三顿高粱米饭。

从1969年11月吃高粱米开始,我便开始胃痛。刚开始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每天到大队赤脚医生那儿开几片胃舒平吃,缓解一下。

到了1969年12月以后,自己渐渐的知道了,每次都是吃完高粱米饭后半小时开始胃痛。每次胃痛持续三个多小时,三个多小时后,胃痛才能开始缓解。到了1970年1月,胃舒平已经不管用了。

以前,每天还有一顿玉米面大饼子,吃完了还可以留出两三个,留到吃高粱米饭时吃,而现在只剩下高粱米饭了。每天繁重的体力劳作,你不吃饭是不行的。

高粱米饭不能吃,那就吃地瓜吧。青年点还有1000多斤地瓜,但是,其他同学都不想吃地瓜。只好和做饭的女生讲,每顿饭给我在锅里带几个地瓜。别人吃高粱米饭,我吃地瓜。

青年点一共有八个知青,都是沈阳铁路中学初中的学生。六个男同学,两个女同学。除了有两个初一的男同学外,剩下的四男二女,都是沈阳铁路中学1966届初三、四班的同学。

我们青年点共计八个知青,除了每天做饭留一个女同学外,其余的七人都去生产队劳动。在青年点做饭的女同学,由生产队给记一个妇女工。我们青年点的两名女同学,一周轮换一次。

每天,女同学在做饭前给我洗两三个地瓜,把洗好的地瓜和高粱米一起放在锅里煮。饭熟了,地瓜也好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每天三顿,顿顿红薯的“小灶”生活。

我们青年点是三间砖瓦房,1969年11月末竣工入住。是国家投资,生产队负责盖起的。当时在叶家村,也是最好的建筑了。

社员家家都是土坯房,窗户全用纸糊,一户也没有玻璃窗。屋面全是稻草苫房,除了大队部外,所有社员没有一户人家的房子是砖瓦房。

我们的青年点的房子是是新盖的砖瓦房,看起来很好,但由生产队盖房子的时候,严重偷工减料;所以,屋子四处漏风。

国家划拨给我们知青盖青年点的所有新木头,几乎全都被生产队的木匠偷粱换柱了。

房粱,檩子,椽子全部由粗变细,门窗口的新木头变成了旧木头。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7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2011年2月份,儿子和大孙子在澳洲樱桃园摘樱桃时拍摄的!大孙子一岁(6个月)。

2、这张照片是1966年5月份在沈阳生生照相馆拍摄,这是我在沈阳铁路中学初三四班,初中毕业证上的照片,当时是17岁。

(0)

相关推荐

  • 何敏:见了你们格外亲

    作者近照 作者和乡亲们亲切交谈 见了你们格外亲 作者:何  敏 2017年11月初,我与43年前一同插队落户的女知青潘本惠,双双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四川省南江县正直区正直公社(现更名为正直镇)一大队 ...

  • 四十年前的生产队,还是能吃饱饭的

    一九八一年以前,农村还是生产队,一天吃完早饭,就到生产队等派工,在我们小队只是在春耕或秋收时,地里忙不过来,因要抢农时,才有的事. 庄稼要紧,可以说春耕种要抢天时,抢土头(湿度墒情),在适种季节必须抢 ...

  • 南洋十二年(十三)

    18.当会计   被选为生产队会计."内当家"这个"家"不好当,而且是个穷家.当初就是取个钱还要到公社信用社,来回二十里地.    "一打三反&quo ...

  • 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乙说)

    在头条中,我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对那个时候的人民公社及生产队的集体化进行恶毒攻击漫骂,用大锅饭,养懒汉,社员出工不出力,天天搞学习搞阶级斗争,还有甚至说土地和一切生产资料属于公社干部所有,社员交的口粮款 ...

  • 曾是救命粮,苦难的记忆,如今,健康是它的代名词

    红薯,又称红苕.地瓜.白薯.甜薯.甘薯,总之不管啥薯,基本是同一类,品种上的差异而已. 红薯不是我们本土作物,据说是在明代末由商人陈振龙花费了好大功夫从菲律宾引进,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严格管 ...

  • 到“生产队”吃饭(随笔)

    文/李固国 受朋友邀请,我们聚聚,说是忆苦思甜,到"生产队"吃饭. 所谓的"生产队",也就是个饭店,叫这样的名字,肯定别有风味,至少和那个年代扯上点关系.到了, ...

  • 小麦的前世今生(粮丰)‖《济源文学》2021(067)

    小麦的前世今生 粮丰 在豫北小城济源长大并从事了40年的粮食工作,我对小麦有着别样的感情. 无比期待的白蒸馍 小时候,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小麦粉做成的白蒸馍或者捞面条.白米饭连想也不敢想. 冬春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四集

    红      薯(四) 做高粱米饭的过程是,先在大铁锅里放好水,水和米的比例是凭眼睛确定的经验数值,再把高粱米用水淘好,然后放入锅中,盖好锅盖,灶坑里开始点火. 火不能太急,否者饭要烧糊的.如果再加上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五集

    红薯(五) 同学们有了下饭的萝卜"咸菜",高粱米饭吃起来就顺口多了.但是,解冻后的咸萝卜却像海绵,咬在嘴里软绵绵的,难吃极了:可又没有别的菜,再难吃也得吃,总比没有菜强. 青年点的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六集

    红薯(六) 从大队医疗点回来,青年点做饭的女同学,中午为我这个"病号",特意做了一顿"细粮"小米干饭. 菜是同学们挖来刚刚冒出地面野菜芽做的曲麻菜汤,我和同学们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