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行育德,解读《蒙卦》

第四卦 蒙 山水蒙 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蒙:亨。匪(同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sh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蒙,象征启蒙。亨,亨通、通晓。匪,同非,不是。童蒙,处于蒙昧期的儿童。筮[shì],占卜问卦,这里我们解释为求学问道。渎[dú],亵渎,轻慢,对人不恭敬。这样我们来完整的解释一下卦辞:蒙,象征着启蒙,亨通。不是我要主动去为幼童启蒙,而是幼童需要启蒙而有求于我。初次请教于我,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无理的要求,轻慢不恭则不予理睬。正确的启蒙和引导有利于坚守正道。

由此可见,《蒙卦》实际就是在解释启蒙和教育的问题。前面第三卦《屯卦》所表达的基本内含就是囤积聚累,而第四卦《蒙卦》紧随其后,我们是否能够从这两卦之中找到什么必然的联系吗?《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夫子说:“这里的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夫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既然已经富有了,还需要再做些什么呢?”夫子说:“教化他们。”因而,此处我们则完全可以把“屯”理解为富民,因为《屯卦》九五爻就明确提出了:“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而“蒙”也就理解为教育、教化。由此也可以看出,文王这是在一步一步的引导武王如何修养自己和治理国家。

“匪(同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为什么说不是我主动要去启蒙幼童而是幼童主动求我启蒙?对于每一个蒙昧的孩童而言,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这一点我们应当能够认识到。人的思想和行为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其根本原因还是“性相近习相远也。”原本都有着相近的本性,这其中也包含了求知,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所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因而,所有的学习所得都是来自于主动的愿望,而被动的学习则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理解:“我求”就是外求,而“求我”则是内求。强调的是主观愿望,而非被动接受。

“初筮[sh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完全字面的来解释这一句就是:初次占卜会得到神灵的启示,而反复占卜则是对神灵的亵渎,亵渎神灵就不会再给与启示了。进一步的理解就是:初次求学问道,可以毫无保留的启发他,而反复就一个问题再三追问就是不敬的表现(显然这是不用心思考不主动学习的结果),不敬也就没有必要再启发他了。另外,我们也可以看看孔夫子是怎么说的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夫子对于那种不主动思考、没有学习反馈的学生,是不会再启发和诱导他的。由此,这一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有人求教就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如果他做不到勤学善思、举一反三而有所领悟的话就是对为师者的亵渎,那样也就没有必要再启发和引导他了。

另外,渎,还有一个解释。渎,古时也同窦,孔洞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漏洞或错误。这样一来,这一句话的含义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人初次向我求教,我会毫无保留的传授他,而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同样的错误漏洞百出,对于这样的人也就没有再启发引导和教育他的必要了。

对于“再三渎,渎则不告。”的理解虽然有多种,但我想,其核心的内含意义还是:对于个人而言,学习要认真主动反复思考,否则的话学的再多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不就陷入到“学而不思则罔”的困惑之中了吗?

结合《蒙卦》彖辞,我们再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一下蒙卦的内含意义。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卦》卦相,坎下艮上,说明山下有水,故而这里说“山下有险”。也就是把水看成是险境,为什么会是险境呢?水流出自于山上,也就是水源来自于山上,因为水往低处流,故而聚集于山下。山是表象,静态的;而水是内含,动态的。山一定会在水不断的冲刷之下逐渐失去原有的表象特征。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山理解为“本性”,而水,则象征着“流逝”。本性流逝,对于人而言那必然也就是所谓的“险”,也就是祸患。因而,彖辞中解释为“山下有险”。

那么“险而止”,我们也就好理解了,也就是预测或看到了险情的存在及时加以治理和制止。那么如何保持本性,治理流逝呢?那就是用“蒙”了。蒙,最早的解释其实是高地之上草木丛生。治理水土流失唯一有效的方法不就是保持覆盖于山体表面的植被吗?植被的破坏一定会在水流的冲刷之下而导致山体滑坡或者是泥石流这样的灾害。因而,彖辞说“险则止,蒙。”同样的道理,如果蒙昧孩童不加以启蒙、教育和引导的话,成年之后,一旦思欲泛滥,那势必有如洪水猛兽,祸害无穷啊!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启蒙、教育和引导是明达亨通的,之所以亨通是因为适时以中正之道来引导和教育。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就是: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一定要应时、适时,并且要以中正之道去引导,如若不然,思想泛滥行为不轨害人害己之时,必然就是悔之晚矣了。这也就是下一句所要表达的内含思想:“匪(同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志”我们可以理解为“心智”。也就是说,不是我们刻意要去对孩童加以启蒙引导,而是孩童心智萌发,此时求知和学习也正是他所需要的,及时、适时的加以引导,也就是所谓的“志应也”。

“初筮[shì]告,以刚中也。”最初的启蒙教育,一定要以“刚”来树立中正的思想。刚,刚硬,我们引申为强硬,也就是必须如此。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好的习惯基本上都是孩童时代就开始养成的。蒙童是很难有常性的,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规矩,那么我们就不要期望孩子有一天会突然变得既懂事又守规矩。因为,懒惰是人之本性,不克服本性又怎能有所建树啊!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刚”理解为家教、家规。没有良好的家教和家规,我们又怎能期望孩子养成中正高尚的品格呢?“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深入的理解这一句就是:一而再、再而三,朝令夕改,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无所适从也就达不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没有理解启蒙和教育的根本性质。所以说是:“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引导就是培养中正守和的德行修养和思想品质,这也其实就如圣人一般所建立和成就的功业。这里把教育看成是圣人伟业,也阐释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何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原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圣人之功又岂是朝夕之功啊?然而,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恶言恶行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这也使我想起了《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至。”

结合着《彖辞》的解读,我们对《蒙卦》卦辞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所要传达的内含其实就是:教育得当,就会一生受用亨通明达。教育要应时适时,要在他心智萌发的时候给与恰当的引导。要养成良好的习性一定也是需要严格的规矩来加以约束的。而那些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教导则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意义。

对于《蒙卦》的理解,我们也是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加以解读的,但无论怎样理解,我们都不能忘记与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蒙童如此,我亦如此,任何人的成长过程始终也是一个接受教育和教育他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再三渎,渎则不告。”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同脱)桎梏[zhì gù],以往吝。

发,启发、始发。发蒙,就是启蒙。利用,在这里需要分开来理解,利,有利于。用,采用、使用的意思。刑,刑罚、惩罚。刑人,作以规矩、规则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理解;也有认为刑同型,型人,也就做典型和榜样来解释,两种解释也都合理。这里我们结合初六爻《象辞》的说法:“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刑人,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正确的礼仪法度。那么,爻辞中的“刑人”我们则基本可以认定为以规矩和规则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说,不是说话、说法的意思,今天我们理解的说话在古时应是“曰”或是“言”;也有说同悦的解释,这个说法很难站住脚,结合桎梏来理解,谁又会对脚镣手铐一般的禁锢、束缚和压迫会欣然接受呢?因而,我比较赞同“说”同脱,脱离、摆脱的解释。桎梏,脚镣和手铐,比作思想束缚,引申为规矩、规范。吝,不利的、有害的。

这样,我们完整的理解初六爻就是:启蒙教育,采用立规矩的方式是有利于蒙童养成守礼的良好习惯;而采用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的方式,这样下去势必是有危害的。这样来理解我们发现,这个思想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成人成才的基础,而打牢这个基础的黄金期其实就是童蒙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采用说教的方式去灌输和引导孩子,不能说没有成效,但终究不如做给孩子看,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近的导师,我们的思想言行对于处在童蒙期并且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而言,他一定会是模仿和照搬的。

如此一来,又该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我们大概也就完全明白了吧?不外乎就是“用刑人”,“用刑人”实际也是从两个方面去做的,其一,就是“身教”,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因为你离他最近,与他最亲,孩子无时不刻的受着你的影响,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形象和修养去给孩子做榜样呢?我这里不说,朋友们也都心知肚明。其二,立规矩,不能没有法度、不能没有底线,一旦超越了这个法度和底线,一定要有相应的惩罚,否则,这个规矩就没有约束力,就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我们还可以看到,初六爻之中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启蒙方式,更是告诫我们不加约束放任自流的危害。“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骄纵放任,不加约束,其结果也正如老子所断言的那样“自遗其咎”。那是父母给孩子,也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太多了,可以说举不胜举,因而,骄纵放任的结果我们也就不必过多的来阐释了。

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基本的观念毫不动摇,这个观念来自于《易经》的智慧,那就是“用刑人”。在陪伴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务必要树立身教胜于言传和规矩胜于放纵的重要理念。因为,最终孩子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我们——为人父母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他们。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包,包裹,这里我们解释为捆扎。蒙,这里不作启蒙和教育理解,回到本意来理解就是草木。纳妇,也就是娶媳妇、婚配的意思。子,子女,不单指儿子。克,能、能够。将草木捆扎起来,这是非常吉利的。迎娶新妇,这也是吉祥的。子女都能够勤俭持家。这是完全字面来解释的。我们引申一下再来理解。

“包蒙”,把草木捆扎在一起。蒙,字面解释是草木,而引申的含义则是思想意识,因为人的思想其实也是如草木一般纵横丛生。那么,如何才能使无序生长的草木按照一定的规范模式有序生长呢?那也就是用“包”,也就是捆扎的方式,把它约束起来,而不至使它恣意泛滥如蒿草灌木一般不成材料。因而,“包蒙”我们深入的理解就是将蒙童的思想意识有序的加以约束,这样的约束和引导有利于孩子的思想健康成长。我们都知道,如果人不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克制和约束,一旦泛滥,则必为灾害。尤其是在童蒙阶段,这样的做法还是十分有效的,而真的有一天当他们的心智长成,再加以约束和引导,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那具体的做法又是什么呢?我想,孔子曾有一个治国理政的主张,其实用到启蒙和教育之中也是十分恰当的。那就是:“道(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一来,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也是“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忽然想到《论语》中的另一段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很多解释都把束脩解释为一捆干肉,就是说,夫子教学生是要收学费的,而且学费是一捆干肉。对于这种说法恕我不敢苟同。其实,束脩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束脩礼。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长辈就要为他举行一个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会把他的头发捆扎起来,表示已经到了接受修理(接受教育)的年龄。因而,“行束脩”就是行束脩礼,是一个仪式,表示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到了。那么夫子所说的“自行束脩以上”,也就是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脩,我们理解也就是一个年龄概念,而不是一捆干肉。同样,《蒙卦》九二爻中的“包蒙”不也是有着类似的内含意义吗?

“纳妇,吉。”纳妇简单的理解就是迎娶新娘、娶媳妇的意思。娶新媳妇当然要图个吉利了。那什么样的新媳妇进了家门才是吉利的呢?当然也是要有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包蒙”。包蒙之妇,也就是知书达礼、温良贤惠、宜其家室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迎娶到家中,一定会使这个家庭和谐、和睦,并带来吉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易经》也是强调对女子的教育。因为,在一个家庭之中,女人的教养和涵养是会影响一家人的,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所以,九二爻后边这一句“子克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九二爻这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因果关联的。由于将思想规正、谨守妇道的女子迎娶回家,她一定能够宜其家室、相夫教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也一定能够勤俭持家,而使得家和业兴。深入的思考,九二爻也是在告诫我们,蒙童的成长也必须是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而在这个家庭环境之中女子(母亲)的教养与操守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家庭意识和责任感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守礼有责,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够堪当大任。

六三:勿用取(同娶)女,见[xiàn]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勿用,不用、不要。取,同娶。见,出现、显现。金,这里要详细的分析一下了。金,在商周时期不是指黄金,而是金属,当时金属是比较贵重的,而且最为常见的就是青铜,因而,金我们就解释为用青铜制作的器具。那又是什么器具呢?根据后面“不有躬”来判断,应该是锋利的器具,比如武器、凶器。夫,丈夫、男人。那么,“金夫”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手持利器的男人,也就是凶悍暴虐的男性。不有,没有、不。躬,鞠躬,引申为恭敬、恭谦。攸,长久。

原文白话:不要去迎娶这样的女子,如果娶了这样的女子回家就会使男人蛮横暴虐,对人没有恭敬之心。这样是不会长久有利的。以上是字面的理解,关键之处就是对这个“女”字的理解了。什么样的女子不能迎娶回家呢?对照九二爻中所提及的“纳妇,吉。”我们在这里则可以把六三爻中的“女”理解为与之完全相反的女子了。也就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不知礼守节的女子。

这样来理解的话,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是娶了没有教养、不知礼节的女子回家,非但不能宜家守节、相夫教子,反而会使家中鸡犬不宁、一团糟乱,更可怕的是,她的言行极有可能导致家中的丈夫蛮横暴虐。这样下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怎么又能够长久和睦、和谐呢?忘了是从哪里听来的这样一句话,似乎也很有道理,“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那么相反呢?其结果也就自不必言说了。

我们把九二爻和六三爻结合在一起来理解,会发现它们实际是强调了一个主题,这个主题表面上看是对女子的教育,而将初六爻再加入其中仔细分析这三爻呢,我们会将它们都归为一点,那就是家庭教育。是啊,任何人的成长都不会离开家庭这个最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我们所能够接受和感受到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无一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做过多的强调了,因为我们多少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教育及时并且得当的话,结果就是“子克家”;而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的话,必然也会是“无攸利”这样的结果啊!

六四:困蒙,吝。

困,困顿、困惑。吝,不利的,有害的。我们先理解一下“困”的解释,“困蒙”,也就是启蒙和教育陷入困顿和与困惑之中,这样的局面是非常有害的。为什么会困顿、困惑呢?《易传》六四爻象辞这样说:“困蒙之吝,独远实也。”独,独断、一定是。远,远离、脱离。实,实际、真实,我们引申的理解为真实的才学,进一步的认识就是正道。这样,象辞的理解就是:困蒙的危害,一定是它偏离了正道。

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在怎样的情况之下会是陷入到困惑之中,继而困顿不堪呢?求学途中,他们自己会远离正道吗?这也是我们困惑的地方。事实上,谁会将孩子引入歧途呢?除了父母之外就是老师了。师之天职,传道、授业、解惑。而为人师者,不修其身,不入正途,那样教育出来的学子必然也难入正轨。这样的危害,我们可想而知了。所以,六四爻所要表达的意义在于:“困蒙”之“吝”,是由于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偏离正道而陷入困顿之中。

这样来理解六四爻,我们基本上也就能够知道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了。这实际是对师的要求,也是对父母的要求。要求老师,就是要有真才实学、谨守师道。要求父母,就是要找既有师德又有才学的老师来教育和引导孩子。结合《蒙卦》前三爻,更深入一下的来理解呢,既然前面三爻讲的是家庭教育,那么这六四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了。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无从选择,因为他不能左右自己生在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之中。而学校教育我们虽然是不能左右的,但我们还是有选择的主动权。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于孟母本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们不必怀疑,就其自身而言,能够“子不学,断机杼。”足以证明她的言传与身教。而这“三迁”,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更主要的是这个环境中的人,故而,孟母最终还是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当然,我们今天很多家长不惜血本购买学区房,其根本的出发点又在哪里呢?是看中的师道还是师德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长期的在一个环境之下学习和生活,耳闻目濡,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格调和格局,乃至于境界。所以,“困蒙”,我们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困,也可以理解为环境中的困。而我们是否还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惑不堪呢?如果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很显然,那是我们自己困于其中了。

六五:童蒙,吉。

童,儿童、幼童。蒙,启蒙、教育。吉,吉祥、吉利。六五爻实际上就是《蒙卦》的主题,也再次强调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孩童的启蒙教育,一定也是终生受用,一生吉祥的。而我们从《蒙卦》的卦相来看呢,实际上六五爻处位不当,这个位置应为阳位,而这里却是阴爻。因而,我们也会产生疑问,是否所有的启蒙对孩童而言都是有利而又吉祥的吗?对照《坤卦》六五爻:“黄裳,元吉。”我们可以辩证的来解读《蒙卦》六五爻。对孩童进行启蒙教育,应当授以怎样的思想传承呢?黄裳,就是中正守和,也就是要坚守中道。这样,我们则可以理解为:以中正守和之道去启蒙和教育孩童,如此才是一生吉祥的。而反之则极有可能包藏祸患,积重难返悔之晚矣。

根据《易传》六五爻象辞的说法:“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我们则可以把六五爻理解为:孩童启蒙教育之所以会是吉祥的,是出于恭顺和谦逊的缘故。也就是说,启蒙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培养孩子以恭敬谦虚的态度主动求知、求学。用我们今天的说法也就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同时也要对知识学识以及父母师长心存敬畏。这样,一生谦虚谨慎在学习中不断的成长,又怎能不一生吉祥呢?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击,打击,攻击,这里引申为节制、制止。寇,贼寇、盗寇,我们也引申的理解为思想和行为泛滥。御,抵御。完整的理解上九爻就是:及时的对不当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制止,这样就不会使思想泛滥祸患滋生,并且有利于抵御那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作为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要把握住一点,就是:不要等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彻底暴露再去行那亡羊补牢之事,要提早发现问题,进而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启蒙和教育都要有其前瞻性,要将它掌控于可控的范围之内,提早的预见教育的结果。而往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缺乏前瞻性和持久性,从而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同样,也会使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素手无策困惑不解。

上九爻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的错误。这里用到“击”,看上去似乎是很粗暴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又当如何理解呢?单就“击”这个动作来看,应该是迅速有力并且是准确的。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和预见力,否则,无的放矢,指东道西,抓不住要害,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困惑,甚至是反感,乃至逆反。即使他迫于压力表现接受了我们的批评和教育,而内心却是排斥的。这样的结果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概也常常会遇到。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为人父母的提出了要求,并不是说父母的思想言行一定要有多么高的修养,而是要求父母自身对事物要有正确的主观和客观的判断力。

另外,还就这个“击”字,我们再思考一下家庭和学习教育需不需要暴力的问题。“击”有击打的意思,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适当的给与皮肉之痛呢?注意,这里我没有提到“骂”这个字,往往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犯了错,就会对孩子又打又骂。“打”,可以把握度,不可过度不可失控,但也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因为犯了错误而受到相应的体罚,同时孩子也会体察和感受到父母的情绪。而“骂”,是没有度的,骂孩子更是不应该。骂人,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低下的表现,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骂孩子。因为我们发现,多数习惯骂人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家庭环境中沾染了不良的习惯。在这里也提醒每一位父母和老师:孩子在意的不是我们的打骂,他在意的是我们的态度和情绪!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思想言行也正是父母的翻版。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不是说真的要见到圣贤,见到小人。事实上对照孩子,我们就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为人父母,自己不学习,又怎好要求孩子学习呢?自己不入正途,又何以强求孩子走正道呢?修身,然后得以齐家。修养和提升自我,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我们才能够准确而及时的把握孩子的思想言行正确与否,才能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循循善诱,帮助他成长为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快乐的人!故而,《易传》上九爻象辞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学习《蒙卦》,我们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关于教育,或许我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而试想大约三千年前圣贤就已经通过观察体悟总结得如此准确到位,如此人生智慧,我们如果没有学习《蒙卦》,对于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又何从知晓呢?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与演变的过程中,似乎一切都在变。而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上,仍然有着许许多多恒久不变的东西。《易经》之所以称之为“易”,表面上看起来是变化的,这个变化我们则可以辩证的来理解,它一定也不外乎阴阳、正反、表里等等事物相互对立而统一的角度出发去感悟。但是,当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它又是恒久不变的。不变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规律,在老子看来那就是“道”。而《蒙卦》的启示,也就是教育之道。

《易传·蒙卦·象辞》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山下涌出泉水,这时需要的就是蒙。蒙,就是草木植被。我们在解读卦辞的时候也对山下有水进行了分析和理解。山下之水必也出自山上来自山上,水对山体的冲刷也只有植树种草来加以防范。故而,蒙,也就被引申的理解为启蒙,扩展开来说就是教育。

教育是个大问题,离开了教育,那么,人类的文化思想甚至于文明将如何延续,又如何发展呢?这是从大处着眼而谈的,而小处着眼呢?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无法绕过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为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而言,他一出生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就不可避免的必须承担两个所谓的天命(天赋使命):一则孝(孝经父母),一则教(教育子女)。

而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应该是双向的相对的,而非绝对单一和单向的,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和引导孩童或他人,它同时也包含了自我的修为与提升。我们从《蒙卦》中感悟到了对子女的启蒙和教育,那么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呢,我们又当如何去做呢?

《蒙卦》象辞的后半句:“君子以果行育德。”也就是自我德行修养最为直接的解读了。果,就是果断。行,行为、行动。育,培育、培养。这样,“君子以果行育德”我们就理解为:君子果断及时地行动起来去修养和培育自我德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想要成为进德修业的君子,就要客服懒惰与侥幸之心,及时果断行动起来去学习去修为去积累。“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

(0)

相关推荐

  • 《易经》导读(十一)——第4卦《蒙》卦(上)

    蒙卦第四:坎下艮上(山水蒙) [原文]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 ...

  • 山水蒙卦(白话注解)

    卦象:上艮下坎,为泉水源源不断从山壁涌出之象. 全卦揭示了人生最重要的是启蒙的道理,强调蒙昧无知只有通过启蒙教育才能茁壮成长.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 ...

  • 山水蒙:少成若天性

    人并非生而知之者.任何人都必须经历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其间必须接受教育.如果说"屯"喻示一个人历尽艰难降临世间,那么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智力开化,这个开化就是"蒙&q ...

  • 《周易》:蒙méng卦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孔子对卦辞诠释说: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 ...

  • 解读《易经》“蒙卦”:参透子女启蒙教育的奥秘

    蒙卦,从卦象上看,上山下水,上艮下坎,为泉水从山壁源源不断流出来之象,故称为"山水蒙".面对一汪清澈的山泉水,在沉醉于其甘甜的同时,我们往往纳闷它的源头在哪里?之所以难以看到山泉水 ...

  • 《周易》解读 | 蒙卦: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今天 上一讲我们讲解了屯卦,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做介绍.从前面几讲大家可能都发现了一个特征,<周易>加入人道层面的内容,通过天道指导人道是周易的特征.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都能了解到,人法天地. ...

  • 六十四卦《教育之卦--“蒙卦”》解读

    一.蒙卦卦辞解读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这里先解释几个名词: 蒙:蒙昧未开的一种状态. 匪:通今天的"非",并不是的意思. 屯卦之后为什么 ...

  • 张武忠解读《周易》之蒙卦

    <张武忠轻松学周易>第四卦--蒙卦

  • 易经六十四卦丨第四卦“蒙卦”解读

    罗江普话奇门:易经有六十四卦,这些卦都是怎样的,每一爻代表什么,又告诉了我们哪些生活中的道理?一起来听罗老师解读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蒙卦"吧. 公众号:小天国学

  • 解读易经(第四卦):蒙卦

    文中源于:李守力解读易经 蒙卦 4.1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一再渎,渎则不告.利贞. 白话文 :蒙:亨通.并不是我求童蒙,只是童蒙求我.第一次占筮则告知結果,一再占筮是亵渎神明,淫猥 ...

  • 蒙卦:解读易经第4卦蒙卦代表什么

    蒙卦:解读易经第4卦蒙卦代表什么 蒙卦展示"蒙"的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蒙卦代号是2:1,主卦是坎卦,卦象是水,阳数是2: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阳数是1.主方应当按客方需要作对客 ...

  • 蒙卦: 启蒙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礼记·学记>中有句话叫:"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任何时候,教育都是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头等大事. 那么,古人是怎样看待教育的呢?或许<易经>中的&quo ...

  • 41.《实用周易指南—易传》——孔子和弟子解读64卦的爻辞(一)

    作者:杨本枢 (系传下)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