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湿婆谱系主要神祇
闲来简单聊聊湿婆。
首先,湿婆是梵文发音Shiva的音译,和“潮湿”“婆婆”无关。
一、三位一体
按照一般的说法,印度教有三个最高神祗: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负责创造、维持和毁灭。这三个大神有构成一组三位一体。史诗《摩诃婆罗多》用一个名叫那罗延(Narayana)的神秘仙人把这三大神关联起来。一般说来,那罗延以婆罗门仙人的面目示人,但在一个插话中,他在主角坚战面前显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是这世界的本源,三大神都只是他的一部分,三大神都知道他,但都不真的知道他的全部。
图注:作为婆罗门仙人的Narayana。
《摩诃婆罗多》里讲述了这样一个创世纪的故事:毗湿奴躺在水面上做了一个梦,醒来的时候肚脐上开出一朵莲花,梵天在莲花中诞生,按照梦境创造了世界。但在史诗的最后一章,这个神话窜入了另一版本:在毗湿奴醒来以前,湿婆在水底苦行,打算创造世界,但被毗湿奴抢了先。史诗如是阐释了那罗延这个名号:那罗(Nara)有水的意思,而(Ayana)是道路。结合创世纪神化看来,三位一体神根源于一个以水崇拜作为基点的自然崇拜体系。
图注:创世纪。
图注:三位一体,面冲我们得是湿婆。
二、楼陀罗与兽主
一般认为在《吠陀》里,湿婆以楼陀罗(Rudra)的名号出现。吠陀中的楼陀罗是荒神,类似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所到之处瘟疫横行,一片废土,人们必须通过祭祀,方可求得他的怜悯,荒芜才会消除。在史诗里提到楼陀罗大概作为湿婆的“本我”而存在。此外,湿婆还有个名字叫做“兽主”,是所有野兽的主人,因此手上拿着只鹿的雕塑很可能就是他了。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曾出土一具裸着身子,露着鸡鸡的男性盘腿坐禅,身边充满野兽的形象,一般认为这是最古老的湿婆雕像。
图注:兽主湿婆,十二世纪。
图注:兽主湿婆,公元前15-公元前10世纪。
三、舞王
年初笔者曾去到舞王湿婆信仰的发源地Chidambaram,在此便不得不讲一讲舞王湿婆了。提到舞王湿婆,有同学会说这家伙有出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如无印象请百度“Nataraja”(Nata=跳舞,raja=王)。
图注:舞王湿婆。
舞王湿婆的信仰起源于泰米尔纳德邦的小村Chidambaram,这里有个大庙叫做舞王湿婆庙(Nataraj temple)。庙里有两个小厅,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其中比较小的那个厅里供奉着印度最神圣的舞王湿婆雕像。传说湿婆和迦利(Kali)女神在这里比舞,最终湿婆用小脚趾勾起了掉在地上的耳环,一举夺魁。据说这小厅便是湿婆夺得舞王称号的舞场。
图注:Chidambaram的Nataraj Temple两小厅。图片来自wiki百科。
舞王寺庙现占地六公顷,但其最古老的部分就是修建于公元六世纪的两个厅。大概在朱罗帝国时期,舞王信仰发扬光大,两个厅被冠以金顶,而舞王的石像也变得珠光宝气。千年来香火不断,寺庙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图注:Nataraj Temple寺庙全景。图片来自wiki百科。
也许最初舞王信仰只是一个局部地区的地区信仰,而后地区政权变得强大,或是出了朝中望族,信仰便也跟着发扬光大了。甚至泰米尔文的地名,通过谐音在梵文经典中找到了自己的对应:chidambaram=chit+abaram,这两个发音连读,在梵文中意为“精神宇宙的核心”。湿婆的舞蹈也和世界创生、毁灭联系了起来。“世界存在是湿婆的狂欢舞蹈,将这神之身体,无数的增加到视野中;他将那纯白的存在恰恰遗留于本来的处所,仍其本来是什么,永是什么,且永远将是什么;他唯一的绝对的目的,便是舞蹈的喜悦”
四、林伽
湿婆常以林迦(Linga)的形象受到祭祀。林迦是形象十分抽象的男根,代表了湿婆的繁殖与创生能力。 单看今天大多数林迦的外形,是孑然想象不到它是怎样和湿婆联系到一起的。但考古学年代最古老的一根林迦(公元前2世纪),前部雕刻着一张湿婆的面孔,这样的造型现今在尼泊尔地区仍然流行。
图注:湿婆林迦。
史诗摩诃婆罗多里有一个故事:投山仙人误以为湿婆侮辱了自己的老婆,就举剑斩断了大神的男根,后来发现是误会,十分后悔。湿婆却不以为意,因为他具有无穷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不但自己的男根又长了出来,被斩断的男根,以及流淌出去的血液与精液都在大地上又生出了一条男根。这千千万万条再生的湿婆男根就是林迦。
图注:吴哥祭祀的Linga阵。
林迦把湿婆与石柱子,把石柱子与生殖崇拜联系了起来,也把湿婆的形象抽象化,使得偶像更容易被制造和想象。在书出较晚的《林迦往事书》里,通过谐音的手法,把林迦与阿达婆吠陀里的一颂联系了起来,把林迦解释成了宇宙中心的柱子。柱状物的崇拜我们将在谈论Jaganatth的时候再次提及,这是否可以联系到森林居民对树木的崇拜?我们再行讨论。
我们讲了几个湿婆的主要化身,发现“湿婆”这一名字具有丰富的外延,融合了众多不同的地区信仰与自然崇拜。从吠陀里令人畏惧的楼陀罗,到古老的兽主,再到高度抽象化的林迦。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动力促成了这样的结局?这是个令人兴趣盎然的问题,其答案将成为理解印度漫长中世纪历史的枢纽,我们将其留到《印度通史》一文中再作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