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抑郁症女孩的患病经历,折射出广大父母常犯的3个错误

- 16岁女孩罹患抑郁症,抠伤疤、吃血痂上瘾,这竟然源于4岁时的心理创伤

- 16岁女孩因抑郁症休学,却因父亲的话突然复学,背后有什么风险?

乐菱的症状比较复杂,如果从传统精神科症状学的三轴诊断来看,她的轴一可诊断为双相障碍(非典型)、强迫症(不断抠血痂并吃掉)、社交恐惧症、学习障碍;轴二诊断为偏执型人格改变;轴三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湿疹。

当然,从我们的多学科临床(MDT)角度,她其实是非常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所谓的强迫症其实是“嗜痂成瘾”。她的病症主要源于在家庭中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其次才是学校里的负性事件。

换言之,乐菱的父母曾经在家庭教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他们要为孩子的患病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当然,这里并不是对他们提出指责,而是希望他们能看到背后的原因,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女儿加快康复。

而且,乐菱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难道是他们天生的吗?是恶意的吗?显然不是。

相反,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极深爱女儿的。比如乐菱的爸爸,他从小对孩子语言暴力、冷暴力,对她造成极大伤害,但女儿患病后他曾说:“菱菱可以离开我,但我离不开菱菱!”

所以,我们可以说乐菱的父母曾经确实愚昧、无知,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但我们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而他们的愚昧、无知其实也源于他们成长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原生家庭因素。

乐菱的爷爷是一名非常负责任、认真而善良的人民教师,他对学生的教育一丝不苟。但因为有陈旧的教育观念,他对学生和自己孩子的体罚都很多。乐菱的爸爸、及其兄弟都没少挨他的打骂。

而且,乐菱爸爸读书时上的就是爷爷所在的学校。他白天上课胆战心惊,放学回家也提心吊胆,一度非常自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在乐菱爷爷的严厉教育下,乐菱的爸爸也曾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初中时,他经常考第一名;高二时,班主任还预言他肯定能考上北大、清华。但到了高三,他再也不能忍受父亲的重压,父子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一度天天逃课出去玩,不想学习,也不想参加高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下,乐菱爸爸及其弟弟都有许多性格上的缺陷。尤其是弟弟,也就是乐菱的叔叔,他长期罹患抑郁症,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至今未愈。

可即使是这样,乐菱的爷爷也缺乏自我反省,认为这个小儿子脆弱、没出息。当然,爷爷成长于旧社会,又受到自身经历和眼界的限制,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而乐菱爸爸则相对好一些。他后来还是发愤图强,毕业后进了一个不错的单位,还当上了领导,在单位的权力不小。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生经历,乐菱爸爸的性格既有自卑、也有自负,而且在事业上有了一定成绩后,性格主要表现为自负。

他为人偏执、有点自以为是。在单位,他以批评、督促手下为主;回到家,他也习惯性地对妻子和女儿发表负面评价,说她们这不好、那不好,并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平时,他也喜欢对社会和他人评头论足,看什么都不顺眼。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

而乐菱妈妈的原生家庭,我了解得相对少一些。妈妈出身于农村家庭,家里多个姐妹,妈妈是长女。因为家里贫困,又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乐菱妈妈很早就帮助父母操持家务,日常不但要学习,还要管着弟弟妹妹。

而且,她也没少挨自己父母的打骂,“我妈说,要是小时候不多多打我,我肯定不会努力学习,这是多么可悲的认知!”后来,乐菱妈妈早早参加工作挣钱养家,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取得了立足之地。

所以,其实乐菱妈妈在有所反省和改变之前,她的性格与丈夫也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强势,都认为家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自然如同火星撞地球,夫妻之间不断发生冲突。

而且,基于他们自身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经历,两人都非常认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高度重视学习成绩,“鸡娃”就顺理成章了,要求孩子必须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以后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夫妻长期争吵,两人都秉承严厉、粗暴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两大因素对乐菱造成了很多的伤害,家庭气氛十分压抑。而且就夫妻之间的矛盾而言,他们其实对彼此都造成过心理创伤,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幸好,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乐菱患病后令这个家庭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最先觉悟的是妈妈。是她一开始意识到孩子不对劲,积极地带孩子去看病,还买回相关的书籍自学心理学,不断搜索资料。她辗转了解到我们,反复、认真地看过我们写的很多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但放下了恐慌和绝望,还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可以说,她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还有她的努力和付出,是乐菱病情开始向好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乐菱后续能得到我们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最大因素。

而此时的乐菱爸爸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愿承认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还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压。

我与乐菱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我能够理解当时乐菱的妈妈,一边是生病的孩子,一边是固执的丈夫,她孤军奋战是多么焦虑、孤独和痛苦。

后来,乐菱妈妈替女儿争取到了接受我们心理干预的机会,还初步说服了丈夫前来配合。

其实,当时乐菱的爸爸内心已经意识到孩子得病了,也初步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尤其是当我们将深度催眠下发现的、乐菱的心理创伤告诉他时,他的触动是很大的。我相信,他对女儿写的道歉信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在他比较理性、冷静时真实的心声。

不过,他长年累月造成的偏执型人格不是那么容易逆转的。在乐菱康复的过程中,尤其是前期,虽然他确实已经作出改变,但对待女儿的态度还是时好时坏。当女儿的表现达不到自己期待时,他似乎一下子忘记了女儿还是个病人,又对女儿摆臭脸色,冷暴力;乐菱的情绪症状也随着波动。

乐菱妈妈对丈夫真的很无奈,甚至是气愤!我督促她要理解孩子的父亲,可以通过肯定他为家庭的付出而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

乐菱妈妈很有智慧,她没有像以前那样跟丈夫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先反省自己,意识到要给予丈夫理解、包容,要给他时间和空间,更要看到并肯定他对家庭的付出。她说:“我更应该负起责任,不断觉察,反省,做好妻子,妈妈的角色,保持稳定情绪。”

我与乐菱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在心理干预期间,乐菱的爸爸还有一次情绪大爆发,又回到了原来的教育观念中,认为只要把孩子逼到绝境才会有动力,指责妻子“孩子不上学,你还得亲一口,你这样的母亲,基本上就是谋杀”。

他还对妻子说了非常多绝情的话,连我这个男性看了都觉得有点过分。他还在朋友圈和家族群发布激烈的言论,扬言要从此断绝夫妻关系。乐菱当时也看到了,情绪受到较大的影响。

乐菱爸爸这波操作真是太无知、愚昧了!夫妻俩再怎么水火不容,也不应该把矛盾公开化,更不能让孩子直接面对这种冲击!

然而,乐菱妈妈的心态和处理方式再次展现了智慧。她还是没有跟丈夫“正面刚”,跟我诉说这件事时虽有无奈,但她能够理解丈夫,还说丈夫确实工作压力大、太焦虑了,等他冷静下来两人再好好沟通。

在女儿面前,她也不说乐菱爸爸的坏话,而且强调爸爸妈妈会处理好婚姻的事,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是很爱她的,也不会影响她求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续,乐菱爸爸的强烈负性情绪过去之后也恢复了理性,再也没有提过离婚的事。但他当初说的那些话实在很伤人。尽管如此,乐菱妈妈没有怀恨在心,她还报了一些心理网课,想努力修复夫妻关系,让家的味道更温馨一些。

乐菱妈妈的积极、大度和智慧,实在令我敬佩!值得家长们学习!

也正因为她持续的改变和付出,乐菱的爸爸开始有了更加积极的变化。他知道妻子的不易,妻子的宽容令他很后悔和自责。

可能出于男人的“面子”,他似乎没有直接对妻子表示欣赏和认可,但他偷偷模仿妻子的做法,经常问妻子女儿的情绪如何。

他对孩子的态度温和、宽松了很多。孩子情绪不好时,他还安慰“如果不愿学习就在家休息”,懂得要先放下高期待,必须先保护孩子的心身健康。换言之,他偏执型的人格改变有了很大的改善!

说实话,对于乐菱爸爸而言,如果不是孩子出现了重大心理问题,而且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他是很难开始自我反省的。他能够反省到现在的程度,是极为难得的!我个人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乐菱的妈妈。

我与乐菱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虽然乐菱的妈妈不是家中的经济主力,但可以说,她是全家人精神上的一盏明灯。如同乐菱爸爸说的,如果没有她,这个家也许早就散了。乐菱如今能够逐渐康复,一定要感谢妈妈和爸爸的持续努力和付出!

从乐菱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过程中,我还想强调3点,这3点也是以前曾多次提及的。

第一点,父亲们一定要避免对女儿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避免增加性取向隐患的风险。

在病重时,虽然乐菱没有明确表示想成为同性恋者,也没有对女性产生恋爱的情愫。但她当时已有苗头了:一想到男性,就想到爸爸粗暴的脸,感到恐惧和厌恶;她也不愿意与别人谈论性取向问题,一提就烦躁,还曾表示不想结婚。

而且,她在初中时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女性闺蜜,向其倾诉烦恼,释放情绪。跟闺蜜一起时,她感到难得的轻松和愉快,以至于后来两人被迫分开后,她的状态急剧下降,引发了抑郁发作。

如果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这种轻松和愉快就有可能成为乐菱对女性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增加她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

当然,这个闺蜜只是外因。乐菱排斥男性的内因,又或者说主因,是来自其父亲造成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在此再次提醒各位父亲,一定要避免对女儿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避免对女儿采取粗暴的、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现困惑;又或者在情感关系中容易失去理智,屡屡受伤!

我曾撰文分析过父亲缺位对女儿成长的负面影响,可点击回看:父亲当没当好,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指数和人生的高度

因此,如果父亲一旦察觉女儿有性取向方面的困惑,甚至已经有成为同性恋者的念头,必须马上开始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如果能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付出,修复与女儿的亲子关系,女儿的性取向是有可能会逐渐恢复主流的。

第二点,父母们要尽量避免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在前两天分享乐菱的心理干预过程时,我们发现她的很多心理创伤是父亲在无意中造成的。

比如,爸爸说她胆小鬼,说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嗜好,还说动物、植物身上都流淌着血液的等等。

除了说她胆小鬼带有贬低性质之外,其它话语都是毫无恶意的,甚至是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但偏偏就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认知和心理创伤。乐菱的爸爸得知后感叹:“我是真的没想到,只是无意中说的几句话,就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了!”

对于乐菱爸爸的震惊,我能够理解。相信很多读者、家长也会对此感到惊讶。但这也折射了这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不懂得幼儿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更不懂得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尊重他们的感受。

就拿乐菱打比方。她当时年仅4、5岁,对小鱼身上滑溜溜、冰凉凉的感觉,还有鱼儿离开水之后的挣扎感到害怕、讨厌,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些孩子幼年时期还可能对到大海、泳池玩水感到害怕,对某些玩偶、大型动物雕像感到害怕,这也都是很常见的。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知道这些事物都很稀松平常之后,他们自然就不害怕了。家长实在不能在他们年幼时,对其贴“胆小鬼”“丢人”“笨”“不勇敢”的负面标签。

很多时候,孩子们所谓胆小敏感、性格内向的“先天性格”,除了可能真的有部分天生因素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后天家长对其无意中的贬低、贴标签而导致的。

还有,家长在与孩子相处中,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应做到尽量客观、理性,保持尊重、平和的态度。乐菱的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嗜好,“有的人爱喝汽油,有的爱吃泥巴”,这肯定带着故意对小孩子开玩笑的成分,是说着好玩。

但他没想到孩子当真了,后续再结合了其它心理因素,乐菱首次产生了尝试吃血痂的念头,接着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对孩子开一些无益的、离奇的玩笑。有很多玩笑话可能只是大人觉得好玩、好笑,对于年幼、缺乏分辨力的孩子来说,他们感到的可能是厌烦、愤怒、害怕等负性情绪,以及产生扭曲的认知。

从单独来看,这似乎没有什么不良后果,但如果后续再结合其它因素,尤其是遭受了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就会提高其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如果不小心开了玩笑,大人事后最好耐心、平静地对孩子进行解释,降低负面影响。

这个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都容易犯,请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努力改正!

第三点,家长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到自身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过错。

乐菱妈妈作为“过来人”,她对这一点的感触非常深。

女儿患病时,她加入了一些患者家属群,发现很多孩子已经病得不轻了,但家长还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不当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二次伤害,甚至多次伤害!

她说,有一个孩子已经在家呆了12年了,她作为旁观者都觉得非常心疼!我听了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整整12年,孩子不但错过了最佳的求学阶段,还丧失了很多人生选择的自由。即使最终能逐步康复,但付出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一定要帮助他们高效地康复,尽量降低患病经历对后续人生道路的负面影响。

患者父母们也有要有这个警醒意识,吸取别人惨痛的教训。如果孩子不得不休学,你们更加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尽快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要争取在休学的1年到2年内令孩子的症状有大幅度缓解,然后逐步回到学习的轨道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借乐菱妈妈曾说过的、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生病,是提醒我们的家生病了,我们当父母的一定要承担起责任”。

衷心希望广大的患者父母能向乐菱妈妈学习,能从我们分享的大量案例中总结有益的理念,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抛弃愚昧无知的教育方式,争当有智慧的父母,有智慧的丈夫和妻子!

这种品质和力量不但会让孩子加快康复,还能令孩子的一生、甚至整个家族受益无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