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会穴
囟会穴(xīn huì xue)出自《黃帝內經靈樞·熱病》。屬督脈。囟即囟門,會即會合,此穴當囟門閉合處,故名囟會。囟為巔項前之頭骨。囟,囟門。會,聚會。此穴在冠狀縫和矢狀縫交界處,正當額骨與頂骨結合處,嬰兒腦髓未滿之時,頭骨未合,及長則閉,穴當其處,故名之。天窗。天,天部也。窗,窗户也,气之通道也,虚也。天窗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下的水湿之气,天之上部气血空虚。本穴物质为来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则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如同空虚之状,故名天窗。顶门。顶,挤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顶门名意指督脉吸热的上行气血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无外界热助,弱小水气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顶撞一般,故名顶门。
【取穴位置】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解剖位置】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功能主治】
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穴位配伍】
配玉枕治头风。
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
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
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
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
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配迎香治嗅覺麻痹。
配百會治嗜睡。
配百會、前頂,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主治腦冷痛。
配上星、風門,有宣肺清熱,利鼻竅的作用,主治鼻淵,鼻塞。
配通谷,有行氣醒腦去濕的作用,主治腦瀉,頭痛,健忘等。
配百會,有升陽通關,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卒暴中風,嗜臥等。
配百會,治卒暴中風。
配本神、前頂、天柱、足臨泣,治小兒驚癇。
配百會、太陽,治頭暈。
配上星,治鼻衄。
配百會、前頂,治頭風。
配足通谷,治鼻淵。
【穴位治法】
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囟會穴具有安神醒腦、清熱消腫的功效。
囟會穴有清頭、祛風、醒神的作用。
囟會穴有清頭散風之功,8歲以下禁針。胎兒諸竅靜閉,惟以臍吞吐母氣,促動膈肌為之鼓蕩,口處亦為之小顫,是為胎息,胎息為先天之氣。迨既生之后,則鼻司呼吸,是為后天之氣,而囟乃漸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謂八歲之后,乃可針。凡關頭腦之病,以上各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頭脹目昏,諸醫守至尊頭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獨秦鳴鶴取囟會放血立效。《大成)云:“刺百會出血,蓋隱囟會云百會,以防粗工濫用有失也。愚以為凡制此穴須先捫之,覺有突突灼熱,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捫之不熱者勿刺,乃虛證也。后人多取上星穴以代之。”
【附注】
《針灸甲乙經》: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
《針灸大成》: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類經圖翼》: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稱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調和,揩發根下,即頭風永除。
《針灸聚英》: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之夭。
《針灸資生經》: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痛職破,后因灸囟會,非特腦不復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
《圣濟總錄》:囟會一穴,只可針五分,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及風府二穴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