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哲学:猜想 · 大数据时代的普洱茶
◆
万维钢在他的《万万没想到》里说,文学剧本这类看似只有通过人的创作才能完成的东西,也能依靠大数据分析得以实现。美剧《纸牌屋》就是大数据玩出来的。文中还介绍了大数据是如何运用归纳推理将影视剧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并再次组合的。
这着实让我一惊!之前我所使用的编剧软件如Final Draft之类,也无非就提示你一页内容基本上是1分钟的戏量,剧本通常要控制在90到120分钟之间,不宜过短或过长。每分钟都要有戏剧冲突,或大或小。主角出现的频率、结局的设定等等,但始终没有涉及到一个开放式的数据整合分析。时代在进步!!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普洱是否也能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来有所创意……
比如,预设一个100分钟的剧本,系统为你列出了之前所有100分钟以内的成功作品,并对其主题分类。
预设一个10道、15道,甚至于20道水的完整冲泡过程。你得到了对应耐泡程度的原料等级分类表。
主角设定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还是边缘人?于是你得到了类型化主角的作品分类,以及作者介绍。正面人物比较容易处理,但想出彩就难了;反面主角倒是容易吸引眼球,而一旦失败,你的作品将被划到“不入流”;至于聚焦边缘人,……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大师吧。
汤感表现的过程是要平缓?还是起落变化?或者在某个阶段给一个惊喜!——易武、思茅,轻揉捻,适度前发酵,能保证物质出的平缓,勐海、勐库的大树料通常能给你厚实的口感体验。至于惊喜么,就看你想在哪个阶段表现出来,通过揉捻及条索控制去实现吧。
电影讲究戏剧内核,同样茶也要有内核。你是要表现真爱无敌?还是人性的阴暗面?或是在遭遇现实无奈下的不屈不挠?——这道茶是要让我感受到苦尽甘来后的痛快?还是涓涓细流般的润物于无声?或是犹然桃花源的置身事外?你都能找到对应的选择。
关于结局,选择大团圆?大决战?或是戛然而止的开放式?——最后一口茶汤下肚,是意足心满,还是意犹未尽?或是余韵袅袅,萦绕心头?要给大家一个怎样的交待,随你。
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一款属于自己、代表自己的茶品时,普洱的“DIY时代”也就到来了!你的审美、你的个性,以及你对茶的认知,也都将由它展现出来,再去等待懂它的人去欣赏……
我是空山,带你聆听普洱
参考:万维刚《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