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宇谈艺术·第2期:“二王”用笔大多用侧锋丨私享艺术
编者按:旭宇先生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又博学善思,在文苑各领域都有很多闪光的、异于常人的、高屋建瓴的看法。私享艺术特开设专栏【旭宇谈艺术】,连续刊载旭宇先生有关艺术的文章。与众多师友一起研习中华文化与艺术,并藉此开启一场切磋与交流。
“二王”用笔大多用侧锋
注:本文根据旭宇先生的访谈录音整理
提起“二王”,说他们都是中锋用笔,而失于北碑的棱角,这是一种误判。
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人们都以为“二王”的作品是比较俊美,甚至有的人认为是柔美,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二王”的东西你看那线条是很健朗的,尤其是王献之。“二王”有很多方笔,是侧锋线条,是见棱见角的。
冯承素 摹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用侧锋取妍。咱们可以看看《兰亭序》,虽然那么小的字,也很多是侧锋,好多方笔出锋的地方。当时他是用悬肘写的,能写成方笔是很不容易的。后人,多认为“二王”中锋用笔,是一种误判!造成这种误判主要是和北碑比较来进行判断的。北碑都是见棱见角,但有些地方有二次创作,是工匠有个再创作的过程,工匠在刻的时候把那个棱角刻出来了,其实在书写的过程当中不见得就是那样。
冯承素 摹兰亭序-局部
所以由此看来,“二王”的东西不能用北碑来追问,来比较。如果认为王羲之的作品只是流美,我觉得还不完全是这样,他也有刚健的一面,特别是“小王”的作品有大开张,不拘一格的创作态势。
旭宇先生作品 《书录王献之书札》局部
后人有个说法,王献之相对于王羲之也是古今,他父亲王羲之相当于古,王献之相当于今。但是再往前推,蔡邕他们是古,卫夫人是古,王羲之是今。自古至今,知古今之变,知古今之继承,在继承当中有变化,知道这些东西然后自己再自学,再研究自己的走向,这是很必要的。
旭宇先生作品 《白蕉题兰杂存》局部
万山磅礴方有奇峰
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在魏晋时代,尤其是东晋王羲之的时代,那时整个时代的书法全部处于高原,那些帝王将相们都写得那么漂亮,我看了看当时的帖,不只是王羲之、王献之写得好,那时代的人都写得那么好。在大家都写得好的基础之上,才产生了那些特别的亮点,如果说没有那个时代普遍高水平的书写,就不会产生“二王”。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羲之也就没有王献之。王羲之不是横空出世,不是莽莽昆仑,王羲之是在普遍高峰的情况之下异军突起,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精神、审美取向。只是他的笔墨要比别人更靓丽,因此被众人推崇。
旭宇先生作品 《白阳书廿一史弹词》局部
首先是有高原,然后有高峰,然后高峰当中还有异军突起,还有异峰,还有奇峰。所谓的万山磅礴方有奇峰。王羲之就是那个时代的高峰当中而又产生了异军突起的代表。王家父子异军突起。因为我看那个时代的作品,看到那么多人都写得那么好,齐刷刷的,我们现在都达不到这种境界。这就需要研究那个时代的环境了。
旭宇先生作品 《白阳读古诗手札》局部
我们研究书法史也要结合文化史和思想史来研究。魏晋时期是什么样的环境呢?
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和中国的老庄思想产生了火花的碰撞和融合,也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了一种融合,所以才产生了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提到的放浪形骸。
旭宇先生作品 白阳书《菜根谈》局部
竹林七贤也好,或是陶渊明也好,出现了那种百花齐放、求新求变、放浪形骸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比较解放,提倡和大自然的融合,主张天、地、人一体化。我即是天,天即是我,此生我要生活得更自由自在,不受一些事情的局限。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为中心。所以说这时候产生的艺术不光书法上是这样的,在诗歌上和文学上也是这样的。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艺术现象。
旭宇先生楷书作品
-完-
旭宇,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旭宇先生以其数十年不懈的耕耘,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荣誉,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关注时代,正气高亢,刚健清新,自成壹格,在诗坛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彰显出全面大家风范。行书宗法晋韵宋意,飘逸劲健,富有书卷之气。楷书化魏融唐,率意和自然,是其今楷理念实践的全新范式。草书创作,达到了飞扬畅达,连绵贯通的高妙艺术境界。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体现了他丰富的学养,他倡导诗书互化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品格高尚为社会所称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艺术大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