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481—500)
常熟记忆 今天
作者简介
周公太,研究员,常熟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库专家,上海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
瓦砾斋笔记(481—500)
周公太
481、营口市博物馆藏民国十年(1921年)常熟吴石平所绘手卷一件,纸本设色,纵37厘米,横1010厘米。引首有邵松年楷书题《松下读书图》,前钤“阑雪斋”朱文印,落款:辛酉三月,畦韭先生鉴,松年题。钤“邵松年印”白文印及“息庵老人七十以后书”朱文印二枚。画面上苍松异石,篱笆菊花,时任常熟县知事杨梦龄(号畦韭)端坐其间焚香茗茶,执卷长思。画尾落款“辛酉仲夏、虞山石平吴龢写”,钤“吴龢”白文印。卷后有邵松年、俞钟颖、杨同檙、胡炳益、丁学恭、胡炳复、王庆芝、李士聘、钱寿琛、陆琦、杨同升、钱名琛、沈朱轼、邹鲁望十四人作跋。文中对杨梦龄曾两度主持常熟地方政绩给予高度评价,该画当系杨于1921年卸任前常熟各界人士为表达对其敬仰而延请邑画家专门绘制之肖像。
482、北宋金石学兴起,常熟亦受影响,收藏家不断涌现。如南宋初参知政事翟汝文之子翟耆年,以父荫入官,但因善恶分明,不容于世,罢归后放浪山谷间,以收藏及著述自娱。志书称其平居巾服,好为唐人装,能清言,工篆隶,考古犹有特识,著有《籀史》二卷。梅李乡人锺璇,六岁而孤,先是育于龙图学士林橘家,曾取林所藏书尽阅之,后筑“药圃”于梅李,隐居达20年,为范成大等名士所赏识。其不仅有《药圃稿》、《山中录》、《续白孔帖》等,还有秦汉以来钟鼎奇字藏于家。
483、虞子贤,世居支塘乡,家藏书史及古今法书名画甲于三吴。其曾购得同邑钱伯广殁后所散出的朱熹《城南二十咏》长卷,爱之不啻拱璧,学钱氏于宅之西偏构堂三楹作为储藏之所。并延请书法家周伯琦题“城南佳趣”堂名,昆山名士秦约撰记。家有“瑶芳楼”,亦系重金收藏到一张名为“瑶芳”的古桐琴而建,文学家宋濂曾为之撰《瑶芳楼记》。三吴文士常相聚其家,以鉴古为乐。
484、程家桥位于西门外山前塘上,据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等载,以桥畔原有明代工部尚书程宗祠墓而得名,又因属山前塘第二座桥,俗称“二条桥”。乾隆间毛琛有诗云:“留守台池迹未湮,二桥垂柳系船频,游人莫厌连宵雨,正好田家作夜春。”始建年月不详,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里人吴峻基、周明孝等曾修,咸丰间又修。今存桥系南北走向,拱式单孔,用青石与花岗石夹筑,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全长31.8米,二侧明柱上各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联,整桥跨度较大,气势甚壮。
485、明末清初东南文宗钱谦益,藏书巨富,号为江左巨擎,但其它收藏也十分可观。顾苓的《河东君小传》记述道:“为筑绛云楼于半野堂之后,房栊窃窕,旁龛金石文字,宋元刻书数万卷,列三代秦汉尊彝环璧之属,晋唐宋元以来法书,官哥定州宣城之瓷、端溪灵壁大理之石、宣德之铜、果园厂之髹器,充牣其中。”上述所列之物,皆为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珍品,有些显然属于大内之物,非一般人所能拥有,而只有象钱谦益如此地位者才能获得。
486、建国后市文管会在莫城黄土山发现古窑址一处,内有成品及半成品砖一批,据铭文可知系建造宋代方塔之砖。一:正面模印“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十字;二:正面模印释迦如来像一尊,右侧面有“田公翰造”、“二层”二印;三:正面模印释迦如来像一尊,左侧面有“六层”、“脚砖”、“壹号记”三印;四:残存半截,正面素,左侧面有“四层”、“十一甲”、“门前砖”、“陆贞甫造”四印;五:残存一段,正面素,右侧面有铭文“县郭弟子何祥并妻金”九字;六:残存半截,正面素,右侧面有铭文“大宋国平江府常熟县”九字。按:据元代《重修琴川志》载,方塔由僧文用始建于建炎四年,功未半而卒。咸淳间僧法渊撤遗构重建,高九级。既云文用功未半,当可推定其仅建成塔基,或至多一二层。而此砖铭中有四层、六层等编号,则可证必为咸淳间撤遗构重建塔时所烧造之砖。
487、雪井,原位于虞山东岭辛峰亭南侧竹林庵前,系宋元祐中海陵徐神翁弟子申元道所开凿。《虞书》载:“元道与其师徐神翁别,嘱曰逢虞即止,无雪即开。过虞山庐,山峭无水,一日大雪,惟庵前无雪,忆其师语凿之,果得美泉。”明洪武间林大同《送国子监生滕彦章入京分题得雪井》诗云:“申公炼金液,筑室海虞东。四山雪模糊,此地涵疲融。凿开混沌竅,一勺灵泉通。味甘清且洌,为民洗疲癃。王明可用汲,资养那有穷。汔至亦未,君子当用中。”此井凿于山上,井水实为山泉。建国后,井废并被山泥所掩没,原有青石八角形井栏,今不知所在。
488、长寿桥位于虞山锦峰拂水岩上。据载,明世宗以泥金彩绘斗姥及真武像各一轴赐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邑人严讷,讷不敢藏于私家,特于拂水岩上建真武院供奉,并建此桥。明崇祯龚立本《常熟县志》曰:“岩临山阿,两崖中豁有长寿桥跨之”。又传,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常熟许士柔、孙朝肃、华亭冯明玠,昆山王焕如、上海范文若同游虞山拂水岩。正值东南风大起,涧水如万斛珍珠,纵空抛洒。文若行之桥上揖之曰:“始觉吾文负于此”,遂结为拂水山房文社。桥上结社,堪称逸事。据民国《藏海寺志》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寺僧道机重修。建国后,为游览安全,曾加置铁制栏杆。今存其桥,东西走向,墩基用青石,面以三根花岗石条并列架成,全长15米。南向梁端上镌“长寿桥”额,旁有小字题记“明严文靖公建,光绪癸巳重修”。
489、1994年5月6日,张桥镇南新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三座古墓,市考古人员获悉后迅即赶赴现场,收回绝大多数出土文物。计有瓷器建窑黑釉兔毫盏、影青粉盒、高浮雕瑞兽纹铜镜,漆钵、漆盘、漆盏托及铭文墓砖、石刻墓志等。从所出墓志可辨文字中,知系邑人周绅及妻尤氏家族合葬墓,入葬时间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此墓中所出的建窑兔毫盏及几件漆器较为珍贵,特别是一件漆盒底上有金粉书“癸酉苏州传法寺后真吴上牢”12字,对研究此批漆器的确切年代和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志文记载有周绅之孙周衮于元祐间中进士等内容,亦为历代邑志所失载。
490、福山系西晋时古南沙县署所在地。1973年3月及1976年2月福山公社苏桥大队社员在沿江岗身上挑沙土时曾先后出土西晋时期卧茧形虎子、鸡首壶、盖罐等青瓷器数件。1976年3月5日福山公社绿山大队在殿山与石家山间的石子岗平整时从墓中亦出土青瓷器一批,惜大部分为社员所毁。1980年春福山邓市大队以及1982年10月15日福山南沙大队社员在岗身上挑沙泥又发现西晋和东晋鸡首壶、圆形虎子、四系罐等青瓷器10余件,均由该村干部姚明光协助县文管会征集。
491、王珪,字君璋,一作均章,号中阳老人,河南开封人。天禀灵悟,博览群籍,尤精通凝神养气之术。元代大德间来到常熟隐居,筑室于虞山脚下,将居处取名为“中阳丹房”,从此澄心观道,修炼成家。著有《道德经注》、《泰定养生主论》、《还原奥旨》、《原道集》、《四书道统》、《山居幽兴集》等。其善于弹琴,并工绘画。喜作牧牛群图,布局繁密,意趣高雅,曾受到赵孟頫器重,《虞山画志》亦称其山水不在黄公望之下,元四家之倪瓒曾专程到虞山拜访并绘《梧竹图》相赠。志书称其晚年辟谷,活了九十多岁。有弟子名高敬斋者,也很有画名。王珪之画,流传下来的极少,明代正统时副都御史邑人吴讷曾得到过所画《虞山图》,惜早已散佚。今仅存一幅《百牛图卷》,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
492、1984年10月,余在福山镇寺前村原南朝梁大慈寺废址曾见古井一口。口径0.38米,测深5.2米,井壁以长方形砖垒砌。其上置有青石正八角形井栏,高0.35米,三面镌刻铭文,其一:“义泉”。二:“承事郎里人邹以平、信士邹以德兄弟,福山大寺僧琼玉林等九房,弘治八年仲冬吉日建。”三:“大清嘉庆壬戌仲春吉日本镇众姓重浚”,字略有磨泐。按:其铭文见载于《重修常昭合志》金石志,称为福山井栏题字,但与所见栏上镌文稍有不同。时犹水质清洌,为村民所饮用。
493、孙艾,字世节,号西川翁。父孙纪曾任明代刑部员外郎。艾风流雅儒,性格豪爽侠义,遍交朋友,父亲去世时,有十郡之客前往吊唁。平生致力于学问,工诗善画,为沈周弟子,曾依韵和沈所作落花诗,为沈所激赏,特绘《落花卷》相赠。与昆山周诗、长洲吴宽、文征明及皇甫冲兄弟友善,常相往还。《画史》称所作山水宗黄公望、王蒙,花卉写生则学钱选,评论为格调清高,得元人天机流动之妙。亦能画人物,曾为师沈周写照。传世作品有《木棉图》、《蚕桑图》,上有沈周于弘治元年(1488)题诗及邑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和诗,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94、2018年1月,日本长崎县壹岐遗址出土一件刻有“周”字左半部分之弥生时代后期(公元1至3世纪前后)陶盆残片,明显属中国所制陶器。日本学术界推测是通过与大陆及朝鲜半岛的交流带入日本。而笔者根据实物照片观察此器系泥质灰陶,其表面施有一层黑衣,则与中国江南太湖地区常熟出土战国及汉代早期遗址之泥质灰陶表面施黑衣陶器一脉相承。如1990年10月常熟城北绣品厂古井内出土战国到西汉黑衣陶罐5件,1997年10月常熟古城区中巷遗址出土西汉晚期黑衣陶盆、黑衣陶扑满及黑衣陶片10多件等。黑衣陶最早可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南方多稻草,往往在烧制陶器时,于器物表面施以草木灰形成一层黑衣作为装饰,故名。
495、集贤桥位于支塘镇东街盐铁塘上,俗称小石桥。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载:“集贤桥,明嘉靖十九年沈定始建,候峰宏续成之,康熙间重修。”1992年余从桥拱底所镌铭文知,系明嘉靖间沈定始建木桥,后候氏易木为石。康熙五十九年(1720),因桥面塌陷,危及行人,遂有太学曹颂僖,倡同镇周公锡、李君成、朱肇隆诸姓合力重新修之。文为西华知县邑人归鸿撰,庠生屈成桂书,柴御嘉刻,旁另镌有众捐资者姓氏等。此桥为单孔拱型,东西走向,用青石夹花岗石筑成,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全长13.18米。梁枕石上镌“集贤桥”三字。原两侧明柱上有楹联,已泐不可辨。按:支塘镇古属双凤乡集贤里,故此桥当从里名。
496、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常熟铁琴铜剑楼虽以藏书闻名,但其他如书画、碑帖、印章、铜镜等文物收藏亦富。据所知,瞿凤起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以个人名义捐赠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一批铜镜,共达四十二件,质量极高。时代跨越汉、晋、六朝、唐、宋、金、明代,其中的六朝四兽镜、汉十二辰镜、汉八乳镜、唐绝照四兽大镜、唐鸟兽花枝镜、錾银八卦镜属稀见之珍品。在当年,该批文物即被估价为二百八十万元人民币,如今则已达天价。
497、1965年12月27日支塘乡长桥村陶公桥堍出土砖刻《唐故制授温州乐城县令龚府君墓志铭》。其志文称墓主讳玄受,字道该,其先武陵人,系汉光禄大夫滕茂三孙,至十二世祖芝还迁南沙,县令曰家范焉。其高祖旻,曾祖野鸾,祖文琛,父松谈,皆隐居不仕。以贞元十一年(795)九月十一日,卧疾终于私第,春秋八十有一。以其年十月十九日,窆于县东七十里涂田村内,与妻吕同茔。长子逺称,次子清晈,少子永寜,并仁孝道全,哀毁逾礼。为恐陵谷迁变,特勒贞石以为记云。按:此志对研究常熟六朝时期的南沙县建置及龚姓迁常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498、翁同龢视所藏王翚《长江万里图》长卷为性命,尝于卷末题跋曰:余藏此画二十年,未敢亵以一字。遇通人逸士,辄引同看。黄金横带者虽固请,未以示也。今年四月,蒙恩放还。俶装之顷,有贵游欲以巨金相易,余曰它物皆可,惟此画与麓台巨幅,此生未忍弃也。比归里门,人事纷纭,资用空乏。暑郁蟁雷,几不可耐。每就北窗明处,时一展卷。清风拂人,尘虑都净,世间神物,固应尔耶?抑劳逸顿殊,身世两不相收致然耶?赵子固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余尝目之为愚。若余者,其愚耶?否耶!既自笑,因书于后。光绪戊戌六月晦,快雨初晴,病起手战,松禅居士同龢记。
499、杨彝(1583-1661),字子常,号谷园,别号万松老人。江苏常熟东唐市人。早年为钱谦益门下,善诗文。明崇祯八年(1635年)岁贡,为松江训导,擢都昌知县,引疾弗赴。天启四年(1624年),在其所建凤基园中创立文社“应社”,世谓“唐市学派”,名重一时,见于著录的弟子有数百人之多。入清后与顾炎武等相往还,晚年归隐乡里,以教授生徒为业。著有《四书大全节要》、《诗经说约》、《谷园诗文集》、《怀旧诗》、《复社事实》等。
500、梁天监二年(503年),有普明法师者因感福山镇临江濒海,百姓长期受到水患侵扰,故择殿山西侧建造“法水禅院”并在寺中置石龙以镇潮水。梁太清元年(547年),法水禅院改名为“大慈教寺”。1976年3月,福山乡林业队在殿山搞绿化时该石龙于大慈寺遗址出土,后由县文管会征集。其用整块石灰岩巨石用高浮雕技法雕成,通长277厘米,宽108厘米。龙为四爪,整体呈S形,身有鳞片,长尾垂地,体态肥硕健壮,作昂首游动状,给人以力大无比之感。极其生动和古朴浑厚。其与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南朝陵墓石刻无论在形态和石质、雕工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作为南朝石刻蛟龙,传世更为稀少和珍贵。现陈列于市碑刻博物馆。
程家桥
长寿桥
支塘集贤桥
唐市杨彝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