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7杜甫五律《畏人》读记
杜甫五律《畏人》读记
(小河西)
畏人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此诗应作于宝应元年(762)春,时杜甫居草堂已是第三个春天。畏人:诗成后在诗中随意取二字为题。此诗并非专咏“畏人”。
异方:《诗》(魏-曹植):“弃我交颈欢,离别各异方。”《送高郎中北使》(唐-杜审言):“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万里:万里桥。《元和郡县图志》卷31成都县:“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蜀使费祎聘吴,诸葛亮祖(饯行)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以为名。”《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畏人:《杂诗》(魏-曹丕):“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拟古》(东晋-陶潜):“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小筑:小而雅的居处。《移家谢赵再可》(宋-章甫):“经营小筑幽深处,借车欢喜移家去。”
褊(biǎn):狭小、狭隘。《葛屦》(诗经):“维是褊心,是以为刺。”王先谦集疏:“《说文》'急’下云:'褊也。’'褊’下云:'衣小也。’《广韵》:'褊,衣急。’……褊小、褊陋,皆自衣旁推之。”《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杂诗》(唐-张彪):“君子有褊性,矧(shěn况)乃寻常徒。”
榛(zhēn)草:丛生杂草。《后汉书-窦武传》:“后母卒,及葬未窆(biǎn埋葬),有大蛇自榛草而出。”《犍为江楼》(宋-范成大):“无人驿路榛榛草,有客江楼浩浩风。”
大意:蜀地早春随处花开,蜀地春鸟随处啼叫。万里桥边清江之上,三年来看夕阳低垂。因不愿见人而建成小小的草堂,俺性格偏狭适合幽居。门口的小路随杂草丛生,是否有人骑马来访俺也不再留意。
诗意串述:这首诗前二联写景。在远离故乡的“异方”,站在万里桥头或清江岸边,看春花随处发,听春鸟随处啼,望夕阳渐渐低垂,已“三年”。景色十分美丽,但这是“异方”之景,而且一望就是“三年”。后二联写幽栖。因“畏人”,构筑了小小的草堂,因性“褊”,还特别适合这样的“幽栖”。门口的小路已杂草丛生,俺已不关心是否有人骑马来访。初读此诗,杜甫似乎在说这儿景色很美,也无人打扰,很适合自己。但多读几遍,好像也不尽然。“三年”言漫长。“无心”意无奈。如真的“无心走马蹄”,干吗还常站在桥头江边看夕阳西下?看夕阳西下时杜甫在想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