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5795)“当代愚公”毛相林 绝壁凿出致富路
“当代愚公”毛相林 绝壁凿出致富路本报记者 雍 黎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有“当代愚公”之称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入选。这个有着43年工作经历、29年党龄的党员,带领村民耗费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改变了下庄与世隔绝的状况。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发展柑橘等产业脱贫,如今,这条路已被拓宽、加固,成了致富路。走出“井底” 凿出天路出天坑“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上山鼻杵路,下山腿发怵;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重庆巫山县流传的“顺口溜”这样形容下庄村。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达1100多米,因而得名“下庄”。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井底之蛙,没有出路。要有出路,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问天要路。”1997年,作为原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毛相林在去县城开会途中,看到以前同样闭塞贫困的邻村通了公路、亮了电灯、看上了电视,深受触动,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凿山修路。那时,下庄村的路还没有列入全县规划,村民们不敢想象,甚至说他“疯了”,但他没有泄气,耐心地动员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村民杨亨双说,20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毛相林这句话。修路无资金,毛相林带头自掏腰包,发动村民东拼西凑,并给上级写申请打报告;修路无机械设备,他就带领村民们腰系吊绳,用钢钎、大锤、锄头和双手,以最原始的方式步步向前凿进。在建造过程中,先后有两名年轻人被滚落的巨石砸中身亡。这让曾经无比坚定的毛相林,有了动摇。在黄会元的灵堂上,全村人悲痛不已时,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站出来说:“我儿子死了,但他死得光荣,这路更要修,不能再让后人们受苦!”毛相林含泪问村民要不要继续修路,在场的村民们大声喊出“修”,纷纷举起手,这让毛相林坚定了信心,第二天又向大山发起了挑战,再没有退缩。2004年,前后耗时7年,一条2米来宽、全长8公里的绝壁天路终于修通,下庄村从此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历史。百折不挠 闯出脱贫致富路有路只是第一步。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大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上徘徊。2005年,老下庄村和两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当选为新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琢磨着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毛相林边学边干发展产业,在村里培育漆树、养山羊、种桑树养蚕,但都失败了,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一看,才知道下庄村海拔低,不适宜发展这些产业。他发现不懂科学地蛮干,耽误了村里的发展,主动在村民大会上作了检讨。“打通村民的致富路,丝毫不亚于在绝壁上劈山开石。”毛相林感慨道,“但是,流血流汗我们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呢?”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就是不服输,一定要让下庄村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毛相林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对下庄村的气候、土壤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分析,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产业,并制定“瓜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还让村民参加技能培训,打响下庄村劳务品牌。在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柑橘)“三色”经济的推动下,下庄村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4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多元的40多倍,村里70%的农户都有了小轿车。谈及获奖感受,毛相林说:“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再苦再累都值得。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不会丢,下庄村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还要继续走好致富路!”(《科技日报》2021年2月19日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