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的 意 象 境 形 神
诗词格律新说/弘道书系
作者:石观海
诗词格律教程
作者:谢桃坊
每个人都在说意境 可诗词的意境是怎么来的?其实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是在取境也就是形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诗歌的形象 是客观与主观情场相融而成的,是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加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
这个形象一旦形成 就不同于原来的物体。 就如照相不等于国画一样。所以才有情景交融之说,意象要高于形象 是含有主观情意的。
诗学里认为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造之象 比如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 这个意象就是作者有意构造出来的 至于那天晚上有没有雨根本不重要
意与象两个要素是通过语言媒介而进行感应。 交融, 契合的产物,是诗人传达情感, 表现思想 ,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
好的意象应该是完整的, 和谐, 优美, 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区别于客观物象 就在于意象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打上了主观情感烙印的产物 。
诗歌的意境则是由一系列的意象构成的。所以,意象就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这个实在的、具体的、鲜活的象,须作者精心营造 ,有情丝寄托,有灵动之态才好
向晚幽林独自寻
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
谁与安排去往心?
这是叶嘉莹在加拿大归国讲学时写 大家可以看看 这首诗里的意象选取
好好体会她的意象选取与安排 可以说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与途径
可以说 在诗歌创作中 总是意象在先 意境在后 首先要有一个个的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 然后融合 化为一种意境 而意境 是诗人对人生 对客观世界有所感悟的某种心灵之境
这个意境 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以形象思维构筑而成的 形象思维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方式 ,是一个要求生动可感 有联想的一种过程
歌的形与神 形 就是物的形状 是具体的。神 就是表现具体物象所呈现的精神本质。
诗歌只有形而无神 拘于形而无神 那基本不是诗歌。大家也许还记得苏东坡写的 戏徐凝瀑布诗 吧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这是乐天做官时 徐凝 张祜想得到白推荐 白让他们同做一诗-----此故事见 全唐诗话
徐凝说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后来苏东坡看到徐诗 很是感慨。认为徐诗不如李白诗的飞流直下三少尺, 戏题一绝以嘲讽 写了这个戏徐凝瀑布诗
他说徐诗 仅有形而无神。苏东坡说 诗歌 形神兼备 方为妙品。
他说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他的意思就是说,画滴像仅是儿童之见 写诗只知道写出物象,如儿童一样 就不是诗人。 如 现代人游山水 只写景 ,而景中没有个人的见识与情感 ,那不是诗。
苏东坡认为 诗歌如滞于物是没有意味的, 形神兼备 ,才会获得无边春的效果 神会 ,意会, 才是中国诗人与画家的高境界标准。
这里的神和意的取得不是依靠艺术形象的所谓真实 ,而且要求诗人画家在对物象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以自然的流露为妙
信手拈来 ,出神入化 ,艺术形象虽不似 ,却能创作出形外之形。
也就是不似而似 ,得画外之情, 画外之神。
当然 仅神似无形似也是不行的,那样就是脱 。所以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 ,进而达到形神兼备
要求 :不粘不脱 ,不离不即, 就是说 ,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 ,也不能离开物之本身。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诗词格律与创作
作者:夏方进
---- 详见 司徒空二十四品诗的离形得似之说
所以 ,中国诗学之精神 ,认为 形神兼备 ,是诗歌艺术形象创作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外精神的完美统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辩证法。在中国艺术家眼里 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作 ,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
这种艺术形象创作的共通之处 ,也就是诗与画无根本区别的缘由所在, 也就是诗画同源论 。 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 ,神似高于形似, 也就是得意忘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创作最基本元素。
形神说到神韵说 ,美学家宗白华说: 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人神奇之妙境也 ,详见他的艺境。
努力使诗境空灵而得其神而不使之质实而拘于形。 空灵则回味无穷。 质实则一览无遗。所以 ,要求诗歌创作者 ,深于情 明于理 ,通于法 巧于辞 ,写出:情景事理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提出 艺术境界 包含三个方面
一、诗歌创作以创造意境美为最高的审美理想。
二 、诗歌鉴赏以艺术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三 、诗歌评论以境界为最高评论准则。
美在境界 是他诗学的一个核心。 当然 他的美的境界, 借鉴了西方康德的美的理想 和 审美意象说 叔本华的 审美静观方式 以及艺术理念说
说了这么多 其实只是想大家记住 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
意象是诗人传达情感, 表现思想 ,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 想写好诗词 就要选取好意象
作者:王步高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