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5)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3日
草果是立化腻苔之妙药
中焦湿浊不化,舌易苔白腻而厚,平时我们熟知应用芳香化湿药,比如砂仁、厚朴、佩兰、霍香等。跟诊林师以来,林师常用草果,有一病人用药后3日复诊苔明显变薄(病案未记录),另《杏林薪传》里也有专门论述草果化腻苔有立竿见影之效。所以想分享一下这味药。草果首见于《饮膳正要》,最早是作调料用,民间煮肉常用草果一二枚,与茴香、花椒等共作调味品,可增强消化,增进食欲。入药常用量6-9g。草果味辛,性温,无毒。入脾经、胃经。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禁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草果。
我的中医人生(8)
作者:李惠 2017年02月13日
今天接着学习了桂枝汤的应用延伸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由于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就以太阳病的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及后背拘紧不柔和。
使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后,葛根在这个方子里作用有三,一是助桂枝汤解肌袪风,解表,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所以,服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就不用喝热稀粥了,只需盖被子保温;葛根的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驱除经脉中的邪气;葛根的第三个作用是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经脉拘挛的证候,与津液不能滋润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治疗经脉拘挛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所以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
回想起以前调理过的患者,颜先生,46岁;症状:肩颈不适,不可以左右转头、笑也会痛;分析:他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开车,车内热有时开窗,汗出后皮肤毛孔打开,开窗后风比较大,分寒邪气很容易顺势侵袭人体,由于他长时间一个姿势开车肩颈部气血循环不畅,容易受邪气的侵入,导致进一步的僵硬,进而一动都会疼痛。调理方法:全身能量灸,重点艾灸肩颈部,然后针对肩颈部疏通然后拔罐刺血,配合针灸和外敷热泥。两三次就没有疼痛感了,又巩固了3-5次,现在已痊愈。如果用桂枝加葛根汤也会效果很好!
我的中医人生11
符英 2017.02.13
昨夜夜班,新收一男性41岁患者,因2小时前与人争吵后自觉胸部憋闷疼痛,呈针刺样疼痛,休息后无减轻,伴头晕,呈昏沉感,自觉双上肢有麻木感。予舌下含服硝甘一片。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心肌酶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体T:37.5,BP:172/108mmhg,HR:104次/分,神经系统等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脉弦数。老师未予特殊处理,并嘱其休息,45分钟后复测血压138/88mmhg。给患者开中药时,考虑到其病很重要的原因是与人发生争吵,中医辨为胸痹,肝气不舒,气机郁滞,致心脉不和,且肝气郁而上扰清窍,考虑柴胡舒肝散加天麻平抑肝阳散热、钩藤清肝平肝。分析得未必恰当,还请指出赐教。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65天(88)
2017.02.13 作者:林佳明
竹沥是竹子的汁液。制作方法是: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把两端的竹节砍去,然后劈开,架起来,用火烧烤竹竿的中间部位,此时,竹子的两端即有液汁流出,这个汁液,就是竹沥。
现在的药店,有两种制品,一种是“鲜竹沥口服液”,里面纯粹都是鲜竹沥,另外一种是“复方鲜竹沥口服液”,里面加入了其他化痰的药物,我是这样用的,在病情严重,用鲜竹沥救急的时候,用鲜竹沥口服液。而在病情没有那么重,以化去黄痰为主,辅助治疗的时候,用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中医认为,竹沥性味甘寒,归心、肺、胃经,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主治痰热咳嗽,痰黄粘稠;亦可用于痰热蒙蔽清窍;痰热中风,舌强偏瘫;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常配清热化痰,息风定惊药使用。
在孩子有严重的肺内感染,出现了黄痰、高烧、剧烈的部位比较深的咳嗽、全身症状明显的时候,此时需要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而在这个时候,我们认准了这是热证,可以给孩子服用复方鲜竹沥口服液,这个药,我建议大家把黄痰作为判断的依据,如果是白色的痰,则千万不可以用。但是如果前面的症状都有,而且黄痰明显,就可以使用。
这个药的效果非常好,一般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把黄痰清掉,扭转病势,我对此药的评价是:这种疾病的治疗中,一般难以控制的热势,使用这个药以后,很快会热势会被遏制住,疾病进程会被扭转。
有人说,鲜竹沥太凉,孩子不适合用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正因为它药性寒凉,所以在这种热象明显的时候,才能大展拳脚。而一旦清除了热邪,我们停止使用就可以了。
而那个“鲜竹沥口服液”,我觉得如果感染严重了,痰热壅盛,也是可以用的。而我一般用这个药来救急,在很多痰热蒙蔽清窍,导致患者昏迷神昏的时候,此药会有大用。
这是名老中医江尔逊的经验,老先生在治疗脑中风昏迷的时候,在急救的过程中,会用超剂量的鲜竹沥,一般会用到一百克,往往会扭转病势,令患者恢复。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鲜竹沥是清痰热用的,不是所谓的“止咳药”,不可以一见咳嗽就用,有其对于白痰、清鼻涕的孩子,是绝对不可以用的,那和寒证使用川贝一样,是寒上加寒,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我的中医人生365天(3)
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作者:王伟健
今天背诵条文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此条文说明了成“结胸”的原因,均是攻下太早之故。医有“汗吐下”三法,有人喜用汗法,有人喜用吐法,如果医家专喜下法,则为病家惨事。现在西医无论什么感冒,均用点滴抗生素治疗,算不算“下法”?如此看来,结胸证大多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有的是热实证,当然也有寒实结胸证了--是否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说的“痞”证就是寒实结胸证?留待老师的解答!
昨天给爱人针过后,晚上爱人未再出血,感恩!今天中午巩固疗效,效不更方,再针一次。针后爱人说隔壁老人说肚子不舒服,叫我去看看。患者体瘦,苔白厚、老,舌体红,舌尖三次均歪向右侧(我心中一紧);每餐两碗饭,大便每天两次,一次偏溏;手脚冰冷,夜尿4-5次;夜梦多,均为惊恐之梦;偶有胸闷头晕,自述腹胀,喜按。多家多次医院检查未查明原因。心中冒出“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莫非是“脏结”?是用“附子理中”,还是当归四逆合吴茱萸汤?还是“痞”,用“生姜泻心汤加附子”?拿捏不准,嘱其先服“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一周后复诊。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周志阳 2017-02-13
桂枝,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桂枝汤,常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和营卫不和引起的汗证,荨麻疹等。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 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 治疗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还可治疗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
用法用量:煎服,3~9g。
我的中医人生(3)
作者:支彬
2017年02月13日对伤寒论第三条的理解
【原文】太陽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陰陽俱紧者,名为伤寒。
*“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伤寒:太陽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寒气客于经中,太陽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本条讲太陽伤寒症的主症、主脉,在太陽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陽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陽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陽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陽郁闭则营陰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3日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辩证论治,为什么中医辩证而不辨病呢,它和中医的发展历史有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对疾病的认识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尚不能对疾病进行基于病因病理的鉴别,只能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对疾病的认识,而对这些表面的征象只能归纳总结出各种证型。
《伤寒论》中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 它不同于《黄帝内经》中的六经,《伤寒论》中的六经病,其实即是证,每一种病就是对一类症状的归纳,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只要出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就称属于太阳病。六经来源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伤寒的六经中,表里又细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而寒热虚实有可归于阴阳,表里阴阳对应,就可分出六种:表阳、表阴、半表半里阳、半表半里阴、里阳、里阴,在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我的中医人生(11)
陈小芳 2017年02月13日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今日看到一久咳患儿舌质是红的,却一派寒象。我想红舌不是热象么,咋跟症状对不上?林师说,说到红舌,一般都会想到红为热象,主热症,宜清热。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内有寒饮,郁阻气机,津液不上承所致的假热,可以说是真寒假热。那么反过来,病人舌质淡,却口干、口渴喜饮,能说是寒证么,内热过盛,阳气闭不外达也可出现寒舌的假象。《伤寒论》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的中医人生(11)
李仁昌 2017年2月13日
陈某,女,79岁
以呃逆、反酸半月来诊,证见纳差,恶心,偶有吐酸水,伴上腹部隐痛不适,自服奥美拉唑未见好转,舌淡红苔白腻,脉缓。辩以胃虚气逆证,治宜降逆化痰,益气和胃;遂投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拟方:旋覆花10g、代赭石10g、党参15g、生姜20g、半夏10g、大枣10g、茯苓15g、莪术10g、海螵蛸30g;患者除夕夜服一剂,疗效甚佳,初一停药一天,上证复发,后再服两剂,未见来诊。
伤寒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伤寒杂病论》以旋覆代赭汤治伤寒误下,脾气受损之证;现以旋覆代赭汤治呃逆效果甚佳。
本地盛产海螵蛸,以海螵蛸治疗胃中泛酸效果甚佳,类似西医以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