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听雨丨多雨的暑假
多雨的暑假
作者:隔窗听雨
儿时的夏天,有很多故事,记得那一年,在一连串的炎热的日子滚爬过来,又一个暑假悄然无声的来临了。
这个夏季雨水多,三天两头的就来一场雨,一连几日都阴着天,太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这样的天气照样不会影响到我们小孩子,下雨有下雨的乐趣。
这不,雨一停,两个小伙伴小微、小云子就站在大门口。我心领神会,趁着爸爸睡觉,偷偷的拿出搅捞子,提了一把铁锹,带上一只小水桶,悄手捏脚的溜了出去。
我们三个每人一顶草帽,防备再下雨所用。
一路蹦跳,直奔小南洼而去。小南洼到大南洼一直到黄楼边上,这一片从去年就改成稻田种水稻。小南洼北面修了一条很长的水渠,正常的时候,水渠向稻田输送水灌溉,雨天的时候,水渠下边的沟就成了泄水通道。
大田改成水田,对于农户来说是绝好的事情,因为秋天可以有细粮到家,吃上梦寐以求的白米。大田改成水田,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开春,插秧的时候,这里有无数的青蛙,在夜晚与清晨叫声连天。夏天雨季来了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多的小鱼,雨大的时候,还有更大的鱼出现。秋天,田间一片金黄,稻浪翻滚,吸引来各种鸟儿,如果有一张粘网,会捕到很多很多的鸟儿。另外还可以拎着铁锹挖田鼠。冬天,农家孩子都会拿着铁丝耙子挠“毛囊”烧火用。(毛囊即碎草)稻田地里碎草多,拽着耙子来回跑,一会就可以挠一堆。冬天的稻田地比较平整,孩子们会在这里放风筝。冬天放风筝和春秋两季最大的区别就是冻手,其它的没有什么两样。……
天依旧阴沉着,偶然间会有雨星飘下。来到小南洼,水渠的泄水沟已满,水流较大,我们找一处比较窄的地方,挖土截流。由于水流速很高,一锹土下去顺着水流就冲跑了,试了几次都是徒劳。仔细琢磨一会我对伙伴说:“挑有草的地方挖,从边上一点一点来。”
“好了。”大家一起干起来。
我们寻找草密的地方,因为草根会把泥土牢固的凝结在一起。用铁锹挖很大的泥坨,放进水里,从沟边开始陆续向前延伸。不多会我们就垒起一道坝埂,中间留了一个口子。为了牢固起见,我们又挖了好多土加固。确保万无一失后,我在缺口处插上搅捞子,小云子跳下水扶着,几分钟后,真还截到几条小鱼。反复几次收获一般,小微从前面跳进水里趟水“霍落”草棵,这是一种赶鱼的方法。果然,很奏效,这次收获比前几网多了不少,而且还有三条鲫鱼,虽然不算太大,总比“小麦穗”强。
小麦穗是一种银白色的小鱼,水塘里很多见,涨水时,车道沟里也会出现。折腾有一阵,水桶的底被捉到鱼遮住了,看样子有二斤多。小微去了前面更远的地方,依法炮制,效果不如之前理想。小微说:“这里没多少鱼,我们换地方吧?”
“好吧。”我表示赞同。小云子起网收东西,我扛着搅捞子提着桶,小微拽着铁锹,我们三个一起沿着水渠向西走。忙碌好半天,有些热了,草帽甩背后,好让头上的汗水蒸发掉。在小南洼西北角有一处小水坑,小薇说:“这地方兴许有鱼。”
“这得怎么抓啊?”我很疑惑。小微回答:“下水摸。”
话音还没停止,小薇已经跳到水里,我和小云子放下东西,心里稍有犹豫。看着小微专心的在草棵里摸鱼,那种认真的程度可谓是专心致志。别说,没一会功夫他还真的摸到一条鲫鱼。看到收获我们两个来了精神,一下子跳进水里,学着小薇的样子摸起来。我们三个小伙伴都不甘落后,在水里折腾起来,期待抓到一条大鱼。
不得不佩服小微,一个多小时他摸到十多条鱼,小云子摸到两条,唯独是我,特别遗憾,哪管捉一条也好,只得心有不甘的面对零收获。如果没有碰到鱼还可以,可每次都能从我手心里跑掉,最可惜的一次,一条很大的鱼,在我手中极力挣扎,最后捏住尾巴,还是从我的手中滑脱出去,逃到水里。
长时间活动在水里,腿肚子有些痒,只顾抓鱼没有留意,不自觉用手去挠,触到软乎乎的东西。反应过来才知道,同时也被吓一跳,自己已是被“蚂鳀”叮上了。蚂鳀是什么?农村的男孩子都知道,它在水里活动,小的一寸多长,大的足有三寸,黑色的、扁圆形,是水中的软体动物。它可以咬破人的皮肤钻进肉里面吸血,并且不会有疼痛感,几乎让人不知不觉。这个小东西很“膈应”人,它不但吸人血,一遇机会,大小牲畜,骡马牛羊,都是它的猎物。只要身体里有血液的动物,站到水里就会被它叮上,它是令人讨厌的吸血鬼,有时青蛙也身受其害。对了,这个小东西它也有一个不错的学名:水蛭。
如果发现蚂鳀叮在腿上,即便钻进半个身子也不必着慌,可以站到田埂上,用鞋底子使劲抽,直到打得它蜷缩着身体从肉体里退出来。当然,自己必须忍耐一下疼痛,因为,每一下都是抽在自己的腿上。
蚂鳀钻进肉里,别试图把它揪出来,因为可能是徒劳。一旦把它扯成两截,留在人体里的那一半,恐怕只能到医院开刀动手术方可解决问题。
这次,叮在腿肚子上的“蚂鳀”不止一条,一阵连续的叭叭声过后,腿肚子抽得通红,不多时,几条贪吃的水蛭滚落在地上。看着它圆圆的肚子里面装的是自己的血,谁都会痛恨的踩上它几脚。可它特别“皮实”,踩不死,徒劳的是我们。除非把它放在石头上砸,方能让它粉身碎骨。
小半天过去,连抓带捞整了将近半桶鱼。收获多少似乎不重要,过程中享受着一种开心快乐。这一次,我还是真羡慕小微摸鱼的本领,远比我们俩强出许多。
天空的阴云还没有散开,风中还夹杂着零星的雨点,这样的天气挺好,远比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天空,晒得人打不起精神。折腾半天有些累了,决定偃旗息鼓,我们三个手提肩扛,踩着泥泞,沿着来路返回村里。
路上,有时间相互打量,我们无一例外的湿了大半截裤腿,屁股蛋子沾着稀泥,一双手泡得发白,脸上挂着半干的泥点,好像全身上下只有背上的草帽是最干净的。我们相互一笑,故意奔跑,踩得泥水四溅。
路过西坑,河水几乎漫到路上,这是村中唯一的池塘,也是干旱时取水浇地的地方。我们一齐拥过去,站在浅水处,洗手洗脸,再把腿上的泥巴洗掉。接着还要把搅捞子涮得干干净净,免得被爸爸发现挨骂。铁锹也要洗干净,装鱼的小桶也要刷一刷,总之,连人带物不能“泥沽千球、”“埋汰巴拉”的,尽可能的保持清洁。
一切停当,先去小微家,准备把捉来的鱼均分。他进屋找来一个小盆,装了多半盆小麦穗,捡了五六条鲫鱼。之后我们又来到小云子家,这回好分了,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同样他也是拿来一个盆,把鱼装进去送回家。接着,他俩把我送到大门口,没有进院,我自己拿着所有的东西悄悄的走进院子,把抓鱼的“家什”放回原处,又把装鱼的小桶放到外屋。
这一天的收获,在现在看来好像没有什么,可在那个时候,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鱼,竟成了我们三家很美的一顿晚餐。在袅袅炊烟的院落里,有一股扑鼻的鱼香飘出门窗,让一个普通的夏日傍晚,有了一种幸福的味道……
文/隔窗听雨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隔窗听雨,实名:单乃久,74届知青,久居辽宁鞍山。一个喜欢文字的摄影师,一个从事摄影的文学爱好者,时常敲击键盘去追逐过往,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温度,希望每一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能够温暖自己感动他人。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