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乡村来到城市

从乡村来到城市

我在农村一直生活到23岁,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才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虽然十分庆幸,摆脱了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代人的宿命,但是乡村的水土滋养了我的生命,我的骨子里仍然打上了乡村、乡土、乡情的烙印。

第一次进城,印象特别深的是,城市里的厕所和农村大不相同,那种瓷砖贴面的地板、墙面照见人影,方便之后自来水冲刷的干干净净。农村的厕所是柴帘子围着的砖头砌成的深坑,条件好的人家也至多是砖头砌成的围墙,有的是一口破水缸埋在地里,就当着厕所。刮风下雨天气,如厕成了大问题。难怪有人说,农村人在城市人面前矮三截,那时城乡差别是如此之大。一位老教师的夫人说,孩子找对象找农村出身的人,等于降两级工资。

再说吃的食物,城里人吃的都是大米白面,有菜蔬供应。我考上学校户口迁出农村,亲身体会到了这种差别。城里人每个月有29斤粮食供应。在农村每天是粗粮,很少有油荤。记得莫言说过,一年也见不到几回油星。我对此体会最深了,不要说吃油困难,连吃水都困难。我们那个地方是黄河夺淮形成的特殊地形,两边冲子地势低洼中间凸起的盐碱地,干旱的时候,水塘的水都干涸了,要吃水,就在干涸的水塘向下开挖深井,渗出的水浑浊,明矾澄清后,洗菜煮饭,人畜共用,哪里还有卫生可言。城里的人,用的是自来水,不要肩挑人扛,开关一拧,清亮亮的水哗哗流淌。真是城里人、农村人生活条件两重天。

住的房子悬殊更大了。在农村泥墙草盖的土坯房,经不住风雨剥蚀,每年秋天都要泥墙,泥墙前,要将盐碱锈蚀的犹如铁锈的土坯铲掉,然后再把事先和好的油泥拌草屑的泥浆用泥模泥上去,每年秋天都要重复一次这样的活计。一到秋天,风雨大作,土坯草房,风雨飘摇,屋外大下,房内小下。杜甫有诗云:“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我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所以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就特别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现如今,置身城市许多年了,可是我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甚至赶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就说到超市购物,自动付款,我却显得笨手笨脚。一次陪同家人去超市购物,小孙女轻车熟路地先把物品放置台上,然后扫码,一件一件扫完后,点出付款方式,微信支付,打开支付码扫一扫,自动付款,然后取走购买的物品。我惊讶于这个时代发展,科技时代、智能时代真的到来了。有几次我自己去超市购物,按照程序,自动付款,好像掌握了一门技术,多了一项生活技能,心里要多畅快,有多畅快。提着物品往回走,心中跳出这样的歌词: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今年夏天,我们全家到海南旅游,住在靠近海边的宾馆,早餐是自选的。我也学着游客自选早点。我选了一汉堡,随手拿起第一层放到嘴里,小孙女见状,惊讶地说,爷爷,汉堡不是这么吃的。我自觉惭愧,这么多年走过不少地方,到过许多大城市,高档酒店也住过,也见过精美的饮食,可是仍然适应不了。晚上在一餐厅,有很多外国人就餐,小孙女要的披萨,刀叉并用,而我还是习惯用筷子。

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时,一学生在北京无名居酒店招待我们.他说,无名居很有名的。的确如此,看看那餐具精致、细腻,就不同于一般酒店,在农村当然见不到。有个细节今天想来仍觉不妥。餐盘里放着叠得紧缩得像一块圆圆的米糕的餐巾,我以为是点心,放到嘴边嗅,感觉不像,这时留意其他人,人家熟练地放开,原来是一块四方四正的白色餐巾。我暗暗庆幸,幸亏无人瞧见,不然多不好意思。

曾几何时,吃饭是一个问题,能吃饱饭是一种奢望。现在物质丰富了,饭食的精细、柔软,却又这样不能吃,那样有禁忌。倒是儿时在农村时的那种粗劣的食物,是最佳食品,据说能降低血脂、血糖。这是不是一种轮回?当年千方百计逃离农村,一头扎进城市,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精致的生活,以为这才是人生,可是人生却是这样的奇妙。

现在我不仅居住在城市,户籍也在城市。有什么优惠呢?一次到公园参观,守门的说,本地户口免费,外地户口收费。我立即掏出本地身份证,那门卫立刻放行。心里喜滋滋的,这回终于享受一回城里人的待遇,以为自己就是城里人了。那次和妻子到南京老门东游玩,就餐时,老板开口说你们是苏北的?我一脸茫然,你怎么知道我们是苏北的,他说看样子,听口音,一猜你们就是苏北的。接着说,我也是苏北的,来南京好几年了。用南京本地人话说,我的妈呀!看样子、听口音就知道我们不是南京人。我本想辩解,我们已经办了南京户口,但转而一想,城里人,乡下人,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终于明白,无论我置身城市多久,我还是乡下人。正像一首歌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灵魂深处烙上乡村记忆,并且挥之不去。

做个城市里的乡下人吧!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何时归故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力资源从乡村向城市大幅流动,不亚于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国家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年轻人,年 ...

  • 农民也有了财产性收入,农村7000万套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已经启动

    我国农村人口从2011年到2021年,十年减少1.64亿,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导致空心村越来越多,闲置老房子和宅基地越来越多,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村闲置旧宅基地和房子面积达133亿平方米. ...

  • 苏北农村的哭丧

                                 苏北农村的哭丧 文/王忠 今天到老家去出一份"老人礼",这个说法在我们那里是有一个特定含义的,老人即死人的意思,在我们那里 ...

  • 终于,日本的房子开始白送了,中国呢?

    真是皇帝不开心 开心死太监 放眼每个大城市 到处都是剩女话题 年过三旬的姑娘们集体抱怨:男人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每个相亲会男女比例一比十?不是说中国有4000万光棍吗? 媒婆界有一句名言,了解一下? 没 ...

  • 杨能广:城与乡的交融(散文)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城与乡的交融 (散文) 杨能广 城里富,乡里穷:城里洋,乡里土:城里繁华,乡里闭塞:城里开放,乡里保守: ...

  • 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区别

    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在城里,我们遇到一个人,所知道的他[她]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识别只能判断这个人的性别,大致年龄,容貌丑俊,其他的身份信息就是个谜了,所以在城里人和人之间容易产生不信任 ...

  • 当了二十二年校长的父亲,退休后从乡村来到了城市

    文:高成哲 图:来自网络 2012年,父亲退休了,做了22年的中学校长的他,终于从大家昔日仰慕的位置上,黯然离场. 但回家才两个月的他,又重披"战袍",到了县城的一家私立中学里,担 ...

  • 山东招远|杨书清:乡村里城市(组诗)

      乡村里城市(组诗)  杨 书 清 其实,春是花在放开 春光无声进入了 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 禁锢一个季节严冬的寒冷 惭愧得-- 溜到村前小河残冰上流泪 待在化妆室深处 不想让绿叶最先登场 用缤纷与艳 ...

  • 乡村与城市的灵魂书写——鲁迅与张爱玲的小说比较分析

    鲁迅与张爱玲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对他们进行比较,可以有很多切入的角度,这里我且从他们描写的场景来看. 鲁迅在为所不多的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形象,他几乎没有书写城市,而是专著于农村. ...

  • 人艰不拆︱从农村来到城市,是我这辈子最傻的决定

    文/胡诌 学医的朋友老林,实在受不了大城市生活压力,辞职回到了老家小县城.问他为何,他说,每天疲于奔命,挣得没有花的多,感觉始终融入不了这个城市. #农村# 生在农村是一种原罪 老家村口的地头是一片乱 ...

  • 乡土散文:乡村草垛

    那时的乡村,草垛随处可见.当时,人们条件差,烧火做饭总离不开它.记得十岁时,我每天早上或傍晚背起一个筐子到村边的围子沟拾柴火.不久,天井的草垛大了. 草垛是乡村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田埂上,阡陌间,庭院里 ...

  • 【散文】乡村记忆(作者:天一点点蓝&朗诵:如风)

    乡村记忆 作者:天一点点蓝  朗诵:如风 时光如白驹过隙,再过几日,就是中秋节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挥汗锄禾的身影,不禁勾起了童年乡村记忆. 我的故乡在农村,童年是在乡村度过 ...

  • 从草原中来到城市中去,《白云之下》直面草原人的现状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伴随着优美的歌声.熟悉的曲调,思绪瞬间飞到了内蒙古的大草原上,跟着牧民一起放牧,体验宁静的生活,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

  • 散文之乡村丧宴:白事上的喧闹,可以缓解家人的悲伤

    人哭哭啼啼呱呱坠地,热闹非凡:人悲悲戚戚黯然离世,自然也不能安静地一走了之.离开的人以对尘世不知,活着的人需要一场喧闹来宣泄心中的悲苦,丧宴,应运而生. 过去,在经济条件普遍不好的农村,人们对生死的执 ...

  • 散文:乡村黎明 | 王克楠 主播 | 孙燕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乡村黎明 王克楠   作者简介  王克难,笔名:王克楠.丁火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学院客座教授.河北散文学会常务理事.评论写作为骨,散文创作为经,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