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我的前线婚礼
我的前线婚礼
我的婚礼是在前线举办的。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那段往事,心里仍会有一份深深地感动。时至今日,我仍清晣的记忆着朱宏林、戴伟平、金弟非、高建杭、薛宁刚、孙金宝、傅金强、陶木叶、张永胜、段建设、戴相勤等诸多老战友年青时的音貌笑貌。因为有了战友们那份纯朴情感的注入,使得那场简单的军旅式婚礼,充满着人生的喜悦,让我至今难忘。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我随武汉空军雷达四十九团石首连,后整编到昆指雷达三十二团参加中越自卫反击作战。在中越自卫还击作战还未打响之前,调入昆明西山八连,历任582操纵排长、副连长职务。
在后来的战事中,我地面作战部队,由进攻性作战转换为领土防御作战。但空军雷达部队的空勤保障工作,仍处于高度的战时状态。连队指战员的探亲假、婚假,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加之我父母过世早等诸多原因,个人婚礼迟迟未能举行。于是,我和爱人商定,把婚礼的举行地放在了前线。
一九八〇年“八一”的早晨,我随连队生活保障车早早下山,赶至昆明火车站,迎接我的爱人。
那时候,军人的恋爱与婚姻生活,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大多利用探家机会,亲友们提媒相亲,便确定了恋爱关系,两年才有一次探亲机会。和恋人的感情交流,靠的是半个月一次的鸿雁传书。
在站台上,我揣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生怕认不出两年未见面的未婚妻。
列车进站,我发现有位姑娘提着行李包走上站台。凭着直觉,我从容地走到她的面前。姑娘羞涩的望了我一眼,委婉一笑。这一笑,让我肯定了自己直觉。
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是相当保守的,不象现在年轻人,久别相逢,又是拥抱,又是热吻的。
汽车进入龙门景区,向着一条往山上岔道爬行。一路的曲折与颠波,让我爱人几次想呕吐。爱人悄悄地问我:“你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我憨憨的告诉她:“习惯了!”驾驶员张福义打趣的说:“嫂子,全怨我的驾驶技术差,让你受苦了!”
车辆开到山顶,驶进营区,副指导员朱宏林早就领着几位战友,在营房前恭候我们的到来。
我和爱人刚走了车,戴相勤、段建设、张永胜、金弟非、戴伟平几位战友便兴高采烈的跑上前来,争着抢着要为嫂子拎包。嫂子长、嫂子短的喊个不停。“嫂子,你再不来,咱连副就急得跳滇池了!” “嫂子,你来得正好,咱连副终于有人管了!” “嫂子,你的到来,咱们的军营才有了活力!” 我爱人含着热泪,感动的连连点头称是。
迈进临时的新房,焕然一新的布置,让我十分感动。平整的大床,是用两张小军床拼起来的,桌上是摆放着方方正正两条军被;墙壁上剪贴着双喜的大红字;桌上整齐放置着战友们用津贴费购置一对热水瓶茶具;一对花瓶插满了战友从山上采摘回来火红的杜鹃……
婚礼在连队“八一”节晚餐时开始的。饭堂中间那块黑板上,醒目地写着“祝贺新郎新娘,新婚之喜,永浴爱河!”几个大字 。这是薛宁刚战友用心绘制的。
婚礼主持人是朱宏林战友。“战友们: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们迎来了千里迢迢从江苏赶来的靓丽军嫂,她把全部的爱,洒向了这遍军营、献给了最可爱的人。我谨代表全连官兵,向这位漂亮可敬的好军嫂致以崇高的军礼!”
“我们当兵有什么?没有金钱,没有财富,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之驱;只有一颗守护人民安宁的赤诚之心!”
“当中越边境狼烟烽起,我们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同敌人生死拼搏,可有些姑娘们害怕了,退缩了,她们的无情,是撒在战友的心头的盐巴,这样的爱,我们永远不需要!”
“然而,就是这位可敬的好军嫂,她义无反顾的行千里路、携万种情,来到边疆,来到前线,把圣洁的爱交给了军营,把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了军人,这不仅是新郎的荣幸和幸福,也是我们每个军人的骄傲与自豪!”
“谁说当兵的没人爱,在我们的好军嫂后面,将会有无数位好姑娘投向战友们的怀抱,那一曲曲美好的爱情欢乐曲,永远会在咱们军营中环绕……”
婚礼庆典结束后,很多战友纷纷涌到那个新房,开始闹起了“洞房”。
一个个别出心裁的节目,闹中有礼,喜中带乐。炊事员傅金强,用一根红线,吊着一个苹果,让我们啃咬;机灵鬼张永胜,找出一粒糖块,让我含在嘴上让我爱人对咬;老兵戴伟平,让我和爱人亲吻、拥抱……
段建设走进人群,耍起了川剧变脸;高建杭拿着口琴,吹奏起悦耳动听的《我爱祖国的蓝天》;金弟非张开嗓门,唱了一首《手中的钢枪》……
宏林战友提议,让我俩合唱一曲《十五的月亮》。爱人由开始的含蓄羞涩,渐渐地进入角色,饱含深情地亮起了歌喉: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新房内,歌声,笑声,欢乐声,在营区、在雷达阵地的夜空中回荡……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和爱人参加亲友们为儿女操持的婚礼,面对着那声、光、电美仑美奂的场景时,我常不时的问我爱人:“你对我们那时的婚礼后悔过吗?” 我爱人总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一辈子都没有后悔过,因为那次前线军营的婚礼,让我认识了那么好的战友,那么好的兵,也让我加深了对军人的理解和军人的爱!”
爱人轻轻将头靠上我的肩膀,喃喃自语:“若有来生,我还嫁给军人,还在军营里举办婚礼!”
作者简介: 陈克平,江苏阜宁人,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过知青、参过军,上过战场、带过兵,经过转业、下过岗。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常有作品在《空军报》《阜宁日报》《弯弯射阳河》《中国审计报》等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