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体系结构理解

孙子兵法》内在逻辑严密,区块划分清楚,呼应衔接紧密,13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

一、逻辑关系

《孙子兵法》的论述,围绕战争规律和战胜目的,以战胜攻取为主线,以全胜为最高追求,舍事而言理,针对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要素及相互关系,由总到分、由理到法、由正到奇,逐层展开。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讲战争决策问题

论述战争与国家安危关系,强调“慎战”观点。以计篇“国之大事”为起点,围绕战争与国家安危关系展开论述,从国家安危大局提出对战争的客观要求。作战篇清晰、深入地辨析了战略进攻的久战给经济、军事造成的巨大影响,指出“钝兵挫锐”“国用不足”的重大危害,对计篇中提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论断进行了细化论证,并从国家安危的高度深入研究了战略进攻的“兵贵胜不贵久”基本指导原则和“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的作战指导思想。谋攻篇针对战争危害,确定了战胜攻取“兵不顿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指导思想。并在最后一篇火攻篇中提出战胜攻取后的“费留”问题,从而全面论述了战争对国家安危的影响,使“慎战”的观点更显有力。

第二层论述战胜攻取之理

在计篇中首先提出影响双方战争力量的客观因素“五事七计”,又提出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观因素“因利而制权”及“诡道”作用,指出战胜攻取“诡道”关键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谋攻篇中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争谋略以及“众寡”用兵之法后,总结提出“知胜有五”的知胜之道和“知彼知己”的取胜前提。在九变篇中提出“是故屈诸侯以业,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的通常方法。“五事七计”、“因利而制权”、“兵者诡道”、“知胜有五” 及“知彼知己”形成了《孙子兵法》战胜攻取之道的主要理论要点。

第三层论述战胜攻取之法

针对伐兵、攻城,全书论述了4种战胜攻取之法,逐层递进。其中形篇论述了两种取胜之法,一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自保而全胜之法(胜可知而不可为,可胜在敌,取胜以乘敌之隙为主,依赖于敌人犯错误),二是以“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正)为基础 “以镒称铢”绝对优势实力取胜的“称胜”之法。势篇至九地篇论述两种战胜攻取之法,一是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优势和主动,避实击虚因敌制胜法(以正合:处军相敌,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军争先机之利。以奇胜:形人而我无形、使人备己、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击虚、因敌制胜);二是以“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为客之道”和“地形兵之助”为基础的“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顺应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的战略突袭法。所论述的战胜攻取之法,由“可胜在敌”“胜已败者”到“敌虽众可使无斗”,再到“威加于敌,其国可拔,其城可隳”;由“胜可知而不可为”“能为胜败正”到“胜可为也”,再到“巧能成事”,层层递进。

第四层讲述与战胜攻取有关的因素及辩证关系

以战胜攻取为主线论述与取胜相关的各种要素及关系,并注重从敌我攻守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第一是侦察与反侦察方面。谋攻篇中首先提出“知彼知己”要求,地形篇中深化为知“可以击”与“不可击”,“知天知地”。在形人方面,行军篇中相敌之法,实虚篇中“策”“作”“形”“角”四法,用间篇之战略侦察均是。在我无形方面,形篇中“藏于九地之下”,军争篇中的“难知如阴”,九地篇中“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始如处女”等均是。在实虚篇中提出了“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者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最高要求。第二是作战决策方面。在形篇中论述了实力与攻守、可胜与不可胜关系,提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作战决策。在九变篇中论述用兵九变之利害关系,提出“通于九变之利”“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指挥决策要求,以及“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备战思想。势篇论述治乱、勇怯、强弱的关系,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战斗力变化发展规律,并在军争篇论述鼓金旌旗一民耳目用众之法,由此提出“治心治气治力治变”作战时机选择思路。第三是作战指挥方面。在势篇中论述了“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的指挥方法手段以及用兵奇正之变、势与节、求势与责人问题,并提出“以正合以奇胜”“势险节短”“择人而任势”的作战指挥要求;实虚篇中论述“致人而不致于人”关于争取作战主动权问题,以及“形人而我无形”与“致人而不致于人”关系问题。第四是争取优势方面。在军争篇中论述了军争为利为危的关系,提出“后人发先人至”的“迂直之计”和避免陷入“迂”和“患”不利地位的“先知迂直之道者胜”军争之法,总结提出用兵“勿”法。第五是地之利、人之用方面。地形篇通过“地有六形”、“兵有六败”得出“地形兵之助”及“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论断,九地篇论述九地屈伸之利,以及深专浅散的人情之理,提出“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用人方法。

第五层论述内部关系及组织管理

从正反两面论述军将民的素质要求及其关系,部队建设管理方法等,突出论述将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作战篇中提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谋攻篇中提出“夫将者,国之辅也”、“君之所以患军者三”,得出“将能而君不御”的知胜之道。九变篇中提出“君命有所不受”,用间篇中“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对将本身素质及其任务,在计篇中提出“智信仁勇严”要求,九变篇中论述“将有五危”等五种不适合指挥作战的人格缺陷,地形篇中论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将的政治素质问题,九地篇中提出“静以幽正以治”要求。并分别在势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专门论述将对部队的管理使用问题,提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专亲”与“罚”、“厚”与“能使”的问题,以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素行以教其民”的部队训练管理论点。还有地形篇“兵有六败”为“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的论述。总起来看,用大量篇幅,突出论证“将孰有能”的重要意义及将的地位作用。

二、区块划分

《孙子兵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篇又可独立成章。为方便理解,笔者试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区块。区块划分以已有定论的汉简本篇章次序为基础,具体可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3篇(计、作战、谋攻),主要论述战争规律及赢得战争的条件,是讲战争之理。第二部分是第4至11篇(形,势,行军、军争、实虚,九变,地形、九地)①,主要论述战胜攻取之法。第三部分是第12篇(用间),重点论述战略侦察问题,因其在整部兵法中地位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单独划分。第四部分是第13篇(火攻),论述火攻运用方法,深入阐述“慎战”观点,收束全文。

第一部分全面论述战争基本规律问题

计篇既是整部兵法的总领,也是第一部分的核心。作战篇和谋攻篇以此为基础深入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对战争基本规律的总体认识。计篇以分析预测战争胜利条件为线索,主要论述战争与国家安危的关系、战争力量要素(五事七计)、战争主观能动性的实质(因利而制权,兵者诡道)以及庙算测胜4个问题。提纲挈领概括了对战争能够造成直接影响的基本要素与主观能动性问题,是对战争军事本质的探讨。作战篇从组织战争、战略进攻的角度,论述战争对军事和经济(胜久则钝兵挫锐,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对国家安危(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的影响,由此提出战略进攻的一般规律(兵贵胜不贵久),以及胜敌而益强(因粮于敌、车杂而乘之卒共而养之)的一般作战指导原则,是对战争总体及外部联系的探讨。谋攻篇,针对战略进攻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指导战争的策略,即“兵不钝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上兵伐谋”的策略选择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思想,“众寡之用”的用兵方法,“将能而君不御”的君将关系问题。最后总结前三篇所有问题,提出“知胜有五”的战争取胜规律(从动态视角对五事七计战争取胜要素进一步补充完善),并按照知胜有五“知”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总结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伐兵战胜攻取之法

是《孙子兵法》的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5个小块。其中第一块形篇重点论述根据实力确定攻守策略及塑造绝对优势实力取胜的方法(根据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战争常态,采取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战争态度;修道而保法塑造绝对优势实力,先胜而后求战的称胜方法)。第二块势篇重点论述作战指挥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问题,提出治众、斗众、奇正、虚实四个组织指挥的重要问题,论述战术奇正之变和势险节短要求,提出“形之”骗敌、“予之”诱敌动敌之法和择人而任势的指挥要求。第三块包括行军、军争、实虚3篇,论述通过争取优势和主动,达到因敌而制胜、以实击虚的取胜方法(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军争之法;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敌虽众可使无斗)。第四块是九变篇,重点论述各种作战指挥决策方法问题。第五块包括地形、九地2篇,是第三块内容的深化和细化,是九变篇的具体化,接地气,解难题。论述地形对作战胜利的辅助作用,并以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为依据,根据用兵敌不及拒的最高要求,提出战略突袭的取胜方法问题。其中地形篇通过论述地有六形、兵有六败得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论断,继而对“知彼知己”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可以击、不可以击,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九地篇论述在9种军事地理形势下作战指挥、部队管理的问题,提出以巧取胜的战略突袭作战方法(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以解决“敌众以整将来”的问题,达到战略进攻“威加于敌,其国可拔、其城可隳”的王霸之军的最高境界。

第三、四部分分别是用间篇和火攻篇

用间篇讲战略侦察问题内容主要论述在战争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使用方式,解决战胜攻取得前提(动而胜人,先知也;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可以借用的自然力量及运用方法,并提出“费留”问题,进一步深刻阐述“慎战”观点。

三、呼应衔接

《孙子兵法》在兵法整体、区块内部首尾都有呼应,区块与区块之间、每一篇文章内部均有转承衔接,整部兵法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一是首尾呼应

从兵法整体来说,突出表现在首尾各3篇文章的相互呼应上。火攻篇中费留、慎战与计篇中国之大事相呼应,包束全书。用间篇“凡兴师十万”与作战篇“十万之师举矣”,用间篇“先知”地位作用与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论断相呼应,九地篇中战略突袭与计篇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作战篇中“兵贵胜不贵久”要求相呼应。

各区块内部首尾之间也有呼应。第一部分3篇文章,计篇不可不察与谋攻篇知彼知己相呼应,计篇庙算测胜与谋攻篇“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相呼应。第二部分中九变篇分别与势篇和形篇相呼应。势篇对作战指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综合论述,是后续4篇文章的综合提纲,九变篇内容是对作战指挥部分论述的总结和收束,其中“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之灵活应变以及“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全面思考周全决策的论述与势篇任势要求相呼应,并与作战篇“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相呼应。九变篇中“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与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相呼应,更将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关系表述得更加完整。

二是转承衔接

《孙子兵法》各部分内容之间转承衔接紧密,前后连贯。其中以形篇、九变篇、九地篇连接作用最为明显。

形篇论述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问题,与谋攻篇“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论点相一致,同时引出后续关于以优势实力取胜的论述。势篇是形篇姊妹篇,传承计篇中“势”(因利而制权、诡道)而论述,与形篇紧密相连,并通过对作战指挥能动作用的精彩描述引领后续内容展开,其逻辑关系不需多讲。

九变篇承上启下作用尤其明显。首先提出九变问题,从五种地理情况下的应变到“途有所不由”等四变,是作战指挥问题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由通于九变之利、不通于九变之利提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论断,是对组织指挥问题论述的深化和转承。行军、军争、实虚篇均从正面论述组织指挥之利,从九变篇开始兼及论述作战组织指挥之害,“将有五危”,“兵有六败”等即是。另外,九变篇从反面提出不知九变之利、之术,不能得地之利,不能得人之用问题,承启下文,为展开地形篇和九地篇论述打下基础。

九地篇有连接前文和用间篇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战略突袭战法的论述将战胜攻取之法推到以巧取胜的最高境界,对战胜攻取之法的所有论述起到收束和截止的作用。另外通过最后一段对战略突袭的综合性论述凸显了战略伪装的地位作用,并根据“顺详敌之意”要求,启发人们思索对手如果也这样该如何应对,引导出下一篇用间篇,作为对战胜攻取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将用间篇与前文连为一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