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作家】| 韩晓永作品:故乡正走在虚拟的路上
背起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便是故乡!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一段,因为疫情关系,春节返乡不方便,很多人都留在了工作和生活的当地,不断有我老家我从前的学生、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们邀请我进他们创建的各种微信群。其实,以前也组建了很多类似的QQ群,这些群从老家的县、乡、中学、小学到行政村,自然小山村……连接大家的总是和故乡有关,或者地理范围,或者求学经历,甚至建到我从小生活长大的那个小山村,估计还有更小的群,三人一群,五人一伙也是常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同一个地方出去但如今在物理空间上散落在外的人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以家乡的名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群聚,是个很值得咀嚼思索的现象。这些组建在网络上众多虚拟的各种各样的以故乡之名的群体,用共同的记忆和现实的信息对接在互联网,让故乡或者故乡的故事在网络中还原和鲜活,欢腾在网络上面的是虚拟故乡中大家童年中的那些经历和听到的逸闻和故事,在故乡虚拟的路上,浓浓的汇集着一颗颗早已远行着的驿动的心。
在这些虚拟的故乡里,很多来自于同一个小山村,令人诧异的是,很多一个小村庄的孩子已经互相不认识了,只能靠相互介绍上一代人不断的溯源才能来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一时间,自由的网络世界里,没有见过面的一代又一代在家或者漂泊在外面的孩子们,用家乡的土话,聊着故乡或者自己的父辈们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一帮发小们是最热闹的群体,热衷于互相揭秘孩童时的那些发生在故乡的诸多可笑的故事。在这里,一根网线把他们拉回到了梦呓魂绕的故土,谈论着意念中的故乡,很可能,他们分散在五湖四海他乡某一个地方,难得一次能用老家的土话谈笑风生,这是他一年中久违而难得的纵酒和放歌,但是,当人烟散尽,蓦然回首已发现,我们和他们的故乡正走在虚拟的路上。
在这虚拟的故乡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最多的话题,几乎每个人心中都保留有自己曾经生活在这个乡村中的记忆碎片,每个人都能输出和看到故乡中自己熟悉的山山水水的消息,大家谈论的话题多了,个性的碎片逐渐归拢起来,从而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故乡的拼图。现代的技术手段,让故乡展示出来的碎片,一切都是鲜活的,比现实记载更加丰富和便捷。从这个意义上,是令人欣慰的,故乡虽然走在虚拟的路上,但路上并不寂寞。我们能看到在=那些儿时的场景中很多令人激动的画面:过去那座乡下人很向往的曾经一支烟转三圈的小山城,绵延不绝的大山,蜿蜒盘旋的山间小道、潺潺灵动的小溪、参天入云的大树,如海的茂林修竹,春天里金黄的油菜花,森林里到处酸酸甜甜的野果,叫不出来名的草药,夏天河坪三五只慢悠悠的水牛,一群群赤条条戏水的少年,秋天阵阵松涛声,冬天下雪风吹森林传来的枝桠断裂声,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父辈们,冬天围着火炉烤着红薯和糍粑,喝茶聊天……这场景,一幕幕,都是我们儿时的生活,是抹不掉的记忆,是说不出的情愫。
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变迁,虚拟的空间里,那些静止而画面凝固的图片、生活气息跳动活跃的各种视频,能听到那一口土话就是半个故乡。漂泊在他乡的孩子们能够如此近距离的亲近故乡的山水,触摸故乡跳动的脉搏,甚是有透过屏幕去呼吸故乡的气息的冲动。他们和他们出生在他乡的孩子,对于故乡的认知,通过父母,指着这些图片和视频去激活他们骨子里的联想,去溯寻他们的根,唤醒他们的可能从来都不会对父亲故乡产生那没有的乡愁。也许有一天,远行的人们带着他们的儿女回到他的故乡,这些出生在城市的二代,在他所出生的城市里,过着和父辈们完全不同的生活。他所能看到的乡土田园、听到的乡音土话、吃到的土菜野味,父辈们如许新鲜的经历,都是他向来没有经历过的:那静躺在小河里闲适咀嚼的老水牛、那躺在箩筐里的懒散的小猫、小河玩水捉虾、沙滩掏洞拾贝、田野去捉蝴蝶、蜻蜓和鸣蝉……,这些场景和心境,在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故乡》里有鲜活的描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一片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
当然,我们同样也能看到,很多乡村的孩子,一路奋斗走向城市而彻底告别乡村,他和他的后代扎根城市后,那就是彻底的转身,原生的故乡对他已经没有意义或者记忆了!他的故乡不是虚拟,而是空间在行走的时间上不断的更新。也许,一个奔走的旅人,他的一生,总是在告别和新生中随春夏秋冬和日月星辰而不断更替,不断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或许这才是一个人的正常的生活轨迹。怀旧和回首本应该是人到暮年的状态,生活的更新和生命的更替,才是世界保持新鲜的源泉。但是,人从出生开始,都是带着各种标原生的一张张标签:出生地、民族、种族、肤色、语言,不管如何行走,一次离开的告别不可能完成一生彻底的割裂。
如今,你在或者不在,你回或者不回,故乡每天还是草长莺飞,只不过村庄上空再也见不到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每个从村子里出走的人都像一条不再回头的小鱼,流入城里的滚滚洪流,而故乡的小溪却日渐清凉,乡亲已老,鸡犬不再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仅剩的几缕孤烟无法去弥漫村边的树梢。远行者回去的日子越来越少,垂老却越来越近,鲜活的故乡牵引着远行的孩子们走进虚拟的空间,形成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的自发整理,用记忆激活生活,对于生命的整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将来的某一天,在乡音无改或者已无,鬓毛已衰或者未衰的时候,即使碰到已经不能相识的孩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这些碎片的拼图,将指示着旅人们能找到回家的路。
这样的心路历程,耳旁想起了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首诗: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的高原的孩子席慕容,一身轻松,第一次替他父亲回到其实是他父亲舍不得回去的原乡草原,去追寻她的父亲和母亲在蒙古高原家乡所度过的少年时光那生命里仅有的一段不知忧患的岁月,去探望父亲的草原与母亲的河。本来想着一个人安静的来去,到达故乡后,族人们用民族的特有的风俗和礼节欢迎了一位曾经的少年的后人归来,当她在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而四野无声的草原,仰望她少年的父亲曾经仰望过的同样的星空,含泪写下这首心灵传唱的诗篇。这应该是每一位远行者及远行者后人们应该拥有的共同的情绪和心声,这应该是原乡对于远行者最大的意义,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当一位远行者踽踽独行,踩着黎明远离家乡,走向远方,背着家乡的草木和四季,踏着路边的青草和露珠,从此开始一生的出发,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累,他心灵的原点还是他最早的童年,而童年与故乡的结缔,就是原初的乡愁。
你奔走在远行的路上,而故乡正鲜活在虚拟的空间。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 卧书斋主,本名韩晓永,河南新县人,曾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虽误入“法”门,但未皈依深处,居低而仰望,市井寻自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