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砭 » 症狀鑑別 (546症) » 呃逆
症狀 | 呃逆 |
---|---|
別名 | 噦 |
辨證論治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概念】
胃氣上逆,咽喉間頻頻呃呃作聲。《醫林改錯》謂:「呃逆,俗稱打咯忒。」
呃逆在《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千金翼方》等書中均稱為「噦」。至金元時期,《蘭室秘藏》將「嘔吐噦」混稱。《丹溪心法》謂:「凡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則噦即乾嘔,乃嘔吐之類。故在金元之前的醫籍中,呃逆與噦同義,《類經》謂「古之所謂噦者,則呃逆無疑」,金元之後噦即乾嘔。所以呃逆、噦(乾嘔)、嘔吐三種症狀,雖均是胃氣上逆的症狀,但其表現各不相同。
2017年「前瞻基礎建設」計8年舉債8824億,其中編列2507億改善水環境,今已邁入第4年,結果是一年沒颱風登陸就缺水、限水、休耕,下個大雨就淹水,治水的2507億都花到哪裡去了? |
【證型治則】
胃寒:呃聲沉緩有力,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則甚,口中和、苔白潤、脈象遲緩。由於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深入胃腸,停滯於胃,胃陽被遏,納降失常,發生胃寒呃逆,屬寒實證。呃聲沉緩有力,因胃陽被遏,陽氣受阻,故兼見胃脘痞滿,得熱則胃脘痞滿減,得寒則痞滿加重,口淡膩等胃寒兼證。治以溫中散寒,方選丁香散。如寒重可加肉桂、吳茱萸以溫陽散寒降逆止呃。如夾痰滯不化,胸悶,噯腐,可加厚朴、椇實、陳皮等,以行氣化痰消滯。
胃火:呃聲洪亮,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小便短赤,大便秘,舌苔黃,脈象滑數。由於嗜食辛辣之品,胃腐積熱,或外感熱邪結於胃腑,或情志不暢,氣鬱化火,肝火犯胃,以致胃火上衝而為呃逆,屬實熱證。胃火上衝,故呃聲洪亮,衝逆而出。同時兼見口臭心煩,小便短赤,大便難,舌苔黃,脈滑數。治以清降泄熱,方選竹葉石膏湯加柿蒂,以化痰降逆。如大便秘結,可加大黃,通利大腸以使熱下泄。
脾腎陽虛:呃聲不斷,氣不接續,手足不溫,面色蒼白,食少困倦,腰膝無力。小便清長,大便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弱。脾腎陽虛,呃逆聲低不斷,氣不接續;兼見畏寒肢冷,手足不溫,小溲清長等。治以補益脾腎,和胃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湯。如脾腎陽虛,畏寒肢冷,大便溏,可加附子、白朮、乾薑,以溫陽健脾而平逆氣。
胃陰虛:呃聲氣促而不連續,口舌乾燥,煩渴不安,舌質紅絳,脈象細數。胃陰不足,呃聲急促而不連續。兼見口舌乾燥、煩渴不安,舌紅絳等。治以生津養胃,方選益胃湯加枇杷葉、石斛、柿蒂,以降逆止呃,如胃氣大虛,不思飲食,則用橘皮竹茹湯,益氣和中。
【辨證分析】
呃逆一證,有虛實寒熱之異,實者多氣痰火鬱所致,虛證有脾腎陽虛與胃陰不足之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其治療原則。
【文獻別錄】
《景岳全書.雜證謨》:「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癒。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