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机灵和勇敢——《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209号学会机灵和勇敢——《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你可以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为方便交流,请加微信号:aa052631 附言:经典绘本导读一、内容简介大小不同的三只山羊,名字都叫嘎啦嘎啦。一天,他们要到山坡上吃草,但路上必须经过一座桥,桥底下住着可怕的山怪。最小的嘎啦嘎啦首先走上了桥,惊醒了山怪。山怪要吃他,可是小山羊说:“一会儿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他比我大多啦。”结果山怪放他走了。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也一样逃出了山怪的魔掌。第三只嘎啦嘎啦却勇猛地冲过去征服山怪。然后三只山羊到山坡上美美地吃起草来。二、绘本信息书名: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整理: P.C.阿斯别约恩森和J.E姆厄图:玛夏·布朗译者:熊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版首版:2007年2月适读年龄: 1-2岁三、绘本导读【封面】
解析:在封面上,我们认识了这三个名字都叫噶啦嘎啦的小、中、大山羊。羊下巴的胡子确定这三只羊就是山羊。从左到右,依次是大山羊,中山羊,小山羊。他们三个单腿站在桥上,脚下是叠嶂的山峦和流淌的小溪,正在忘情的跳着欢庆的舞蹈。这个画面在故事里没有出现,应该是打败了拦路的山怪之后的一个场面吧。当然这只是作者一个情义上的表达,如果说这是战胜山羊前,显然还没有过桥。如果说是过桥之后,那是它们已经胖墩墩了。也许是它们平日往来穿梭的画面,但有一点它们是欢快而自由的。整个封面以天蓝色为背景,三只山羊位于画面的中心,四周围以树木和山石,画面显得很饱满,加之色彩暗中辅以明亮的黄绿色,一幅和谐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而中山羊中跳跃的棕色与桥面及山石融合在一起。【环衬】
解析:环衬正午的阳光洒满山林和山丘,作者用明亮的黄色与棕褐色交织搭配来呈现阳光灿烂的氛围,描绘出三只山羊在其属地上欢快的跳跃起舞的场面,有跳跃、有注目、有打斗、有在溪水边、有在山顶上、有俯冲、也有攀爬,这些无不是它们日常生活的再现。纯情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在家纵情玩耍。这样的场面和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当然孩子是最喜欢的,而我们的家长却感受不到那份情怀。绘本分两类,一类是给成人看的,另一类是给孩子看的。这是书是属于给孩子看的书,抓住了孩子的心理属性。【序页】
解析:序页采用写意的笔法来交代主人公们生存的环境,骄阳、山坡、花草、树林、小溪和巨石。是环衬的局部特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三只山羊在这样的氛围下该是多么快乐,自然想到我们的孩子阅读时也快乐的。这个作品的素材取自挪威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常见的一波三折结构在这里得到非常好的体现,如叙述简洁、生动,重复中有变化,节奏流畅而明快。这个故事阅读时,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节奏感上,比如山羊踏上桥导致的“吱吱嘎、吱吱嘎”,读出很强的韵律感,甚至带上身体的晃动节奏。另外,全篇不能读得恐怖,坚决不能用吓唬孩子那种感觉,反倒是最后大山羊嘎啦嘎啦反击山怪那里,读得很有劲儿。亲子阅读时,父母应该抱着享受的态度(这就需要父母对本书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用缓慢的语调反复地读同一本绘本,这对幼儿来说是至高的语言体验。这种语言和童谣具有相同的作用。不管听得懂听不懂,倾听这种声音的语言、爱的语言的过程,孩子能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应到父母的情怀,甚至能解读到父母的表情。【扉页】
解析:扉页采用一个大跨页把三只大小山羊强弱对比夸张地反映到画面中,以突出大山羊的强壮,是其它两只山羊的依靠和保护神。大山羊镇静而沉稳俯视着脚下,这是它生活的态度。而另外两只山羊互相在说话对视,也享受着那份清闲和幽静。它们嘴里都叼着绿草来说明它们是草食动物。至于它们的亲密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更倾向于一个母亲和两个孩子的关系。三只山羊都叫嘎啦嘎啦,一是突出音效效果,二是同一名字下让幼儿感知大小的区分。三只山羊背倚蓝天,脚踩黄色花草,嘴刁生命美食,聆听大地的回响,似乎这个世界是属于它们三个的。【赠与】
解析:从环衬页、书名页、出版页看,太阳很大,是个晴朗的中午。这也更是突出小山羊边吃边跳跃的舞姿。就像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没有忧患、没有烦恼,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小山羊嘎啦嘎啦独立成页,凸显它在作者心中的力量,它是孩子的象征。在阳光下边吃边雀跃、无忧无虑不正是你家的宝宝。【第1画面】
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山羊,名字都叫嘎啦嘎啦。他们都想让自己长得胖一点,于是准备到山坡上去吃草。解析:《三只山羊嘎啦嘎啦》这个典型的民间故事,先不看它的叙事口吻,单看它的开头和结尾就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山羊,名字都叫嘎啦嘎啦”,这个“很久很久以前”,并不是真的指遥远的过去,只不过是讲故事人的一种卓越的口头技巧。他是在告诉读者:“我要开始讲故事了。”用现在一句流行语就是在邀请读者要“穿越”时空了。它一下子就能把读者从现实世界拉到故事世界里去。而结尾的那句“好了,喀嚓、喀嚓、咚,讲完故事啦”。就更是一个公式化的结尾了。一听到这句话,读者就知“穿越”已经结束,该从故事世界到现实世界了。民间故事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们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往往有几百上千年了。不管国家大小,民族各异都有优秀的传承,这是挪威的一个民间故事,古老的中华民主更是比比皆是了。只是,现在的老师都不太愿意给孩子们读民间故事,认为民间故事老掉牙了,故事荒唐不说,叙述的语言也都是大白话,这可真是大错特错了,孰不知,一个在民间是之所以能活几百上千年,不变不朽,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民间故事好听充满幻想,既短小又单纯,没有一句废话,念上去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它身上集中了人类所有最原始的叙事技巧。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民间故事数以万计,但改编成图画书,成功的例子并不是太多。这是因为民间故事不太适合视觉化,因为它生命中注定就是口头文学,是“讲”给人听,不是给人“看”的,它需要的是听众的一对耳朵,而不是眼睛。一旦视觉化了,改不好,原来那种口头讲述的魅力就会丧失殆尽。可玛夏·布朗最擅长的,就是民间故事改编图画书,而且每次都能为自己的故事找到最贴切的绘本风格。例如这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她就用看似凌乱,但却简洁有力的线条,把这个粗犷、吵吵闹闹和充满力量的北欧民间故事表现得完美无缺。吃草的缘由“他们想到对面的山坡上,都想让自己吃胖一点,看他们个个都很瘦,骨头都看的见了。”文字简单但视觉丰富。【第2画面】
原文:路上,他们必须经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桥,桥下却住着一个可怕的山怪,眼睛像盘子一样大,鼻子有拔火棍那么长。解析:“路上,他们必须经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座桥,桥下却住着一个可怕的山怪”,故事一上来,就制造了一个大悬念。没有说山羊过桥,突然遭遇了可怕的山怪,而是预先告诉你一个青面獠牙的山怪就藏在桥下边,于是我们的一颗心就悬了起来,不知山羊会不会被山怪吃掉,甚至想大声警告山羊:“当心桥下有一个山怪会吃掉你们!”。如果我们不知道山怪的存在,突然冒出来时,我们只会被它下了一大跳。那是意外,不是悬念。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它告诉我们了,让我们提前预知危险,我们就开始为山治山羊的命运担心了。相比文字,图画营造了悬疑气氛似乎更加浓烈。这是一个俯瞰的镜头。画家让我们站在险峻而高耸的山坡上,拥有一个全知视角,既在河的左岸看到了三只犹豫不决的山羊,又在右岸看到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正等待着山羊自投罗网的山怪,不过,这是一个极不舒服的位置,陡峭,摇摇欲坠不说,从这个角度望下去,还会让人产生一种紧张,不安和眩晕的感觉。你看那悬崖,窄桥和湍流的河水,是不是都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心理上的这种感觉?画家就是用这样的画面,操控了我们的心情,让我们投入到了剧情当中。“山怪要吃山羊”,是这个故事里的大悬念。可山羊一共有三只,这三只一只只都会被山怪吃掉吗?这又是一个个小悬念。在这个民间故事中,这些小悬念,是通过简单问答模式来建立完成的。最好玩的就是山怪的形象,文字描述与画面对比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诙谐和幽默:眼睛像盘子一样大,鼻子有拔火棍那么长!这本绘本的开头是,在三只山羊的面前有一座桥,底下坐着山怪。桥只有一座,这么说来,人的一生也是一座桥。人生道路是不能折回的。各种困难在人生道路上发生。人要克服它。我认为这幅场景就是正要走进人生道路的年轻人眼前的场景。民间故事的含义是如此的深刻。那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到对面山坡去吃草,必须经过一条河、一座桥。如果有其它的路可以走,它们还会选择直接面对山怪吗?【第3画面】原文:最小的山羊嘎啦嘎啦最先走上桥,“吱呀!吱呀!吱呀!”
解析:过河的桥只有一座,走过的山羊也是一只接一只的。民间故事还有个规律:将主人公、敌人或大道具、小道具都孤立起来。而且,山羊过桥的顺序也以小、中、大这样渐大。民间故事常见的三次的重复,十分简练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给小读者们以惊险和惊喜。最小的那只山羊嘎啦嘎啦走到桥上来了,它是那么的小,那么地弱,如果抵抗得了强大的山怪呢?【第4画面】
原文:“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得吱呀吱呀响?”山怪吼叫着。“咩,是我,那只最小的山羊嘎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小山羊小声的回答。“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怪说。解析:当它听到山怪问它是谁时,他转过头来小声告诉山怪:“是我,那只最小的山羊噶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这时,在画面上,我们看到“眼睛像盘子一样大,鼻子有拨火棍那么长”山怪贪婪地张开了大嘴巴:“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羊那么小,山怪那么大,我们不免为山羊担心,小山羊能逃过此劫难吗?看,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注意画面结构,由一只山羊和山怪这一对一的结构(后续结构也是如此)。这也是民间故事的规律之一。因为是这样简单的情节结构,所以口头讲述,用耳朵听也容易理解。同样对幼儿来说也容易理解。面对小而怯的小山羊嘎啦嘎啦的回答,吼叫着的山怪似乎态度缓和了许多,用商量的口吻说“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但是力量对比是悬殊的,看小山羊是如何避险重生的了。【第5画面】
原文:“啊,求你别吃我,我太小了,过一会儿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他的个头可比我大多啦。”小山那样回答。“那好,你快滚吧!”山怪说。解析:小山羊略带惊恐,但太让人难以相信了,小山羊就这样骗过了山怪?这山怪,怎么幼稚的像一个三岁小孩,也傻得太邪乎了吧。这不明摆着忽悠山怪嘛,可山怪居然相信了小山羊的鬼话!民间故事里的角色,头脑简单,容易上当受骗。这样至少可取得两个效果:一是听众会觉得好笑;二是衬托出了主人公的机智。这个画面画家分别给了小山羊和山怪一个大特写,更是大面积的留白。因为没有杂乱的景物纷扰我们的视线,我们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小山羊和山怪这两个人物的身上了。这个场景,实际上是小山羊在和山怪斗智斗勇,从画面的构图来看,小山羊完全占据上风。你看,小山羊的整个身体都被画出来,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似乎是稳操胜券,相反,山怪只画了半张脸,在大半张白纸的压迫下,给人留下一种脑子里一团糨糊,转不过来的感觉。小山羊将麻烦留给了后面的中山羊和大山羊。多聪明的小山羊呀!以弱取胜的方法:将更大的利益摆在后面,让人想象着那样的利益,而暂时放过眼前的你的小利益。【第6画面】
原文:过了一会儿,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走上了桥,“嘎吱!嘎吱!嘎吱!”解析:接下来是中山羊登场,文字和图画完全重复了第一回合,只是中山羊又多了一份从容。一波三颤的结构都以中小山羊独立于整个画面中,不见山怪的身影,来凸显面对风险表现出来的姿态。小山羊不免有些惊恐,中山羊则是多了一份从容。来说明时间历练对战胜困难的信心程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嘎吱!嘎吱!嘎吱!”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音效了。象声词是非常带有特点的,但是我们中国人也能把挪威故事翻译得淋淋尽致。一般绘本首先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往往是画面,但是这本绘本我觉得却是听觉先行,如果没有画面只用耳朵听,也会觉得非常有趣:一方面运用了许多象声词:“嘎啦嘎啦”“吱呀吱呀”“嘎吱嘎吱”,不仅增添了绘本故事的趣味性,也能够激发正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学龄前幼儿的听觉兴趣,唤起他们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想象。【第7画面】
原文:“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得吱呀吱呀响?”山怪吼叫着。“咩,我是,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第二只山羊大声的回答。“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怪说。解析:过程和小山羊很雷同,只是面对山怪画面对比发生了变化。山怪被赋予强大的一方,而中山羊则显得弱小一些。如果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小山羊身上体现的更明显些,而有了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中山羊从心理上更惧怕些,你看它的前腿回缩到腹部,虽然表面上更从容一些。山怪看到更具挑战的山羊也露出更多的凶恶的本性,浮上桥面来恫吓对方。【第8画面】
原文:“啊,求你别吃我,过一会儿大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他的个头可比我大多啦。” “那好,你快滚吧!”山怪说。解析:第二个走上桥的是中山羊嘎啦嘎啦,它没有大山羊的体力,也许还没有小山羊的智慧,它只是模仿着小山羊过了桥。但它仍然是过了桥的。哪怕是模仿别人的智慧,哪怕是偷窃别人的智慧,只要保全自己,又有何妨?一个家庭中,最大的孩子往往最强大,最小的孩子往往最聪慧。而老二,一般会被忽略。然而,老二的安静、稳定,用自己的平静之心,也许依然可以为自己赢得一片天空。这本书画面颜色较暗,基本上是黑色素描,感觉有些粗犷。山怪也比较丑陋凶恶,但是孩子们似乎一点都不感到害怕。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整个故事很曲折,听着故事会不自觉得让自己的心情跟着故事跌宕起伏。这个故事寓意着弱者也可以靠勇气和智慧战胜强大的敌人,故事中山羊的形象也很可爱。【第9画面】
原文:就在这个时候,大山羊嘎啦嘎啦就来了,“吱——吱——嘎!吱——吱——嘎!吱——吱——嘎!”他实在太重啦,桥发出巨大的响声,简直要断了。“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得吱吱嘎嘎响?”山怪吼叫着。解析:这是最后一个回合。民间故事一般都会重复三次,“三”是民间故事的最大的一个特征,而且请记住,最后一次重复总是最被人期待,因为这是最后的一次较量,必定要掀起故事的高潮。这个回合里,画家为了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取得最大的戏剧张力,没有重复前面两个回合的套路,而是大胆地改变了画面和文字的次序。因为她知道,这是小读者们期待已久的一场激动人心的战斗,你不能让他们失望,必须要给他们最大的快感。在这里,作者对画面和文字进行了重新组合和排列。首先,作者删掉了大山羊一个人单独过河的画面,而是让他一过河就和山怪来了个大照面。如果按照前面两回合的问答模式,在这个画面里,山怪问完“谁呀?是谁把我的桥弄的吱吱嘎嘎响”,大山羊就应该回答:“是我,那只最大的山羊噶啦嘎啦,我正要去山坡上去吃胖一点。”然后山怪便说:“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吃掉!”可是画家为了达到一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只让山怪提出问题,没让大山羊回答。显然,她是想让我们在这里翻页。然后,大山羊面对山怪的吼叫,走到山怪跟前,似乎惧怕的温顺的低着头,岂不知这是在酝酿力量以期爆发。这样多管齐下,怎能不让孩子对它爱不释手呢?【第10画面】
原文:“是我!大山羊嘎啦嘎啦!”他的声音又粗又响。解析:原来,画家把大山羊的回答留到下一页,是为了凸显它的大。画家的目的绝对达到了,不论是谁,第一眼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都会被吓一大跳,都会为这只大山羊威猛的气势感到震惊,你看他顶天立地,大张着嘴巴,仿佛一生吼叫就能地动山摇似的。大山羊威武至极,啊,太震撼了,大山羊的头颅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作者用粗粝的线条,恣意的涂抹,深沉的色调,不算是甜美可爱型绘本。认为这个绘本“不好看”的只有大人,非常非常喜欢这个绘本的是所有的孩子。难道说,所有的孩子都不会欣赏?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大人渐渐失去对美的鉴赏力才只能到课堂里学习“美”吗?对图画和声音的感受力,我们都比不上孩子。所以我们更要注意不能让自己不经意间横在了绘本和孩子中间。有时候拿起一本还不认识的绘本,习惯性的挑出它的“毛病”来,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民间故事的题材充满了趣味性,每一个角色的语言简洁明了,在讲读时只要稍微将每个角色变换一下语调,就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小山羊的声音是又轻又细的,中山羊的声音可比小山羊有力一点,山怪的声音则粗且可怕,而大山羊的声音则要更加粗犷坚定。这样不同角色的对比就出来了,孩子自然会听得非常开心且会跟着模仿。【第11画面】
原文:“好,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山怪大声吼叫。“好啊,来吧!我有两把弯刀,正好刺穿你的眼睛;我还有两个巨大的石锤,正好把你砸成碎片。”解析:这样,大山羊当然要和山怪来一场气吞山河的决斗了,画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她一连用了两个画面,逼真地再现了这场战斗。你看,战鼓擂响了,大山羊周围的黄色气流就是给山怪最大的冲击波。大山羊头一低,举着一对弯刀般的犄角就冲了上去,山怪一开始还虚张声势,叫嚣着“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但面对大山羊的气势,从山怪局促的、散开的手型看,山怪已经被震慑住了。这篇故事有很强的戏剧表现力。中小山羊过桥发出的声音和大山羊过桥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它们各自和山怪对话也有不一样的表现。从小山羊小声的回答“咩,是我,那只最小的山羊嘎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到第二只山羊大声的回答“咩,我是,第二只山羊嘎啦嘎啦,我正要到山坡上去吃胖一点。”再到“是我!大山羊嘎啦嘎啦!”他的声音又粗又响。山怪都是反复说着“是吗?但我正想把你一口吞掉!”。总的来说,三只山羊由弱变强的过程,也是山怪由强变弱的过程,就是这个过程紧紧抓住孩童的心。而怎么样把单纯的故事情节读出多姿多彩、读出生命感和现场感,是对父母提出的课题。【第12画面】
原文:大山羊说完,向山怪猛扑过去,用犄角刺穿了山怪的眼睛,再用蹄子把山怪踏成一片一片,最后又狠狠地把他踢进河里。解析:最后走上桥的是大山羊嘎啦嘎啦。它是强大的,也是勇敢的。它拿出了自己的武器,勇敢地挑战看上去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最后胜利了。原来,对方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强大,山怪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好像一个纸人,眨眼间就被撕了个稀巴烂。这个情节要是写实地描绘就会成为很血腥的很可怕的场景,可是民间故事并不讲得那么写实。抽掉写实的内容,只说“战斗了,扔到河里”而已。作者也懂得这个道理,将山怪砸得好像剪纸一样,并不血腥。但从激战的场面看很让孩子们过瘾,飞旋如支离破碎纸片似的山怪,用力太猛嘎然塌陷的木桥,被重重砸下而飞溅的溪水,却不见了山怪的身影。【第13画面】
原文:然后,大山羊也爬上了山坡。解析:三只勇敢、机智又团结的山羊终于战胜了山妖,来到他们向往的山坡和草地。这本书对小朋友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3、4岁的男孩儿,里面的大山羊简直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他勇敢、强壮,有力量,有厉害的武器(犄角和蹄子),最重要的是,他还非常帅。很多宝宝(特别是男孩)在有了自我认知以后,非常喜欢凶猛的动物形象,比如狮子、老虎、霸王龙等等。这大概源自他们对自己拥有强大力量的渴望。或者说,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王者无敌”的梦想。大山羊嘎啦嘎啦的故事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幻想,自然让他们热血沸腾。很多成年人会觉得这个故事一没讲什么道理,二宣扬暴力,里面还有把危险推给别人的情节,还有人觉得山怪好可怜……我觉得是大人们想多了。这个故事压根就没想讲什么道理。但它是个充满魅力、非常有张力、引人入胜、令人过目难忘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好的绘本,和孩子喜欢的绘本完全不是一个东西,那么,当在绘本选择的问题上,当我们和孩子出现了分歧时,该怎么处理?我认为很简单,尊重孩子的喜好。重要的是他们喜欢阅读。因为孩子现阶段的阅读就是要体验快乐的,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他,但不要强求,他有他选择的道理,也有选择的自由。因为只有当他拥有了选择的自由,才会真正把阅读变成自己的喜好。这个故事的画面也和别的不太一样,配有粗犷的线条,厚重的用色,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物造型以及抽象写意化的树木、阳光和溪水,渲染了原始森林河谷的蛮荒、野性、朴拙和蓬勃昂扬的生命力,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第14画面】
原文:三只山羊越吃越胖,胖的都走不动了。如果那些肥肉还没掉下来的话,他们现在肯定还是很胖的。好了,喀嚓、喀嚓、咚。故事讲完啦。解析:“喀嚓、喀嚓、咚”是西方民间故事结尾的固定词之一,用来营造出从故事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氛围。这则挪威的口传童话。它的语言,简洁而有力,绘图则独具气魄和震撼效果。在历经鲜明的戏剧张力之后,欢乐的结尾,使孩子们和“嘎啦嘎啦”一样,感到满足极了!虽然《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情节相对简单,但这也恰巧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小山羊与中山羊的聪慧,大山羊的强壮和勇敢,山怪有点憨憨、傻傻的。假如山怪也很有智慧山羊们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呢?不妨可以延伸看看。这不正是图画书的功效之一吗?【后环】
解析:《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重复,在中山羊与小山羊依次过桥时的自问自答和发现山怪被打败后的欣喜都是采用重复的语言。《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在欧美是一本年龄逾50的名作,入选纽约图书馆推荐童书书目;在日本,这是绘本界的常青树,125次印刷刷亮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的童年。在挪威,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民间故事,讲述三只山羊如何打败一个山怪;在中国,它才只有10岁(2007年2月第一版),尚且等待人们投来欣赏的目光。我们多数父母,看到这本书啧啧好评的评介文章,一定动心了。但真正捧它在手,不免有些疑惑:“这样的书怎么会被那么多孩子和家长追捧?”就是在创造了销售奇迹的日本,也有不少人有和我一样的第一印象。然而,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就会粗暴地使我们和真正的艺术品擦肩而过。这是成人读者和儿童心理上的差异,孩子们都欢呼雀跃,但成人却却缺少这种感觉。【封底】
解析:这篇故事有单纯的故事线:三只山羊要过桥吃草,却受到桥下山怪的威胁;小山羊过去的时候请山怪吃后面的大山羊;中山羊过去的时候请山怪吃后面最大的山羊;大山羊过去的时候把山怪打败了!它是一个单纯至极的故事,有着不能再精简的语言,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甚至,连三只山羊的名字都一样是“嘎啦嘎啦”。大人拿起此书翻阅,想必是难以发现这种“单纯”之美。恰恰对孩童来说,“单纯”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完整地、一字不差地记住这个故事,并能够表演出来。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家长增加对绘本的认知,知道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但我知道当今的父母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些事情还不能如愿,于国于家都如此。教育要用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让孩子们做最好的自我。四、作者信息P.C.阿斯别约恩森(1812-1885)和J.E姆厄(1813-1882),19世纪中叶,受到格林童话的影响,同窗的他们开始了搜集和整理挪威民间故事。他们不是专业的作家,他们自称是挪威民间故事的“编辑者和复述者”,将挪威口传文艺的本来面貌忠实的纪录下来,曾发表过《挪威民间故事集》等一批故事集。玛夏·布朗(marcia brown),1918年生于美国纽约州的一个牧师家庭,她从小就随家人在州内四处迁徙。她从小非常喜欢阅读、画画和手工。大学毕业,当了三年的高中语言老师;后来,在纽约的一家公立图书馆担任故事会讲师,一边拜师学画。在图书馆工作的五年间,她不仅在馆内接触孩子们,还经常走进社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讲故事。这种经验为她后来的绘本创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她意识到民间故事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她将世界各地的经典童话做成风格不同的绘本作品,本书也是其中之一。她因多才多艺而著名,每次画新书时都寻找最合适表现故事的画面,因此她的每部作品风格和手法都不一样:亚麻油毡版画、水粉、蜡笔、水彩、木版画……。她的作品先后获得过七次凯迪克银奖和三次凯迪克金奖。凯迪克金奖:1955年《灰姑娘》、1962年《从前有只老鼠……》、1983年《影子》。凯迪克银奖:1948年《石头汤》、1950年《渔夫亨利》、1951年《狄克·惠汀顿和他的猫》、1952年《船长约翰的厨子》、1953年《穿长靴的猫》、1954年《小锡兵》。玛夏·布朗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在美国于1957年问世后半个世纪间,一直受到两三代小读者与家长的欢迎。在日本于1965年引进后至今重印了123次,达到了上百万册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