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扬州痩西湖

李克琴
05-28
1.2万篇

去过五次扬州,确切地说,是五次痩西湖。最近一次去,已是四月下旬。此刻,林花谢了春红,满园翠绿荫荫,湖光山色淡雅而清新。春雨绵绵,薄雾袅袅,痩西湖犹如仙境一般。

痩西湖为“线形水系”,湖面狭窄,两岸互为景观,无论乘船还是步行,都像是在画中云游。

此处称长堤春柳。阳春三月,这里桃红柳绿,现在是柳树照水凌波。

柳树是扬州的市树。

雾时浓时淡,变幻莫测,感觉眼睛都不够用,时间也不够用。

湖边柳,水上亭,山色空蒙,细雨涟漪,最具中国山水画意象。

闲花散落 ,静谧无人。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五亭桥,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

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五亭桥:“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亭在桥上,桥亭一体,五个亭子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称莲花桥。

凭栏处,白雾弥漫,好一幅水墨图。岸边的树影似用笔蘸了水,轻轻抹上去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的就是此地。

站在湖最高处,四面不见任何现代建筑,完全沉醉于自然景观中,这是她之魅力所在。

站在亭中,看画舫来回穿梭,如彩霞流淌。

远处的钓鱼台亭时隐时现,风姿绰约。

钓鱼台原叫吹台,为汉代的名称,是吹奏丝竹管弦之地。

刘海粟老先生根据乾隆帝游瘦西湖于吹台处垂钓 ,将吹台题名钓鱼台。从此以后,瘦西湖吹台又名钓鱼台。

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就是钓鱼台。

乾隆皇帝游湖时,乐队在长堤上演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

沿湖岸向南渐近,吹台亭越来越清晰,此处岸边应该是欣赏丝竹的最佳点。

刘海粟题“钓鱼台”时,年方八十七。

沙孟海题“吹台”,沙孟海曾任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启功先生书集句联: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上下联是出自徐彦柏和杜甫的诗句。

临湖三面开圆月门。从吹台中间看去,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两张独幅画面,借景手法高妙。

以门借景,为中国古典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

人在画框中,画中现美人。

画舫轻轻划过,像一幅流动的画。

远处仿北京北海所建的白塔,形状更细长秀美。

相传当地盐商得知皇帝要游痩西湖,已来不及建白塔,先用盐包堆积用白纸糊了一个白塔。

岸边绣球花落,成了地上白月光,是春的殇。

徐园位于长堤春柳处,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

徐园是北伐军第二军上将军长徐宝山的祠堂。

“徐园”二字一草一楷,别有意趣,为扬州清代书法家吉亮工所题。吉亮工书法多为狂草,个性孤傲,人称疯先生。

荷池,黄石迭砌,碧水滢滢,月季开笑脸,荷花待夏音。

此处称“听鹂馆”, 取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清代书画家、教育家徐培深题。

徐培深任曾道光朝监察御史,有“刚直不阿徐御史”之称,晚年被革职,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

陆润庠题“听鹂馆”门联: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

此对联形象地描绘了黄鹂歌唱、燕子呢喃的美好春景。

陆润庠,苏州人,同治十三年状元,任国子监祭酒、工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溥仪老师等职。书法家,专为慈禧的画题诗,故宫有多件藏品。

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听鹂馆旁是一株唐代银杏,遭雷击已枯死,攀缘而上的凌霄花却生机盎然,花繁叶茂,让银杏枯木逢春。

春草池塘吟榭,赖少其先生题,取自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一千古名句。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中国山水诗派鼻祖,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包毛泽东)都对他有评价,可见他对后世影响力。其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

赖少其,现代书法家,版画家。书法醉心金农(扬州八怪之首)“漆书”,心追手摹二十年,自成雄劲、大气、拙朴的风格。

水榭外柱上悬挂一联“笔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陂”,由著名书法家魏之桢所书。

魏之桢,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隶书字体纤细灵动,上联写山,下联写水,生动传神,别有韵致。

石壁流淙,叠石假山与旁边建筑融合,原为盐商别墅,清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来此,赐名“水竹居”。

“观芍亭”,亭名为郑板桥手书。亭子四周遍植芍药。可惜我来早了,芍药小姐们还在梳妆。

扬州芍药培育始于隋唐,在宋代曾盛极一时,历史上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之说。

芍药和琼花并列为扬州市花。琼花刚刚谢幕,可惜我又来晚了。

不过,痩西湖美景时时刻刻都在,任何时候来都刚刚好。

“静香书屋”,是为纪念金农而建。

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善画梅,人称“冻萼一枝”。在静香书屋内外随处可见腊梅、春梅;书屋、家具、栏杆上亦雕刻着梅花。

檐下“静香书屋”四字集自金农字。为金农的漆书,其特点是体形瘦长,横粗竖细,撇钩飘逸。墨色乌黑,犹如漆成,故称漆书。

书屋正门两侧有金农好友郑板桥题写的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

书屋外走廊处,建有一座小桥,名“天然桥”,桥廊之上有对联:天上碧桃和露重,门前荷叶与桥齐。

荷池一侧筑有假山,山顶小亭名“龟山亭”,与静香书屋南北呼应:“月来满池水,云起一龟山”。

“水云胜概”,指水云相接之盛景。此地视野开阔,园后与两边遍布琼花,相传隋炀帝开挖运河就是为了专程到扬州观赏琼花。

门前抱柱联:“林外钟来知寺远;柳边人歇待船归”,集唐代诗人李中、温庭筠诗句。

鸽子栖息在树下,依稀可见后面琼花点点。

终于遇见一树琼花,在等我们这迟来的客人。

琼花自古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美誉。

花大如盘,洁白如玉,清秀淡雅 ,恬静飘逸,与扬州城气质相符,名副其实的市花。

小虹桥如一道彩虹连接湖上岛屿小金山。

小金山,位于湖中,其中诗文联对众多,花木精致,是湖中书卷气浓厚、文化内涵丰富一角。

小金山三个字很有特点,每个字都象山。

院内两株百年银杏,绿荫蔽日,高大挺拔。

穿过“小金山”的大门,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关帝殿”,在“关帝殿”门外挂着一副对联,写着“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这是一个典故。

上联是指:北宋大文人苏轼与北宋名僧佛印下棋,以镇江金山做赌注,结果苏轼输掉了玉腰带。

下联是说:到了清朝年间,镇江和扬州的两位和尚话不投机,镇江和尚嘲笑扬州平原地带没有山,于是两人仿效苏轼与佛印下棋的典故,依旧以镇江金山做赌注,结果扬州和尚赢了,所以扬州人就在这里堆了个假山,取名“小金山”。

钟乳石盆,为北宋花石纲遗物,因战争遗留扬州。

凫庄,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

“凫”是水鸭的意思。

凫庄四面环于水,是湖中极美的点缀。

二十四桥,一座美丽又普通的玉带石桥,却因历代文人的赞誉而熠熠生辉。这是一座诗歌之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这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因桥而咏出,二十四桥因杜牧的诗而闻名。

杜牧还有一首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描写我的家乡岳麓山爱晚亭秋天的景色,这一桥一亭,因其诗意描画而名闻天下,千古流传。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的《扬州慢》写尽古扬州的由繁华而衰落的景象,虽伤感,亦流传千古。

古代文人咏诗题画扬州景色不计其数,扬州痩西湖既像是一幅自然山水画廊,又像是一座人文历史博物馆。

你可以从一首诗,一句联,一幅画,一座亭台楼阁,甚至一棵树,一株花中看见从前,看见从久远处走来的鲜活的、智慧的先人!

郑板桥题匾“小李将军画本”。两侧篆书抱柱联:“万井楼台疑绣画;千家山郭静朝晖。”集唐诗人张九龄和杜甫诗句。

小李将军画本,亭名好奇特,郑板桥先生为何要题这样奇怪的名呢?

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

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大画家,共同开创了中国唐代金碧山水画派,可谓画坛的“将军”。

李氏父子擅长用“青绿山水”画殿阁楼台,以石青、石绿为颜料,勾以金粉,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藏有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和《明皇幸蜀图》与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

此亭取名“小李将军画本”是指此地的景色和小李将军的山水画画意十分相近,好像就是小李将军的画本一样,这样的取名意蕴无穷。

小李将军画本右边是望春楼,山庭水院式建筑格局。

“熙春台”,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

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二十四桥画坊。

熙春台和二十四桥画坊于其他建筑风格不一样,屋顶为绿色琉璃瓦,是北方的风格。

毛泽东手书唐杜牧诗。

黑天鹅一家八口悠悠游游,吸引着满世界的注意力。

扬派盆景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

展厅陈列非常考究,盆景摆放的位置,背景的设计,借景的处理,极大的提升了展示的美感,真的是扬派盆景,讲究!

郑板桥对联增加了展厅的诗意。

瞧,盆景在背景图的映衬下,是不是更有艺术氛围?

馆外的盆景使人更有现场感。

这张照片应从窗口背面拍,将松树盆景框入其中,当时太匆忙,没有注意这一细节,确实遗憾。

同理,这些盆景都不是随意摆放的,如果换一个欣赏角度,可真是妙趣天成啊!

围墙外的景致像一个更大的盆景。

我突然发现,我们一直身处一个叫痩西湖的盆景中。

或者,我们一直身处美丽大自然山水中。

我们,就是这美景中的元素。

沿着湖岸一路向北,出北门就是大明寺。

登上大明寺,痩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整个痩西湖就是一座水上大园林,水上大盆景。

痩西湖的美,在于它的自然景观让人心醉,更在于它的人文底蕴让人慨叹。

这里每一处景观,都连接着华夏的历史和当下。

这里每一段文字,都纪录着朝代更迭、世事沧桑。

身临其境时,你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为每一个故事所打动。

而登高一望时,又会深深吸一口气,久久凝视远方……

大学同学相聚痩西湖,我们毕业整四十年。

来自话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