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中医——痰饮
痰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中,饮留胃肠者为痰饮(狭义),饮留胁下者为悬饮,饮溢四肢肌肤者为溢饮,饮停胸肺者为支饮。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胃肠功能紊乱、幽门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一阶段具有相应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论治。
痰饮治疗的诊断要点
患者昔肥今瘦,肠间漉漉有声。
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水,水入即吐。
背部寒冷如掌大,头晕目眩,心悸短气。
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腰背痛,目泪自出,身体振振瞤动。
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身体疼痛,肢体微肿,恶寒、无汗。
舌苔白滑或腻,脉弦或滑。
痰饮治疗的辨证分析
痰饮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以致水饮内停。
辨证者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应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即《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侍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痰饮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饮
【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 温阳化饮。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悬饮
【证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 宣利逐饮。
【方药】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支饮
【证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肺化饮。
【方药】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饮
【证见】 四肢沉重或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 发表化饮。
【方药】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克。
痰饮治疗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2.预防调护
饮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戒烟酒。
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风、寒、湿、冷。居住地要保持干燥,避免湿邪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