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刻边款,怎得完美篆刻?

刻边款是篆刻印章的最后一道工序,有的篆刻初学者并不重视刻边款,认为边款只是小打小闹的“胡乱几刀”,轻易对待。

这是篆刻初学者错误的想法与思维方式,其实边款它同书画作品的题跋一样,不仅是篆刻的一部分,也表达了篆刻人本身对作品的重视。

没有边款的印章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只有将印面和边款统一、结合起来,作品才能称之为完整。

我们抛弃款项、款式、款体等不说,只从边款的性质方面加以论述边款的重要性,希望对篆刻初学者有较大的帮助,也能促使大家好好琢磨印章的边款。

1、边款的抒情性

篆刻边款的抒情性是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款文和刀法。

赵之谦在《餐经养年》印款中记述了以下文字:“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亡女蕙榛造像一躯,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

这方印四面魏书边款,顶端的佛像都是由赵之谦手书手绘后,由其弟子钱式代刻而成。

款文不仅记叙了治印的时间、起因,而且寄托了自己丧妻失女的哀思,把悲痛之情化作篆刻创作,入空门而并未“六根清净”,一个活脱脱的有情人。

吴昌硕在《明月前身》印中记述了梦中亡妻“示形”之事,与赵之谦《餐经养年》印款有异曲同工之理,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化作戛戛刀石声。

以刀书情虽不可直观,但双刀所作边款端庄厚重,透露出作者的着意刻画的心理;单刀所作的边款痛快淋漓,布局章法随意自然,有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气势。

不同的款体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楷、隶、篆显得静穆、儒雅、心平气和;行、草显得酣畅、淋漓,激情迸发。

2、边款的文学性

篆刻创作是一门艺术,文学创作也是一门艺术。

篆刻作品的文学性质不仅体现在印面上,诸如优美的诗句及文辞所表现出的意境等,同时也表现在边款创作上。

边款的文学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于记事与抒情之中的。这种款识少者几十字,多者几百字,或记述一件事情,或抒发一段感想,杂刻诗词、论印文字、作品内容的出处、分析、理解等,以表示兴致,抒发情怀,提出见解。

赵之谦在为魏锡曾刻的《钜鹿魏氏》印中跋曰:“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人传,此理舍君谁可言,君知说法刻不可,我亦刻时心手左,未见字画先讥弹,责人岂料为己难。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扬州尚存吴熙载,穷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赖君有书印,入都更觉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说吾徒,行路难忘钱及朱。”

这是一首七古《赠别》诗,共一百四十字,刻在该印的四侧。

赵之谦在此首论印诗中论述了笔与墨、刀与石及篆刻艺术的兴衰问题,将篆刻的文学性质推向了一个高峰,读之朗朗上口。与其说是论印诗,不如说是印学论文。

3、边款的记事性

大家都知道,作为实用的秦汉印章是少有边款的,那时的印人多为工匠,他们或以此谋生,或为皇家治印的小吏;或翻砂而铸,或应急而凿。再加上书写者与治印者非一人,故少有款识。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字的演变,到了宋代,其官印多有边款,系凿字,以记述铸造年月和监制单位,并定方向。特别是在印背上刻“上”字楷书,叫人一目了然,使用时不至于斜钤、倒钤,封建的官方的权威性、严肃性得以具体的保证。

明代以后,王冕首创花乳石刻印,将印章变成文人案头把玩的艺术品。由实用的印章变为篆刻艺术,印侧属款之风遂开。

这时的印章边款多为二、三字,或加刻就年月、地点,或署治印者名号,或署索印者名号,边款的记事性得以凸显。

篆刻的边款艺术发展到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顶峰。赵之谦、吴昌硕等一代大师将边款的记事性质得以丰富。

赵之谦在《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中跋曰:“余与亥甫以癸亥入都,沈均初先一年至。其年八月,稼孙复自闽来,四人者,皆癖嗜金石,奇赏疑析,晨夕无间。刻此以志一时之乐。同治二年九月九日,二金蝶堂双钩汉碑十种成,遂用之。”

此边款不仅道出了刻就此印的作用,而且记述了四人“入都”的时间、嗜好及道友之间的情谊,由此更加验证了他们四人于京都共论金石,研究书印艺术的事实。

近现代印人不仅继承了古代边款的记事性质,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扬。如刻就印面释文、个别入印文字的出处、作品的取法、创作背景等。  

4、边款的装饰性

①、印纽纹饰拓于边款之中

有的纹饰是印石中本来就有的,如各种纽饰。有的是刻款者着意刻画,如各种薄意。

②、款文上面的几何纹饰

这种几何纹饰多位作者刻意安排,一般为仿汉砖、镜铭上的纹饰。如“S”形、“米”形、“凸”形等等。

③、款文中的界格纹饰

如前面所说的《餐经养年》印款,每格一字,横有列,竖有行,犹如一部缩小的魏碑拓片。界格的使用使款面紧凑团结、章法森严。

④、以画像入款的纹饰

有的刻一幅山水画,如白描,又如精致的版画。有的以人物或动物入款,如吴昌硕《明月前身》印款中刻一款款而来的少妇。

赵之谦《餐经养年》印款中刻了佛龛中盘腿打坐的观音,一副普度众生相。在《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的款上,刻一“走马角抵戏”的图像。图像上下又刻有文字,把书、画、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篆刻边款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综上,边款是篆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必须是篆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认真对待,仔细琢磨;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不断的实践以及思考,才能创作出好的边款以及完美的印章作品。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