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不断,为何中医药人还这么艰难!

▍来源/赛柏蓝
撰稿/傅青主
编者按:近10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码,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21年2月9日,农历大年廿九,国家再为中医药产业送上新春大礼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七大措施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该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等纲领性文件的具体落地措施,对中医药的特色性的保护力度前所未有。

可以说,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出台非常及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中医药复兴之路依旧漫长,本篇,笔者就过从数据角度分析中医药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

01

政策春天背景下,中医诊所倒下近三成

图1:2014-2020年国内提供中医服务诊所增长示意图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库提取数据:如图1,截至2020年12月,国内注册包含中医资质的诊所和门诊117028家,较2014年的46532家增长2.52倍,年均增速超过16.64%,增速不可谓不快;其中,纯中医备案的诊所10739家,占比约9.18%,年均增长率超过13.24%,增速同样明显。

图2:2020年国内备案中医诊所经营状态分布图

但成长得快倒下得也快,如图2,截至2020年12月,从2014年开始注册成立的中医诊所,只有66.00%左右尚在正常营业;注销或非正常营业、被吊销中医诊所数量为2963家,占比高达27.6%。

图3:2016-2018年国内中医诊所人员规模及门诊量分布(来源:医馆界)

即使生存下来的中医诊所日子也不好过,据国内中医诊所权威平台“医馆界”的调研数据,截至2018年,日门诊量低于10人的中医门诊竟然占比超过71.36%;低于5人的中医门诊占比47.35%——与诊所行业公认的“532”说法吻合,即5成亏损,3成持平,2成盈利。

这个数据,如果拿到运营成本更高的连锁中医馆来看只会更惨,亏损面更大。按照国内中医馆龙头固生堂创始人涂志亮的说法:目前全国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国医馆平均单店年营业额不足200万,且90%处在亏损状态。

02

门槛越提越高,新版《药典》备受质疑

诊所、医馆日子艰难,中药行业就好过了吗?未必,2020版药典一经颁布,各种不满和质疑早已充斥各网络平台。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幅增加运营成本,提高了药价  新版《药典》标准越订越细越订越高,意味着企业将付出更大的检测、对照品成本,原料采购成本和经营风险,这些成本又必将转嫁在消费者身上。这明显与国家降低医保支出、民众希望降低药价的初衷相背。

二是标准依然偏重理化指标,弱化传统鉴别方法  几乎每一种药材都有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快捷性状鉴别方法,如白扁豆的“开眉”、桔梗的“金井玉栏”、高丽参的“黄袍马卦”和“中心猫眼”、有硫和无硫山药的肉眼鉴别等。但历版药典,并未与具体的中药商品流通标准深度结合,反而将历史沉淀越丢越多,导致药材质量的判定和鉴别,只能在高端实验室里进行,很难实战应用。

图4:2020年,福建某药企因销售绿皮瓜蒌被处罚110万元

三是标准僵化,不能适应中医临床灵活多变特征  合不合格,切成什么规格甚至用药量,都进行了精确量化,临床中医胆敢越雷池半步,必将面临重罚和严重后果。例如2020年轰动行业的“绿皮瓜蒌事件”,就因为福建泉州某中医要求使用绿皮瓜蒌,而导致供应企业被重罚110万元。要知道,传统中医历来认为,“绿色利水、黄色排脓”,这本是中医宝贵的实战经验总结,但有关部门就拿着一部《药典》和《药品管理法》说事,最终左右中医临床用药,你到哪里讲理去?

03

为何生存日益艰难?“中医西化”是根本

3.1中医人自身内功能不足,是生存艰难主要原因

图5:关于中医诊所和医馆亏损的原因的调查反馈(来源:天地云图中药大数据)

关于近几年中医诊所和中医馆大面积亏损的原因,天地云图大数据平台进行了网上样本调查,共计发出答卷200份,收到有效反馈129份,结果如图5。

认同最高的,首先是中医生过分依赖医院平台,实战水平不足,在老百姓“选庙不选菩萨”心态下,很多医生一旦离开大医院根本无法养活自己,认同该答案高达119份;二是门面高大上,租金和人力成本压力过大,占比103份;三是在医生诊疗水平不过硬的情况下,又缺乏理疗、养生产品或其它盈利手段支撑,服务模式过于单一,认同度达到86份。

而当前盈利良好中医诊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大IP医生”带动一系列综合中医养生服务和产品销售;二是世代传承型中医诊所,特别是贴近农村和社区的中医诊所;三是“一招鲜吃遍天”的骨伤、针灸、中医外科等专科门诊。也就是说,越接近基层且能“传承 创新”的中医,生存能力越强

所以说,当前中医生的生存困境,主要是脱离实战、高高在上脱离民众,使一大批“马保国式”花架子中医上台就挨打。

为什么中医行业会出现这么多“马保国”式中医呢?“中医西化”难逃其咎。这种“西化”集中体现在传承教育、医政管理、职称评定等多个层面,可谓是“积重难返”。例如部分所谓的中医专家,有些甚至不懂中医。道生于术,没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如何深刻领会中医精髓,又如何能引领符合中医发展特色的道路?

3.2“中医西化”在中药产业发展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中医的“理法方药”,对应着东方文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药只是中医理念在“器物”层面的具体应用。

但我们近40年所谓的“中药现代化”进程,早已将中药和中医硬生生割裂。当前提供的理化指标和严格要求,真是就是中医临床需要吗?

2013年,笔者在四川蓬溪县推广中药饮片时时,曾遇到一位善用柴胡的老中医,他告诉我:“柴胡善退半表半里虚热,伤寒初起不可使用,否则极易引邪归里。但柴胡苗擅长发汗而无此虞,可在伤寒初起使用;若是发病两三日则可用带芦头柴胡;伤寒日久邪入脏腑,则可去掉芦头使用”,多么精辟的见解!但我只能无奈地告诉他:“老先生,你用的柴胡千万别被主管部门发现,抓到了就是使用假药,会被罚到倾家荡产的” 。

笔者的母亲从医60多载,从农村联合诊所的赤脚医生做起,针对心阳不足患者,她经常会重用黄芪,并根据黄芪的片形大小,使用量60克-120克,甚至150克,收效甚好。但这个剂量,已远远超过药典推荐剂量,我非常庆幸母亲这么多年,竟然没被抓到重罚——这真不是耸人听闻,2015年,北京某中医馆大夫就因重用40克半夏,而被某肾衰患者告上法庭,赔款高达500万元。

但问题是,中医是最接近人类本源的医学体系,神农尝百草而有中药,源自生活经验总结又回归生活,来自民众探索又回归民众。现在反过来成了实验室指导临床,一切按规程走,中医生完全从属于理化实验室的标准,中医的根,不就被彻底挖断了吗,又谈何可持续发展?

04

中医药人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广州从化区的中医许老师回复笔者:“惭愧,中医到了要扶持的地步!”是的,如果中医沦落到依赖政策扶持才能发展的地步,那一定是时代的悲哀,说明其早已失去说服力,失去民众信任,是我们当代中医人的耻辱,这也绝非国家想看到的结果。

当前中医药产业需要的发展环境,其实就俩字——“放手”让中医药充分回归民间多接地气,少设门槛、少戴紧箍咒

图6:2020年国内电商渠道中药及产品单价前20

图6:2020年国内电商渠道中药及产品单价前20位品种(来源:天地云图中药大数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