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的心灵救赎:“杨教授”是救星吗?

有位作家曾说过,教育孩子很艰难,不让他们接触电脑、手机,等于剥夺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新一代技术,新一代人,都在这个平台上竞争。让他们接触,就要有技巧、有毅力让他有纪律、有节制。
一个耳光当然能打服孩子,不过,这样对暴力上瘾的父母,怎么可能教会孩子自控?

   “网戒中心”为何被父母鼎力支持?
1
面对日益无法沟通和理解的孩子,大多数父母依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挫败感、无力感强烈,有苦难言。据报道,有盟友的家长们自发地维护着“网戒中心”,不仅主动缴纳了高昂的治疗费用,还自愿为网戒中心服务,成立家委会,鼎力支持“管教小孩”。可见,在家长们眼里,依然相信网络或者网络游戏才是毁掉孩子的罪魁祸首,才是扼杀亲子关系的真凶。
最近鹿晗主演的热播剧《穿越火线》有这样一个情节:在鹿晗的职业电竞队中,有一队友神秘失踪,根据监控录像显示,他被人蒙着头套绑架了。
绑架他的人是谁呢?
没错,是他的亲生父母。
为了营救队友,几个小伙伴绞尽脑汁混进“戒网瘾中心”,与杨教授见面了。
在那里,他们还偶遇几个以前一起打游戏的朋友,也在接受着杨教授无人性的摧残。
镜头里的杨教授贪财又油腻,登场时的笑容让人不寒而栗。
那么杨教授究竟是谁呢?
在剧中他是帮青少年戒网瘾的“魔鬼”教授,而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真实案例,他也被叫作“杨教授”,曾在CCTV的《战网魔》电视专题片中出现过——“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杨永信。
2008年,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杨永信靠“妖魔化”治疗网瘾来收取巨额治疗费,然后采用惨无人道的“电击疗法”,让许多孩子变得”听话“。随着第一批网瘾少年/少女走出戒网所后,在博客、贴吧等社交平台,开始出现以当事人的视角来描绘在杨永信戒网所里的痛苦经历。
父母为什么愿意把孩子送到“杨教授”处呢?
杨教授牢牢抓住了父母的痛点。
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多数孩子都喜欢玩手机或者网络游戏,而许多父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认为这些会让孩子“变坏”,于是他们尝试了无数种方法,让孩子变得听话、爱学习,却统统失败。在强烈的挫败感与掌控欲之中下,杨教授的方法却能立竿见影——无论多么“顽劣”的孩子,只要被送到杨教授那里的特殊房间,40分钟过后孩子“脱胎换骨”般主动拥抱父母,并且下跪道歉。这样的效果,父母能不满意吗?
有需求就有市场。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对孩子肉体上的折磨,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摧残。
还记得07年被家长强行扭送至临沂网戒中心的王松林吗?他出院后接连不下5次被返送回去,导致心理极度扭曲,3年后在自家天台跳楼自杀。
无独有偶,重庆大学法律学硕士高艳雷因考检察院失败想继续攻读博士,被父母教唆“结婚生子才是女生最好的出路”,她不认同,随后被父母扭送至临沂网戒中心,用电击的手段将其活活逼疯。
类似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暂不一一列举。
    孩子沉迷网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我曾遇到过一位留学生,刚满20岁,玩游戏11年,经常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他总结自己沉迷游戏的原因:
1. 交朋友。

打游戏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娱乐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交到很多朋友,特别有存在感。
2. 逃避困难。

初中后学习成绩下降,玩游戏为了逃避学习,逃避分数。
3. 贪念。

在游戏中,只要花足够的钱和时间,就能拥有足够的成就感。
4. 排遣无聊。

上学期间,没有目标和方向,只能用游戏消磨时间。
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中曾提出,现代人最典型的困境便是“生活缺少方向感,丧失意义感”。一些宏大的精神存在,比如爱国主义、宗教,正越发显得落伍,时下的年轻人便只能完全依靠个体意志去找寻生命的意义、未来的方向;缺少了“依托”,对“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以及应该如何实现它”毫无头绪。
 “网瘾”能反映出家庭中存在哪些问题?
3
网瘾只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照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孩子为什么逃避学习、沉迷网络、没有存在感和方向感,才是父母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柴静在《网瘾之戒》的节目中,问了家长几个问题——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一下手!
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
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接着,她转过身,问了孩子几个问题——
“ 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
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
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
可以看到,每个问题后都有如丛林般的手臂。
柴静说,在所有的回答结束之后,中间有一段小小的沉默,在这个课堂上很少出现的沉默。
大家为什么会突然沉默?
l 父母对孩子缺少陪伴、情绪化表现、缺乏尊重、任意支配

l 孩子的被暴力、受伤、孤独、自杀念头
这些词语在他们看来,如此陌生而又熟悉。
每一个问题都戳中家庭、亲子关系的要害,如尖刀般锋利,直击当事人的心灵深处。
最后,如何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呢?
1. 有边界感。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
2. 与孩子交朋友。这样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事情就想主动与你分享;
3. 在细节处鼓励孩子。既不会让鼓励显得空洞,又能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4. 有自己的目标,同时帮孩子建立他的目标,共同奋斗。
如果你在家庭、亲子关系上有困扰,如果你的孩子离不开手机、电脑,欢迎给我们私信,我来帮你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