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戏专集6:封建迷信还是政治意味?闲谈《打金砖》
本期大部分资料文字来源于李德生老师著作《禁戏》
部分段落选抄自万伯翱老师的《“四夫人”齐捧谭元寿》
编辑录入资料完善工作由网友懒画眉和小编薛麟郎完成。
介绍
introduce
《打金砖》,又名《二十八星宿归位》。
东汉刘秀时,姚期因子姚刚打死太师郭荣,遂绑子上殿请罪。刘秀念姚家父子有功,赦免姚刚死罪,将他发配。郭妃使计灌醉刘秀,假传圣旨将姚期斩首。丞相邓禹三道本章保奏姚期,俱被郭妃押下。马武直闯后宫,逼刘秀赦免姚期,惜来迟一步。见姚期首级,刘秀大恸,怨恨老臣不来保奏,把一众老臣俱斩杀。马武大闹宫廷,刘秀闭宫不出,气愤之下,马武用金砖击头而亡。刘秀悔恨下斩杀郭妃,往太庙祭奠忠魂,终因心神不定,由太庙跳下身亡。
相关
about
懂一点历史的人一看知道,这几出戏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除了戏中的郭太师、姚期的儿子姚刚等属于虚构人物外,刘秀邓禹、马武、姚期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当然,姚期应该是铫期。
据史书记载,邓禹、铫期、马武都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重要人物,邓禹排位第一。所谓云台二十八将,就是为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天下、重兴汉室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28位大将。刘秀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继位。为了追忆当年跟随父亲刘秀打下江山的功臣宿将,汉明帝命人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画了28位功臣的画像,所以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李少春先生的成名戏
此戏最早为前辈王九龄先生善演,因为戏对演员的要求实在是太高,后王先生过世,再没人能全本唱下来,故失传过一段时间。后来名票王泊生先生重排。在金殿劝姚期一段“孤离了龙书案”,改为120句江阳辙来唱。如下:
金钟响玉磬鸣王登殿上,
为王的喜的是国泰民康。
文仗着邓先生阴阳反掌,
武仗着姚皇兄保定家邦。
有岑彭和马武盖世良将,
东西战南北征才定四方。
内侍臣摆御驾金銮殿上,
又听得殿角下痛苦声张。
而言菊朋时慧宝两位先生唱壬辰辙:
金钟响玉磬鸣王出龙庭,
为王的喜的是五谷丰登。
王有道民安乐风调雨顺,
文安邦武定国保定乾坤。
文仗着邓先生阴阳有准,
武仗着姚皇兄扶保寡人。
长随官摆御驾九龙口进,
又听得殿角下大放悲声。
查阅资料后。还有一些唱言前辙的,本子不尽相同,而确定的事实,从王九龄先生之时,大家的路子都是跟着他,而之后。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改进。
原名李云鹤的江q在1931年演出《打金砖》《玉堂春》戏单
推陈出新的 《打金砖》
虽然演法上面大家都不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演戏不能超出人物和行当本身。程正泰先生称曾经观鞍山某学生演出《汉宫惊魂》,竟翻跟头、走虎跳前扑。直说:“此剧卖僵尸、抢背 、甩发,此皆老生行当所有。如果跟头虎跳,汉光武帝遂成大武行矣!”
于魁智老师
王九龄先生虽然带走了这个戏的原貌,各位大师也各有各的亮点,而属当时最佳的还是王泊生先生。将剧去芜存精,颇为可观。首次演出即轰动九城。在归天一场,空中见姚期、岑彭、邓禹、马武等勋臣索命,每见一人,使一吊毛,唱作并重,如果不是年力充裕万难胜任。而在太监报“伴驾王首级到”,马上丢皇冠接首级哭着唱“姚皇兄”,将气氛烘托的特别妙。
王先生
虽然王泊生先生演的一绝,而改编此戏的另一位大师李桂春先生在当时也是有名的。据说当年李桂春和高庆奎唱对台,高庆奎拿出看家戏 《逍遥津》,李桂春觉得有点落下风,无奈何 ,请来汉口的老前辈排演了《打金砖》。演出阵容极豪华,李桂春的刘秀,金少山的铫期 ,林树森的马,李万春的牛邈,袁小楼的铫刚 ,果然一炮而红,故梨园界便有了“ 《逍遥津》逼出了《打金砖》”的说法。影响到现在的路子,都是李先生的。因为篇幅原因,再不多介绍。
李少春先生之后,是跟着他学习过的谭元寿先生。不过需要知道的是,谭先生这个戏并没有得到李先生本人的亲授,而是李先生弟子张盛禄先生所说。
谭先生1980年于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演了此戏。表演上亮点特别多。如连摔带翻左遮右掩,带着长长的甩发和髯口,身穿龙袍,足蹬厚底靴,在高亢激情的唱腔中接连走了两个“吊毛”,起得高,落得轻,恰如秋风落叶;“硬僵尸”,竟然落地平挺无声,特别是第二个“吊毛”落地时,奇迹般地向前滑行了一米,不偏不倚,龙须不散,袍巾遮面,甩发笔直地拖在了台毯上,一个因怕功臣厉鬼索命、魂魄俱裂的汉光武帝刘秀就这样被他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舞台上,引来了满场暴风雨般的轰动。
有业界戏剧人士评价,《打金砖》中“上天台”的唱段,谭元寿结合自己高音好的特长,扬长避短,把平腔改为高腔,显得声腔高亢有力。接着,是那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孝三年改三月…”真是声情并茂,抑扬分明、委婉韵足,不仅字正腔圆地追随着余派,又亦步亦趋地保持着李少春先生的原味,还能难得的融进了家传谭派唱法的特点,形成了他自己演唱风格。可以说,在文武老生这个领域,李少春先生身后,就是谭元寿先生了。
被禁
Banned
《立言画刊》1940年第117期《舜九谈戏》谈到“戏中描写封建帝制之威权、任所欲为,忠臣莫挡,昏君误国,至演出杀宫归天、身亡国破之惨剧,意义深刻、感化人心岂浅显哉。此戏不愧为皮黄艺术伟大之结晶,而对封建制度之误,寓警惕之意。”
1949年3月,解放军进驻北京时发布公告禁演此戏,理由是“宣扬封建迷信”。次年,王泊生以为国民党“竭忠卖命”,是一个文化特务之名被捕入狱,其赵登禹路的私宅改为戏曲学校,后为评剧院院址。于是《打金砖》一剧因为有“皇帝滥杀功臣”的政治忌讳一直禁演了三十多年。
whdgm后,朱秉谦将这出戏进行了一种“粉饰”性改编,把昏君的蓄意屠戮功臣的情节,改成了忠臣之间的一场误会。“开国功臣在总理大臣邓禹的保护下,一个也没死,二十八位'革命战友’在太庙来了场'大团圆'”,台上台下都“虚惊一场”,起名为《汉宫惊魂》。李光饰演刘秀,这样一出戏竟也演了好几十场。
再后来上海的纪玉良先生与王正屏先生在1978年9月9日,把这出戏原汁原味地排了出来,演出于黄金大舞台。
1980年民族宫谭元寿先生上演后效果非凡,颇有民国时效仿王九龄先生的意思,全国各地争相上演,这才默认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