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停电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停电  

  天津  刘允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百年间,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更为显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电力事业新能源不断地创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然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下乡插队那个时期,由于国家电力供应不足,农业为工业“让电”,农村为城市“献电”,所以停电是常有的事。

在没有电的日子里,我们白天在地里干农活不显什么,晚上家家户户点个小油灯也能过得去,但是村里的副业加工厂要用电,加工厂没电开不了工;磨房要用电,没电推不了磨,十天有九天半停电,全村人吃饭就是个问题了。但停电不等于不供电,而是供电时间绕开用电高峰,改在了夜间。一般都是在夜间十二点以后或者凌晨一两点钟以后来电,供到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停电。所以凡是用电的工作都在夜间进行,白天基本上没有电,尤其是晚上,摸黑吃饭是常事。那些年几乎每天夜里都会被村里的高音喇叭吵醒,因为来电以后值班的治保主任就开始在高音喇叭里扯着嗓子叫喊:“来电啦,小工厂的上班了,磨房的上班啦,机井上抽水了,该几队浇地的赶紧安排人浇地啦……”还有好多应该在白天和社员交代的事,由于没电说不了都在这会儿说了,等他喊得差不多了,天也快亮了。干了一天农活,劳累了一天的我们,每天夜里被他吵醒后都很恼火,恨得牙痒,在被窝里烦得嘟囔,“上帝呀,快叫他哑巴了吧,真受不了。”(治保主任是个跛脚)。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单调而乏味,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或杂志,但政治学习却抓得很紧,一次也不落下。每天晚上在大队部、小学校的教室里,昏暗的油灯下,全体社员都要参加“批周公”、“评水浒”的政治学习。读报纸、学文件,劳累了一天的社员哪里听得进去,因为有上边派来的工作组在村里“蹲点”,谁也不敢忽视这个政治学习。我当时担任业余理论辅导员,说是辅导员不过是比社员多认识几个字的高中学生罢了,关于政治我刚从校门出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评水浒、批周公。油灯下我读着报纸,大部分人在黑灯影里偷偷地睡觉,偶尔传来鼾声,我便小声地提醒他们别让工作组的人看到,这时停电倒成了很好的庇护。后来我调到村保健站工作,晚上社员看病、拿药的比白天还要多,摸黑为村民拿药练就了我的好眼力、好记性,什么药放在什么位置我熟记在心。夜晚借着一盏自制的小油灯完全能够不出差错地工作。这盏小油灯是我用一个废药瓶做的,用纱布条做灯芯,用薄铁片铳个眼儿做灯芯托,找大队开拖拉机的师傅要点柴油(煤油很贵用不起)一盏小油灯就做好了。没有病人来的时候就在这盏小油灯下读大姐送给我的《农村医生手册》,许多医学知识和医疗操作技术都是在这盏小油灯下学会的。只是柴油灯烟大,灯头小了亮度不够,灯头挑大了不但费油还突突地冒黑烟,一晚上下来两个鼻孔全是黑的。

农村的物质生活很艰苦,但是文化生活的匮乏精神生活更苦。大约是一九七七年的秋后,大队添置了一台十四英吋电子管的黑白电视机,那可是全村一千三百多口人唯一的宝贝,男女老少都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这下可好了想看啥就能看啥了。记得刚买来电视机那会儿,每天天还没黑,小学校的操场上就聚满了吃完晚饭前来看电视的社员。人们扶老携幼,抬桌子搬凳子,坐着的站着的,笑着闹着等着看电视。那台宝贝电视机就放在小学校教室的窗台上,屏幕朝外,电工师傅早早扯上电线接上了电源单等来电了。可这电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直等到月上柳梢也没见灯亮,大家等得不耐烦了,最终扫兴地散了去。

转年春天的一个晚上,那天很幸运电早早地来了,吃过晚饭后只听到大人呼孩子叫,全村的社员、知青、男女老少都出动了,学校操场上电视机下面黑压压的一片人头,电视节目播过新闻以后上映一部“文革”前的老电影,片名是《我们村里年轻人》。这部电影在当时久受文化禁锢的年代里,刚一复播无疑是一部非常解渴的佳作。在场的好多人没有看过,剧中年轻人恋爱的情节吸引着大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操场上的哄笑声接连不断。村里有名的笑料大王人称“铁嘴宝力”,他是大我们几岁的农村青年,平日里就爱讲笑话、说段子,他在“文革”前就看过这部电影,这时充当了临时讲解员。只见他站在高板凳上连比划带解说,动作滑稽、语言幽默逗得大家不时地哄堂大笑。有一位笑得前仰后合没留神脚底下猛地从凳子上掉了下来砸着一片人头,这下更热闹了,尖叫声、笑骂声掀翻了操场。我送走最后一位拿药的老乡赶过去观看,见到这场景也笑弯了腰。这个时候大队部里大队干部们正在召开研究春耕生产的会议,从操场那边传过来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欢笑声,使得会开不下去了,于是早早散了会,支书、队长们直奔小学校操场电视这来了,待他们赶过来还没站稳脚,电影播了一半也正是高潮阶段,人们正看到兴头上时,只见电视屏幕啪地闪了一下黑了,操场上鸦雀无声,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半天人们才缓过神来,原来是停电了,紧接着“嗡”地一声炸开了,埋怨声、叹息声、起哄声、咒骂声连成一片,汇成海洋。几十年过去了,小学校操场上看电视这一幕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前几年我回了一趟插队的村庄,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坯房不见了,替代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房,家家户户装上了电表用上了家电,寻常人家里都有了大彩电,想啥时候看电视就啥时看。电冰箱、洗衣机也不再是稀罕物件,条件好的人家还装上了空调,村里居然还开了一间小网吧,满足年轻人上网、打游戏的需求。小油灯换成了各式灯具,高音喇叭变成了多功能音响播放着音乐,村里的副业工厂产值不知翻了多少倍……在村里我遇到了老杨家小五,我回城上学那年他还拖着两条鼻涕满场院疯跑逮知了玩呢,现在已是村里的电工了。我问他,现在还停电吗?他哈哈笑着说:“”停了电那可怎么活呀!”我看着村子里的巨变感慨万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我国的电力事业在迅猛地发展,为农村、为农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刘允琦,女,1956年天津市生人,企业退休人员。自幼热爱文学,然而岁月蹉跎难圆梦想。退休之后尝试写作,将一路的雪雨风霜记录下来,老年喜欢诗歌散文。是文学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有一个当粮管员的娘舅/范富勤

    春节回老家,站在门前的庭院里眺望着家乡那最熟悉不过的座座群山,在斜对面的茶丛中发现多了一座新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白白的刺眼的大花圈.我们村并不大,是四山里四个村其中的一个叫下徐,总共不过三百多人口, ...

  • 【阅读悦读丨故事】润芳《哑巴与孩子们》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润芳 [作者简介]润芳,原名申芳玲,教师一枚.兴趣广泛,而无一专:无事宅家,养花饲狗.率性固执,豪爽仗义,人送外号"独行侠". ...

  • 崔秀芝 散文 一名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 ——追忆我的父亲

    喜临建党百年华诞,四海沸腾,举国欢歌.激动人心的时刻,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老人.他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今年,他若在世,该是何等高兴与激动.因为,他的一生只坚信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都在履行一名农村普通 ...

  • 散文||家乡记忆

    家乡记忆 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刚刚发生的事或遇见的人,瞬间就记不住了.但儿时的所见所闻却记忆犹新,尽管过去多年.如今回忆起来,就像放电影一样,依然历历在目. 对家乡的记忆就是这样,从12岁离开家乡到 ...

  • 散文||家乡记忆(续)

    家乡记忆(续) 教育之火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人才辈出,博士2人,硕士4人,大中专100余人,去年还出了全县文科状元,按人口比例,在县里可算得上首 ...

  • 【衍水散文】第142期|父亲的一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成为幸福的人 刊首语:爱应该有着诸多的条件和限制,爱需要双方无时无刻保持完美状态.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散漫无纪的爱,正如大家眼见的那样,散漫无纪的爱是一场灾难 ...

  • 父亲的呻吟声【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懒王林二混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的家织布/张西云

    织布,对母亲来说,是最值得荣耀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村子里盛行织布.家里老老小小.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是家织布做成的.除了衣服之外,家里的床单.被子,也都用家织布,有巧手的妇女用剩余的线头织成提 ...

  • 胡根庆//偶忆搞军训的日子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偶忆搞军训的日子 稷山 胡根庆 我不是一名军人,却带领几十号人的队伍搞过军训,而且搞得有模有样,在比赛中竟荣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 当时,学校兴开门办学, ...

  • ​【西散原创】夏永军作品 | 月娥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母亲说月娥嫁到夏家湾时,还好好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