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一招,打小对付到孩子长大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看了几本高考教辅,颇有感慨。
都啥年代了,建构主义、主体发展、深度学习、持续理解、核心观念、大概念、PBL、STEM、STEAM……,都没有扰动教辅作者那静如止水的心——依然在细米簸糠般地梳理知识点、能力点、考试注意事项,一条条,一组组罗列唯恐不够详细。
背后的意思是,你要记住哟!你要记住哟!
且不说很难记住,即使学生按照你说的都一一记住,能够应对未来的高考吗?且不说高考,他连你这书里的题目都未必做得出来。
高考命题从指导方针到形式、内容,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你这高考辅导资料却“以不变应万变”。
只用记忆这单一招式,对付当下的高考,肯定是不行了。
使用这样的教辅,如果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不去自己思考、理解里面那些总结出的条文,而妄图背下来,只会徒增烦恼。
*     *     *    *     *
教辅如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老师“怀着高度的责任心”点灯熬油地“设计”、“设计”,精心制作了花花绿绿的PPT,把所有的课堂时间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度思维”……偶尔也让孩子们四人一伙地“合作学习”一小会儿……
那些基础不错、态度也好的孩子,还能撑着眼皮勉强跟住,很多学生却在你开讲的第2分钟已经走神溜号,甚至大梦周公去了。
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各种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高调唱了不知多少,回头一上课堂,就认为“还是我讲了心里踏实”。
建构主义,作为关于学习的基础理论,相信它不是假的。不知为什么到了我们老师这里,却笃信经验主义的讲讲讲、练练练。
特别好玩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某些大学,课时单位都是一模一样的45分钟(有些学校的校长跟老师玩花招——改为40分钟了)。如果说小学生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是45分钟以内,过了45分钟需要调节,那么高中生也一样吗?
有人说“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啊!” 祖宗之法不能变。
只用“讲-练”的招式,对付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大概也够呛。
*     *     *    *     *
最后说说众多家庭对付孩子的策略。
过去孩子多且全民愚钝年代(经济极不发达,很多家长都没文化,老师就是文化人、哲人的化身),“听老师的”一招即可。
那时候,学校是社会文明策源地,不乱。
人民解放了(1949),改革开放了(1978),互联网时代信息完全开放了,移动互联时代开启了,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几乎没有没文化的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高了。
相比而言,学校老师的威望有所下降,不再只用“听老师的”一招了,家庭开始介入孩子的课业辅导。
但是,关于学习的本质与规律,家长却不如教师了解得多,只能凭经验(自己当初如何“学”的、传统经典的说法是怎样的),什么“好好记笔记”呀、什么“错题本”呀、什么“笨鸟先飞”呀、“勤学苦练”呀……目标只瞄着卷子上那可怜的分数,全然没有关注到孩子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养成。
孩子要具备持续学习的动力与能力基础,必须对学习本身具有兴趣和主动性,如果学习素材没有吸引孩子的地方,任何招式都难以发挥持久作用。
在激励孩子学习方面,一路也只有一招——“学好了我就给你……(买孩子心仪的东西、带孩子旅行、让孩子玩电子游戏……)”,甚至有娘两个把“考班级第一奖励100块零花钱、考年级第一奖励1000块”的协约写好签字贴在墙上的,根本不懂得引导孩子对知识、对学习内容本身、对学习这件事发生兴趣,而是引导他把学习当成负担,变得越学越不爱学。
最为可怕的是,一直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务必要让孩子听自己的。一切没得商量,家长武断执拗,孩子不听就打骂。
孩子小的时候“还好“,他体力不行打不过你,强制措施也许奏效。慢慢的孩子大了,接触的同学多了,了解的家庭教育状况多了,自我意识觉醒了,体力也上来了,你就彻底败下阵来。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很多孩子上了高中以后叛逆的本源。
如果我们多跟孩子讨论商量,事情就会好办得多。尤其是关乎孩子学业、个人发展的事情,商量讨论的结果,家长气顺、孩子主动性高。
尊重,既是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是激励孩子主体性成长、积极发展的核心策略。
民主的家庭里很少出叛逆的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