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孔子治学态度严谨,自己对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十分强烈,对弟子也是如此要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正是“学而不厌”的具体体现。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释】
不及:来不及,赶不上,形容其急迫。
失:丢失,丢掉。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学如不及”,指开始求学时要有紧迫感,要有一种追人追不上的感觉,因为只有努力求学,才能取得长足进步。“犹恐失之”承接“学如不及”,指内心也要有生怕追赶不上他人的紧迫感,时时担心自己因为放松而丢掉什么,一定要紧追其后,丝毫不能松劲歇气。
有人则认为,此两句应分开理解。“学如不及”指开始求学时的奋然迫切、发愤图强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犹恐失之”则指勤学之后已有所得,但有得之后不能自满,而应做到“时习之”,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件东西总担心失去,要时时盯死看牢一般,不然就会失去所学所知。
其实,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指向勤奋好学,求学没有止境,永远不能满足。《论语》有多处论述好学。《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不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多做实事,言语谨慎,以道德高尚的人为师,就是好学的具体表现。《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认为,每天学习一点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都温习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孔子还认为,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天才,天才皆出于勤奋。《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唯有勤奋好学,下苦功夫、花大气力学习和探求,才会获得真知灼见。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论语·公治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在学习上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程度。《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原因就在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勤奋、惜时、乐学、好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给后世树立了榜样,至今为世人所景仰。
(0)

相关推荐